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陈鑫明 ‖ 900年的泸州小市水码头(下)
900年的泸州小市水码头(下)
陈鑫明
四、小市山水名人尽折腰
小市山水之美自不待言,来过的名人雅士更是不可胜记,唐韩愈为抚琴台而写下《履霜操》,杜甫工部滩游大叶坝,后来才有他“忆过泸戎摘荔枝”的名句。宋唐子西登泸川县城楼远眺沱江,欣然写下:“百斤黄鲈脍玉,万户赤酒流霞。余甘渡头客艇,荔枝林下人家”千古绝句。明正德六年状元杨升庵为沱江边北岩寺题有:“半山楼阁空中绕,两岸人家一水分”。“余甘渡口斜阳外,霭乃渔歌杂棹讴”。特别是他的《小市》诗云:“颜阖欲移家,东陵学种瓜,东津风剪渡,南浦月笼纱。地净怜春草,江清爱晚霞。维摩虽示疾,犹解散天花”。小市,地净怜芳草,江清爱晚霞,景色清幽,故而引发诗人移家小市长住种瓜之念。淡淡的江风,吹拂余甘渡口,茫茫夜月之时,沙滩、水鸟笼罩其间,此时此景,怎不羡慕百家之聚、五方辐辏的商业市镇呢?
小市码头(图片来自网络)
杨升庵先后为小市题咏有7首诗。
当年看沱江架设浮桥而作《月夕见美人过浮桥》《喜浮桥成》。入小市渡头,他看到腊梅红杏,好一处夜月春江风景如画,桃花水涨,绿水微波,拍击沙堤,淡淡春风,吹落杏花之情景,借当年陆游小市诗为题,生发了移家小市、长作小市人的念头。
后来,他在《次章后斋携酒渡江探梅》诗中再度与友人在小市以梅为题而唱和;特别是《元霄前一夕江市观试灯、和章后斋》诗中,把小市一年一度的“放花灯”活动跃然纸上,让人们从字里行间了解到500年前小市街巷高筑牌坊、彩楼、家家门前红灯高挂、游人载歌载舞、共庆升平的热闹场面和灯会上那“剪灯秀句元才子”“花林雨过香尘洗”的人山人海之况。
而从《会津门观江涨望小市人家》中“花市宁非海市,美人疑是鲛人”,看到小市临江吊脚楼,半没水中,犹如海市蜃楼。诗人见沱江水涨,不能舟渡,站立会津城楼远望小市依依不舍之情,可见太史公与小市的情结之深;“君来自釜川,我日渡江口。不看中街花,不欲小市酒”。杨升庵从泸州城日日渡江,前去小市,探望朋友,口占五言为纪可见对友人的情谊。
他以小市为题的诗,还有“花骢小市频频过,落日凝光缓缓归”。“江阳酒熟花如锦,别后何人共醉狂”。小市五峰山半的李氏园林,让杨升庵在泸州品尝到佳果“十八娘”,欣然为主人园林而歌,从此小市李氏荔枝名传天下。
小市宝莲街(王伟 摄,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说明太史公杨慎在小市的诗中,多少留下几多怨恨之情,那么清康熙渔洋山人王士祯在公元1672年以其江阳竹枝词的神韵之笔,却为小市写下一首山好水好风景好,添得泸州好诗章。他在晨起渡江登五峰山过北岸寺云:“江郭绕江合,携琴来五峰。水容清滑笏,山态碧玲珑。云树孤城外,风帆小市东。香林回望好,下界一空濛”。而同时间,他在小市抚琴台中曰:“明月生琴渡,如闻弹履霜。猿声何处发,今夜宿江阳。更有巴渝曲,能沾旅客裳。枫林前处远,叶叶似潇湘”。好一个月下、猿啼、竹枝、声声清怨;而秋风、枫叶、片片添愁,此景此情更是不闻胜似有闻,无声胜有声,真是意情清远,笔调淡雅,富有神韵。
赵熙夫子光绪年间莅泸,在除夕之夜,过小市品尝香花酒后真是兴奋不已,当即口占《除夕杂诗》一首为纪:“小市香花酒味香,半霜黄韭迓青阳。同舟互祝长春福,岁岁官船出故乡”。回想当年出川,上任,必在小市搭乘去吴楚的大盐船方可离故乡,今却在泸州供职,常同友人去小市一醉方休矣,是何等快哉!
小市烤酒坊(王伟 摄,图片来自网络)
清光绪二年举人高揩有:“果园生计并农桑,龙眼新添距万强。后人何日传货殖,莫忘大叶赵家庄”。
黄炎培先生在民国二十九年五月二十三日题有:“小市危崖响怒湍,山房一枕梦粗安”。而今人咏小市诗就不胜枚举了。
小市一方平平常常的山水,普普通通一座古镇,九百多年来经骚人墨客点染,立即变得溢彩流光,史学与文学交织出虚虚实实、氤氲出一股浓郁的历史文化韵味。古镇静静地躺在两江之滨,千百年来,流水带泸州的乡土文化、乡情、乡音的情感,梳理着小市秀美街巷、码头。长江、沱江的滋润,才使得小市浸透了水光月色,流淌着悠长古韵,积淀了古老厚重的文化底蕴。十街八巷,青瓦粉墙,高低错落的民居与岸边的千帆倒映江中,宛如一幅泼墨酣畅的图画,三华山、马鞍山、五峰山横卧,宝莲寺耸翠,俯仰之间,超出一种气度。远眺工部滩头的渔舟点点,余甘渡口祥云移动,抚琴台下的纯阳洞,金钟碛下千帆竞渡,盐巷子内的酒旗飞舞。余公桥畔蒋兆和先生故居宏大,临江大码头烟雨朦胧,挑夫汉子号子无限诱惑……小市古镇演绎多少风流,几多传说。
航拍小市(王伟 摄,图片来自网络)
五、繁华成追忆,复兴待有时
小市从明清以来,因盐运繁荣,商贾云集,冠盖络绎,居民殷阜,第宅蝉联,甲于江阳。
清光绪中,四川总督丁宝桢改革川盐运务,官督官运。小市各码头云集运盐大小船只4000余艘,泸州运盐船帮成为朝廷认可的川楚八大船帮之首,船家、船工上万人。运盐船只又分计岸、边岸、楚岸之盐船。盐船也就成了官船,凡出川士大夫、大贾巨商、行旅无不从小市搭乘运盐出川的船而下吴楚,达扬州转运河入京,所以才有赵熙笔下的“岁岁官船出故乡”之说。
据史载,南宋以来,临安的粮食、军马以及朝廷的物资全凭四川水运,每年运送的军粮达150万石,从泸州、小市各码头发运的粮船达千艘,运量数万石之多。从沱江上游金堂运来的烟叶、资中、内江的糖、邓关下来的盐,都在小市码头集散中转。永宁河下来的云贵山货、土特产品及朝廷贡品也在小市转上川江中盐棒大船。运往邓关、自流井的竹木年达数十万根,各地牛卖往盐井、盐场年过数千头。发达的水运成为小市经济的支撑,在沱江口为小河第一大码头,在川江上已是36大码头中全国性的商业集镇。四方远商亦不以其远,扬帆而来,熙熙攘攘在小市交易而退。两岸帆樯、万家烟火、盐船官艘、商旅之舶,日夜进出不绝,好一派“青箬海商船舫集,红装营妓管弦新”的繁荣景象。
小市码头(图片来自网络)
小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凭借一江水运托起小市数百年的繁荣,泸州木船盐运和盐关税收造就一大批大贾巨商。在封建礼制和传统道德观念的趋动下,为光宗耀祖、流芳百世、乐善好施之名,盐商、士绅纷纷解囊出资,倡修寺庙、道观、宗祠、牌坊,以祭神灵先贤,以传世显荣。《泸县志》载,仅临街牌坊就有9处之多,占泸州城中牌坊总数的七分之一。小市先后兴修九宫十八庙,宝莲寺、定水寺、观音阁、洞宾亭、川主宫、桓侯宫、王爷庙、玉龙宫、葆贞观、陈公祠、水神祠,真武宫、文江馆、三教洞、抚琴台、观凤亭、宿云寓、归子寺。并从明正德十三年为举人何其贤在大街建奎光牌坊,嘉靖十六年为进士李继贤建戊戍进士坊,明万历二十年为赠副使吴鹏翼,参政吴谦呈头在大街建钦承三分坊,万历二十九年为御史王藩臣建御史坊。清雍正五年建马曾氏节孝坊,乾隆五十六年杨世俊妻奉旌建杨肖氏节孝坊,仅在光绪年间就先后建节孝总坊、孙宋氏节孝坊、陈毛氏节孝坊等。
古代牌坊不仅是社会民风民俗的重要载体,也反映了封建礼制和传统道德观念,它记载了地方重要的历史事实和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生平的实物和真实见证,是地方经济文化发达的独特人文景观,人们可以借助建筑符号,去读地方历史教科书,从中去了解古老的中华文明。
小市在近代历史中,还留下无数得意之笔。清末民初,会党领袖袍哥大爷佘竞成誓将热血拼共和之举,在川南义举中可谓惊天动地、泣鬼神,小市余公街茶馆是他秘密联系点,各码头袍哥是他推翻清统治的基本群众,河下木船帮则是光复中华的马前卒。
小市 和平老街(王伟 摄,图片来自网络)
1929年4月至8月,由富盐船帮公会组织的停航大罢工,4万人参加,3700多艘邓关至小市运盐木船要求盐务局涨工资之举惊动朝野上下,在工运史上留下光辉一笔。
抗日战争中,小河2000艘盐船抢运川盐济楚。 1943年5月运军粮21.4万吨出川,送5万将士上前线。 保重庆生活资源,小市各码头全民大抗战……
小市作为泸州历史文化之城的部分,无论经济、政治、文化、军事诸方面,先哲们都在此留下粲然可观的历史遣存。 但展示在今天世人面前的小市却感受不到杜甫、唐子西、杨升庵、王士祯、赵熙之后的气韵与书香,除老窖酒池、葆贞观、宝莲街、凌子街、中盐巷以及抚琴台、洞宾亭、纯阳洞外,其他地方人们已呼吸不到应有的历史文化气息。 临江岸的倒退街(今称半边街)的灰瓦粉墙、吊脚楼和青石板老街,还依稀可寻当年盐码头的影子,“达园老宅”的石牌坊、石门还残存建筑符号,小市900年的历史尘埃沉淀了下来。
小市江边远眺(摄影:王伟,图片来自网络)
小市长期定格在历史的轮回中,一茬茬的小市人在轮回中随朝代更迭与古镇兴盛一起消亡,一次次争战,一次次夕阳箫鼓,市井繁华,车水马龙,号子震天的繁荣情景;一方地无不耕之土,水无不网之波,山无不采之石,水无不行之舟楫的口岸、要冲,老街古巷,百业商贾,门千户万,码头长歌,市井的喧哗归于平静。俯瞰小市的历史人文,环顾眼前如画山河,当年多少商贾为小市的繁荣而惊叹,多少骚人墨客又为小市而放歌?
随着加快发展、科学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小市已成为川滇黔渝结合部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的重要阵地。沱江末流的最后一个集镇再次呈现勃勃生机,龙马商城、兰天商城、公交商城、云峰商城、小百货批发商城、三九商城托起川南经济圈。回龙商圈的崛起,拉动方园100里经济的发展,活跃的港口经济,复苏的物流产业,发展的长江水运,小市又将迎来新的春天。
上期回顾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陈鑫明 ‖ 900年的泸州小市水码头(上)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陈鑫明
供稿:泸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