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洪雅浮桥的故事
洪雅浮桥的故事
在洪雅县城南面一里,青衣江水潺湲地流向东方。据清人陈登龙《蜀水经》记载:“铜、雅二河,水流迅急、危滩险濑、层迭鳞差,非舟可行。”这里的雅河就是青衣江。其水势汹涌澎湃,故给当地人出行带来极大不便。1979年前,每到十月至来年四月,江面上由南至北,就会搭起一座由竹木相配而成的浮桥。搭造浮桥,对川西南的蕞尔小县洪雅来说是一项大工程。1950年至1978年,这期间由县交通局来主持搭建,是政府行为。在此之前,是由县内第一大烟商人贾海清个人出资一手承建。
贩卖毒品是千夫所指、人神共愤之事,历来为人民所深恶痛绝,是什么原因让这位一毛不拔的大财主居然也有此大善举呢?
民国16年(1927年),洪川镇商人贾海清,经营洋纱、土布和贩运鸦片烟发了财。据他说:一天晚上,做了个恶梦,梦见他的家产被人抢劫一空,自己丧命。贾一命归阴后,上刀山,下油锅,跌下奈河桥下,被铁狗铜狮咬后又被刀车铰死,最后打入阴山背后,进入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投生。醒来时浑身出汗,头昏眼花,数月才得到恢复。
他由于迷信想出钱积点“阴功”,使神灵保佑他的家业永远兴旺,自己能百年长寿。经反复思考,认为修桥补路是最大的“公德”。但是他还是举棋不定,带着疑问,前往附近大夫第中拜访了年高德劭的王廷模老先生。王是饱读诗书的耆旧,一生奉行孔乙己孟之道。王要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亡羊补牢,犹未为晚。经过王一番苦口婆心劝导,贾终于翻然醒悟,决定出重金捐建浮桥。
关于善举之事,名目繁多,是什么原因使得他其他善事都不为,专门捐建浮桥呢?
原来洪雅县城南高岩渡口,早在明清时期就已开办义渡,来往群众过河免费,船支修建和船工工资,全由地方士绅筹募和明清慈善机构遗留的产业收入开支。但仅有小木船4艘,船工8人,逢场期人多拥挤,常发生挤人落水、打架斗殴等事。于是他在当年冬季,拿出一大笔钱从雅安请来两名技师,再从他住新庙乡的妻舅处找10余人当下手,购买了大量竹木,开始修建浮桥。
浮桥建成后,行人往返于桥上,赞誉不绝。但浮桥只能在冬春两季使用,农历5月初,雨水期便要拆除,否则会被大水冲走,行人也不安全。从此,每年冬季都由贾海清独资修建高岩浮桥,群众称便。
说来也怪,那天晚上,贾海清梦见闫王爷对他说:“你迷途知返,将功赎罪,罪不当诛。你死后不必受皮肉之苦,亦可投生”。
至民国26年(1937年),贾海清去世,次年他5个儿子分了家,不愿每年再出巨资修建浮桥,便联名呈报县府免除。但未获批准,贾学尧等5兄弟又勉强修了当年浮桥。
民国28年(1939年)2月起,县政府决定:船、筏经过时,每支收开、关费1200文,作守桥人生活费,并由贾家捐出止戈乡安宁坝22.8亩田,作每年修建浮桥的基金田,交县救济院接管,并承担修桥任务。救济院负责每年冬初,聘请新庙刘光桂、刘树云、廖福培等作技师,按时完成建浮桥的任务。至民国32年(1943年)4月,浮桥被春水冲走后,是年要新修,需资金11万元(法币下同),而救济院所掌管的基金田收入仅4万余元,不够修桥开支。因此,在10月,县政府议定成立高岩义渡浮桥管理委员会,推选傅叔良、费善培、傅培清、贾学尧、余正荣等13人为委员,并推傅培清为主任委员,傅叔良、费善培为副主任委员。管理委员会拟定募捐办法,决定募捐额为:洪川镇5万元,将军乡3.5万元,三宝乡4万元,华头乡2万元,足够两年修桥费用。但各地募捐都困难,动员县绅李良知筹资修建。至民国35年(1946年),因李良知财力难支,要求浮桥修建伤务交由县救济院接办,他大力资助,再由其他绅士筹资共建。县政府同意,按他的建议办理,直到1949年洪雅解放。
贾海清、李良知独资修建高岩浮桥的事迹,群众曾于民国33年4月立石碑于南坛街口,其碑文为“善功首倡”;又于民国36年为李良知立碑,碑文为“永利行人”。可惜在十年动乱中,这些被作为“四旧”砸成碎石用来铺路。
洪雅县解放后,从1950年起,每年10月,县人民政府均拨专款修建浮桥。1960年,因竹子资源减少(修一次浮桥耗竹量高达16至18万斤)其耗资大,不耐用,才改用钢绳作“龙筋”连接若干小木船,船上铺钉木板,作为木浮桥。于每年临洪水未发前撤去,10月份架起。此法节约大量资金,又较安全。
1979年10月20日,新建洪雅县青衣江大桥竣工通车后,彻底结束了历年修建高岩浮桥的历史。
洪雅县青衣江大桥(图片来自网络)
弹指一挥间,四十多年过去了,但浮桥那种长虹卧波的雄姿至今仍使我魂牵梦萦,挥之不去,成为永恒的追忆。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眉山市党史和地方志编纂中心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