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悦来茶园三庆会 群星汇萃川剧兴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8-08 16:56:05 浏览次数: 【字体:

悦来茶园位于成都华兴正街,其前身为供祀戏剧祖师的老郎庙。据传是清乾隆末年,名扬京师和巴蜀的旦角艺人魏长生(四川省金堂县人)认为川剧艺人应该有一个聚会切磋之所,并且戏剧业应供奉历史上首创梨园的唐玄宗李隆基为祖师。魏长生的提议得到了众多川剧艺人的赞同,于是大家筹资,购地修建了一座“老郎庙”,供奉唐明皇为祖师爷,也成为艺人聚会叙旧、切磋技艺之所。同时,成立“老郎会”管理庙务,魏长生被推选为首任会首。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四川省警察局总办周善培倡导修建悦来茶园(取“近悦远来”之义)以改良川剧。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周善培授意樊孔周、陈国栋等募集股银8万两,成立悦来公司,拟拆除老郎庙,修建悦来茶园,遭到当时老郎庙执事康芷林、周名超等艺人极力反对。后经几次协商,达成协议:老郎庙拆迁到猫猫巷,原貌重修;艺人们则让出老郎庙土地所有权,仅有使用权,并立下文约,曰:“园址为伶人渡让与悦来公司,承办改良戏曲,为伶人永远谋生之所。”悦来茶园遂建成,艺人们自此开始扎根悦来茶园演出、切磋、聚会。

民国时期悦来茶园舞台(来源:《成都市志·川剧志》)

悦来茶园建成后,先后有长乐班、翠华班、彩华班、文化班等在此演出。宣统元年(1909年),杨素兰赴重庆,将早期入川的湖北汉剧接来演出达一年之久,在剧目、声腔、表演等方面进行交流,促进了川剧胡琴的发展。

民国元年(1912年),唐广体(丑角)、康芷林(小生)、肖楷成(小生)、刘子美(旦角)、杨素兰(旦角)和谭云仙(旦角)等艺人牵头筹划,长乐班、宴乐班和翠华班三个班社在悦来茶园合并成立三庆会;后来燕如班、进化社以及太洪班的部分艺人先后参加。从此,川剧成为昆、高、胡、弹、灯五种声腔同班演出的剧种,并在组织上改革旧规,在艺术上精益求精,成立“精研社”和“改良戏曲工会”,对川剧传统艺术进行探讨和改良。

1940年的三庆会演出戏单(来源:《成都市志·川剧志》)

民国4年(1915年),悦来公司代表向三庆会提出解约,欲逼迫三庆会退出悦来茶园,全体艺人纷纷抵制,据约力争,保住了使用权,三庆会得以长期在此演出。

悦来茶园是继可园(1903年,创办于忠烈祠北街)之后成都的第二个新式戏园。茶园正门在华兴正街,经悦来巷(悬挂演出剧目粉牌的狭长通道)入内,里面是一长方形小坝,可停放车辆,还有比较有名的卖老阿魏丸的李少庚药铺、票房、入场验票处、供观众与艺人休息饮茶的光大茶社。验票处进去左侧是悦来公司的办公处,右侧是剧场。剧场建筑均为木架结构,上面是高大的圆屋顶,屋顶周围是可以开合的窗户,透光、通风且隔音。

戏台在原建的万年台构架上改建而成,两根大圆柱立于台口左右,台口上方固定一根大铁杠,供武生在上面表演特技。戏台右后方演员上场处称为“上马门”,挂“出将”红缎绣花门帘;左后方演员下场处称为“下马门”,挂“入相”红缎绣花门帘。下马门一侧,有“打杂师”的道具箱,箱上挂有短兵器,如宝剑、鞭、锏、瓜、锤和面具等,箱内还有各种大小道具,长兵器则陈列在后台。打杂师根据剧情变化,适时上台摆放道具,或寄交给演员,还要负责施放烟幕、火焰等。戏台中央,放着一张条桌和两把椅子,均装饰有绣花桌围和椅披。

观众席分楼座和堂座。剧场左、后、右三方均有楼座,又称书楼。起初楼座专供女宾观剧之用,座前挂有帘子,称“垂帘观剧”,后改为包厢。

堂座在剧场正中,分堂包厢、堂厢与普通座。剧场前半部分用木栅分隔为若干厢,每厢两排各10把椅子,每张椅背上有小铁丝笼备放茶盅,称为堂包厢,是看戏最好的座位,票价也最高;后半部分则是连排座椅,称为堂厢,票价比堂包厢便宜一些;楼座下面及堂厢边沿称为普通座,用木栅加铁丝网与堂厢分隔,是一般劳苦大众管局的地方,票价最低。堂包厢实行不久,就全部改为长排座椅,后来又实行对号入座。为契合茶园之名,方便观众饮茶,每个座位背面上端固定有边缘的木板,用来放置茶碗;后来改用茶盅,木板改为一个小铁丝网,茶盅置于其中。

清末民初,男女界限很严。该园采用男女分座,分道出入,男宾由华兴正街入场,坐堂厢;女宾经梓潼桥街进场,入楼厢。后来唐广体出面特邀保路运动大汉四川军政府军政部部长尹昌衡之母入园看戏,从此不少官绅人家的女宾开始进茶园观戏,并逐渐增多。民国九年(1920年),茶园经四川省军事警察厅批准“白昼专售女宾座”,并随着社会开放和戏曲改良,女性观众渐增,逐步形成男女混座。

每年夏天,剧场人多,极其闷热。因此,剧场设置了“人力风扇”,即多把大蒲扇并排,用木板固定吊在剧场上方,贯穿一条长索通过滑轮用人力拉动。全场设有8个人力风扇,炎热的夏季,剧场中最辛苦的就是拉风扇的工人。

1954年,悦来茶园进行改建,并取杜甫“锦江春色来天地”之诗意,改名为锦江剧场,隶属于成都市川剧院。剧场演出厅有1000个座位,舞台设施齐全,以“川剧窝子”著称。1984年后,兼复悦来茶园之名,开办茶园、招待所、舞厅、小卖部等,并放映电影或录像。

1959年的锦江剧场(来源:《成都市志·文化艺术志》)

20世纪90年代,成都市对锦江剧场进行改造,将其改建为川剧艺术中心,并于2002年竣工。川剧艺术中心总建筑面积12715平方米,设有锦江剧场、悦来茶园(楼)、川剧艺术博物馆、艺术创作中心、多功能排练厅、舞厅、川剧广场以及会议室等,是国内第一家以川剧命名、以戏剧演出为主的大型综合性文化娱乐场所,也是成都市川剧院文化产业基地和川剧表演、研究、保护、传承发展中心。

(原载《乐润锦官城》,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