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大蜀道——悠悠古蜀道 磊磊千佛崖
蜀道,提起便带着一丝丝的厚重和古老,甚至颤颤巍巍,仿佛其是一个作古的老人。确实,蜀道已是被时光掩埋的古物,留在那里,任由我们这些后来者寻幽探古。从四面八方通往蜀地的道路皆可称之为蜀道,但至今为我们所熟知的蜀道遗迹却不是那么多的。作为古蜀道主干线之一的金牛道,便是其中一角。
金牛道
金牛道,又名石牛道,颇具有传奇色彩,其得名源自“石牛粪金、五丁开道”的故事。
金牛道由古人斧凿而成,是极窄极险的。 明人何景明在《雍大记》中称其: “连云叠嶂,壁立数百仞,幽邃逼窄,仅容一人一骑;乱石嵯峨,涧水湍激,为蜀道之最险。” 仅仅只能容纳“一人一骑”,自是险中之最。
而今再游金牛道,虽已不见此种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之险,但一路上,盘山公路之崎岖亦是令人惊心动魄,甚至使人胆战心惊。 亦或古人也有此同感,便在这段最险的蜀道上,嘉陵江边,修建了座座佛陀菩萨的造像——千佛崖。 行人一路的战战兢兢将在这宣讲慈悲的佛崖处消除,重新归于宁静,拾起继续前行的信心。
千佛崖
身处千佛崖,可见其“山势神骏,横空浮翠;绝壁临虚,灵岩挺秀。揽嘉陵之秀色,接金牛之古路。”不知从北魏以来,有多少名能工巧匠的呕心沥血,才铸就了这千年不朽的传奇、为人瞻仰的神话。
“重岩载看美,分塔起层标。蜀守经涂处,巴人作礼朝。
地疑三界出,空是六尘销。卧石铺苍藓,行塍覆绿条。”
踏在金牛古道上远望千佛崖,大大小小、数不清的佛窟仿佛一场场生与死、悲与喜的轮回,仿佛跨越千古仍在演绎的画影,又仿佛只是一片空洞的静谧。若是走近千佛崖,仰望一尊尊栩栩如生的佛陀菩萨像,便会油然生出一丝感触。生命是如此伟大且渺小,智慧且无知。人能造如山岳般雄伟的神像,却无法掌握自身的悲喜与生死。
有佛自然有寺,来到千佛崖,便不得不提大云寺,不得不提那位号称弥勒佛转世的女帝。
佛陀是觉者,是法眼观透三界的大觉者,早已经超脱世外,只留下慈悲心铸就的累累经卷。但他的徒子徒孙们却不全然看得透了,再加上在那个皇权至高无上的时代,自东晋以来,“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的思想便渐渐扎下根来。
当女帝临朝,聪明的僧人便据佛经《大云经》中有女身为王的记载,编撰《大云经疏》,称武则天为弥勒佛转世,当代李唐主天下。女帝自是龙颜大悦,下令广修大云寺,藏《大云经》。而广元身为女帝的出生地,自然是要有此项目的。于是,千佛崖上原有的“柏堂寺”便更名为“大云寺”了。
光有大云寺还不够,千佛崖上还要有“大云洞”。大云洞位居千佛崖崖壁的中心,是千佛崖规模最大的洞窟。由此可见这位女帝的威势。直至今日,还有广元人说,大云洞中的弥勒佛身材修长,眉似新月,樱桃小口,就是依照武则天的模样刻成的。
走过金牛古道,看过千佛崖,观了佛寺与佛窟,仿佛历史已经与崖前的嘉陵江合为一体,发出浩大的威势奔腾向前。它们一齐冲刷着大地,冲刷着生活于其中的人,也冲刷着这无数人的心血雕铸的千佛。古道已断裂,女帝已作古,千佛亦已斑驳。
金牛古道和千佛崖虽已化为任由我们指点评说的遗迹,再也不负往日的庄严与繁华。但那过往的历史以及这段历史中的人与事,却永远和这沧桑古老的蜀道一起,轮回于今日,使得观者心发感慨。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文化远近
文/图:无 声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