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纪念抗战胜利75周年】林维平 ‖ 中国抗战名镇:泸州蓝田

作者:林维平(四川泸州)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8-15 16:28:15 浏览次数: 【字体:

中国抗战名镇:泸州蓝田

林维平

1938年10月2日广州沦陷后,长达18000公里的海上运输线全部被日本侵略军截断,中国失去了从海外进出口物质的通道。数十万吨海外援助中国的抗战的各种战略物资,无法通运到西南大后方。1939年12月19日,通过川滇黔三省全体人民的艰苦努力,川滇缅公路全线通车。1945年3月处于驼峰航线“金三角”的大型运输机机场动工,6月1日机场竣工。此时,处于大西南一隅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成为了抗战时期中国唯一的水陆空交通枢纽,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就是——蓝田。

蓝田古镇今貌

一、泸州长江南岸的古镇

泸州蓝田位于川南重镇泸州长江南岸,宋朝时蓝田是泸州67个草市之一。据明《永乐大典》记载,元朝,是泸州八乡10里34都中的“南田坝”。明永乐20年(1401年)南田坝一乡绅何玉川,率领众乡亲,以长江边火焰碛卵石修筑堤坝阻挡洪水,减缓水患,并在南田坝街上建暗沟,在田野上修明渠。为纪念何玉川率领乡亲修堤筑坝的善举,将南田坝易名为玉川镇。

清宣统二年(1910年),清朝廷将泸县十乡改为十镇,玉川镇从忠信镇划归崇义乡管辖,将玉川镇改名为永兴镇。民国初年,因蓝田四周的烟墩山、花果、闷头山、梯子岩等山岩上生长着一种名萼蓝的植物,可作染布的原料,染布的水顺溪而下,把碛坝河滩给映蓝了。民国23年(1934年),将泸县十大乡改为42乡镇,永兴镇改名为蓝田镇,至此蓝田镇名一直沿用至今。

光绪二十九年,蓝田所在的忠信乡为16869户,56765人,平均每户只有3.36人,人口恢复极其缓慢。直到“七七”事变全民抗战爆发的1937年(民国26年),蓝田的户数、人口有了呈增加趋势的明确统计,为2178户11108人,每户平均人口从光绪二十年3.36人,增加到了5.10人,逐渐呈上升趋势。

自明永乐20年(1401年)何玉川带领蓝田人民修堤筑坝,减除了年年夏天的水患后,蓝田人民得以休养生息。田野山坡,年年丰收,蓝田市井,兴旺繁荣。何家坝一带的桂圆林绿荫蓊郁,鸟语花香,蓝田人民沉浸在一片和谐的社会生活中。可是“七七”事变的一声炮响,打破了蓝田古镇的祥和与宁静。

二、抢修抗战通道川滇公路

民工们抢修川滇公路

早在“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为了抗击日寇对中国的全面进攻,打破日本军国主义者对海上的封锁,决定与日本抢时间,动员一切人力物力,举国家之财力,西南各族人民群众之力,抢修连接滇缅公路川滇东路。

1936年3月初,国民政府军政部会同交通部,派工兵署第二测量大队,由上校方鹤年率队勘测川滇公路。工兵署第二测量大队队部驻今之江阳区蓝田上工农路原供销合作社内(蓝田老人刘万全回忆),兵工署方鹤年上校任勘测队大队长。其大队分为测绘一中队,人数34人,二中队,人数57人。

1938年2月,“川滇东路民工指挥部”下令征发民工。各县接到命令,分别成立了以县长为总队长、建设科科长为副总队长的“筑路民工总队”。其下以区为单位分设大队;大队下面以乡为单位设立中队。

1938年3月10日,以蓝田为起点的川滇东路开工建设,泸县各地派出民国八万五千人,所有民工住宿、伙食一切费用,由(各)乡自行解决,民工无工资津贴,只有饭吃。民工们在深山峡谷、悬崖绝壁危险地段施工,攀登开凿,放炮开石,稍有不慎,常有民工伤亡事故发生,真可谓前方流血,后方流汗。处在全民抗日救亡期中,民工们都有一片爱国热忱,深知后方多流一滴汗,前方少流一滴血。为了抗日救亡,仍然克服万难,干劲十足。

筑路民工们历时8个月,完成275公里(隆昌到叙永赤水镇),占川滇东路工程量的三分之一。1938年7月1日,川滇东路泸隆段建成;1939年12月19日,川滇东路全线通车,创造了四川公路建筑史上的奇迹,得到国民政府和交通部的通令嘉奖。

三、西南运输处建一级兵站

繁忙的蓝田兵站

1939年末,川滇公路通车后,军政部后方勤务部部长俞飞鹏派西南运输处泸州支处少将彭秉黎兼任后方勤务处泸县(州)分处主任,坐镇泸县(州)。彭秉黎任命军政部兵工署中校寇继明为蓝田兵站站长。泸县国民兵团副团长李克猷兼任副站长,下辖福集、小市、纳溪、渠坝、上马五个分站。其任务主要是为前线提供人员、马匹、枪支弹药、粮草供给;负责新兵训练,装备更换、药品发放、伤病员的医治。蓝田兵站成为后方水陆联运的最大供给站,也成为调运、输送兵员的枢纽站。

为保障行进在川滇东路上的西南运输处十六大队汽车驾驶员们的休息,兵站出面将离汽车停车场(西运四处停车场,今川南气矿)比较近的何家祠堂及周围农家征用。当时,行进在川滇东路上的汽车为“万国牌”汽车,汽车经过千里奔波,损坏比较大,汽车修理任务重,难度大。汽车修理工中,技术好的基本上是归国华侨机工。

为解决兵站兵员住宿问题,专员公署指令征调泸县七十三个乡镇,上千名木匠、石匠、泥水匠前往蓝田镇搭建临时住所。军政部和专署下令兵站工作人员不准休息,督促木匠们连夜搭建。木匠们在爱国热情的激发下,加班加点。眼看还达不到上级要求,又从蓝田当地征调数十名木匠连夜赶工,就这样日日夜夜加班加点,通过9天9夜连续奋战,终于提前一周搭建了可供5000名官兵住宿休息的临时房屋。

从建站的1939年末到1943年,每天从川滇东路运达蓝田兵站的国际援华物资500——1000吨,大小汽车从兵站进出多达100余辆,马车600多辆,马帮数百队。上万人在蓝田码头上船、堆货、运货,在汽车轮渡码头上装车、卸货的码头工人密密麻麻,从早干到晚。

四、蓝田水陆空大抢运

蓝田码头抢运物资拉船的纤夫

1939年12月19日,川滇、滇缅公路先后通车后,国际援华物资包括武器弹药、汽油等,通过泸州江蓝田码头运到重庆,由军政部统一分配。在泸州江阳集中的出口换汇物资,如菜油、桐油、猪鬃,以及铜、钨、锑、锡等二战紧俏的矿产物资,都得通过川滇缅和长江水陆联运进出。

在抢运兵员上,泸州驻军自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第一次接到刘湘出川抗战的命令后,驻防叙永、纳溪、江安等约一万多名部队将士迅速集结于泸州城内,顿时泸州大街小巷都是军队,等候乘船出川抗战。会津门、东门口、澄溪口、蓝田码头,帆樯如林。

1942年,为保川滇、滇缅国际大通道,中国远征军与英美印等盟军开始对占领印度、缅甸、泰国等日本法西斯进行反攻,大批中国远征军,包括粮草辎重在泸州蓝田集结。1942年12月21日,中国远征军第五军200师5000将士,在戴安澜将军率领下,从重庆朝天门乘船出发,23日抵达蓝田,将司令部设在蓝田蒋家大院。据统计,前前后后共有5万余名中国远征军,通过川滇缅国际大通道,运往滇缅前线作战。

在抢运物资上,从1939年至1944年间,为保障重庆的供应和前线作战部队日常生活需要,每年从泸州各个码头经长江水运的大米达5000多载船,单粮食一项就达420多万担(一担为一百市斤,即50公斤)。折算为42,000,000斤。为保障部队食盐,泸州码头仅1938年9月至年底,派2000余艘船只,运载川盐出川以济吴、楚,保证了食盐的供应,稳住了物价,安定了民心,支持了前方将士奋勇抗战。

五、蓝田重伤员临时医院

战时期作临时医院的蓝田东狱庙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赴缅甸作战失败后,大批伤病员通过滇缅、川滇公路运回泸州蓝田,兵站将伤员们安置在大佛寺、机神祠、天后宫、文昌宫、禹王宫等临时医院。在两次远征作战中,通过蓝田重伤员临时医院简单处治后,转运的重伤员高达5700余人。

蓝田只是个不足5平方公里的小镇,很难安置一批批从川滇公路运送来的的轻重伤员。泸州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只好又向军政部军医署打报告,请上级想方设法解决安顿伤病员的大问题。

军政部军医署立即决定,为及时救治从前线转运回泸州的受伤官兵,将这一紧急情况上报军政部长何应钦。为此,何应钦亲自下令,用船将聚集在蓝田的重伤官兵,辗转迁到泸州合江县城军政部原驻武汉(此时的武汉已经沦陷)的第五陆军医院等各个陆军医院进行治疗。

军政部军医署又指示,沿川滇公路所有“军民合作站”提供食宿便利。泸县第七行政专员公署接到军医署命令后,立即命令蓝田兵站尽一切可能挪出地方,设置临时医院,按受伤的类别、轻重程度进行简单处理后,转入泸州城厢的第一、第二重伤医院和小市的第三重伤医院,或者通过长江运送到合江第五、第十四陆军医院或白沙的军政部一六三后方医院。

蓝田兵站站长寇继明,在回忆这段历史时说:从中缅前线运回的轻重伤官兵,仅第一批远征军伤员就达1000多名,在蓝田文昌宫、东狱庙(机神祠)、大佛寺等临时医院作简单处理后,安置在泸县小市第三重伤医院。后来,又将蓝田小学校改为临时医院,军政部军医署又命令南溪第三陆军医院到蓝田设立救治医院,收治受伤官兵。

六、抢修泸州蓝田抗战机场

美国巨型运输机降落蓝田机场

上世纪40年代中期,太平洋的战事渐趋激烈,美国空军需要更多的空军基地在中国给他们使用,此时中国对外交通线及全部海岸,已被日军占领,后方的滇缅公路,亦因缅甸失陷而断绝。为此美国人想到修一个可以降落B-24等运输机的机场,几经勘测,终于选定泸州蓝田作为修建机场的地点。

泸县及附近各县的行政督察专员,选派民工参加机场建筑工程。当时各乡各村,每村派出30-50村民,自备粮食前来,同心协力,建筑这抗战时期全国最大,又是唯一的,最长的混凝土跑道机场。各地民工奋勇参加的近万人,来到泸县蓝田坝“安营”开工。施工队伍奉命于60天内完成此项工程。

经过60天,中国第一个混凝土机场跑道按时完成。时为1945年5月,施工方通知美国航空军输队,于1945年6月1日,由印度列队战输军用品,飞过喜马拉雅山,到达泸州下降。那天施工方搭载了一个竹棚讲台,由民工拿着千百面旗帜,数千人列队欢迎。一共有6架B-24型飞机飞达机场上空,一架一架降落在跑道上,民工和大众摇旗呐喊,高兴欢呼,美军下机后,各主要负责人上讲台祝贺机场通航成功,欢迎战友,场面非常热闹兴奋,政府已准备好了真金做的金牌,送给工程处梁绰馀和黄汝光,及四川泸州行政督察专员,各县长官,民工们也接受不同的奖状。

2015年9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天下艰难际,时势造英雄’。在14年反抗日本军国主义者的侵略,特别是8年全面抗战的艰苦岁月中,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凝聚起抵御外侮、救亡图存的共同意志,谱写了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

泸州蓝田人民,谱写的这首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感动着全体中国人,至今仍激励着泸州人。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林维平(四川泸州)

供稿:泸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