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吴功斌 ‖ 云台观“武当游驾”匾额何人所题?因何而题?

作者:吴功斌 来源:史志绵阳(据史志三台) 发布时间:2020-08-02 16:53:28 浏览次数: 【字体:

在四川省第二大道教圣地三台县云台观,明代古建筑玄天宫大殿上方,悬挂着一方明代匾额,经鉴定为明代万历名宦——潼川知州顾云凤(州府在现三台县)于万历十五年题赠云台观的"武当游驾"楷书横匾。此匾也是迄今三台县发现的潼川名宦最早的题赠匾额,题匾人曾倡建三台明代东塔。

木匾曾散落民间无人识

该匾长260CM,宽70CM,厚3CM。 "武当游驾"四字,楷书,阴线刻,右读,字大42×54CM。 上款镌"万历已丑夏日",下款刊"海虞顾云凤书"。 上下款字大5×7CM。 此匾书法雄秀端庄,笔力苍劲,艺术品位甚高。

潼川知州顾云凤题赠云台观,"武当游驾"楷书横匾

据云台观道长付元法介绍,此匾原散佚民间,在上世纪80年代,经云台观上任当家左道长征集收回,当时由于无专家考证,他们也不知顾云凤为何方来历之人,所以曾当作普通一匾很长一段时间隐身于玄天宫大殿内,无人过问。2010年翻修玄天宫时,此匾才再次浮出,经专家考证,方知它的来历不浅。木匾经400多年的沧桑漂浮,有幸露出它的真面目,弥觉珍贵。

题匾人和三台东塔的故事

《民国三台县志》卷十六记载,题匾人顾云凤为江苏常熟进士,明万历丁亥年(1587年)任潼川知州,“为政得大体,凡民输课,必令自称兑,不多分毫,治潼七年,民深爱戴。 后升刑部员外郎,去任"。

经考证,题匾人顾云凤治理潼川府七年间,曾在任上组织修建了三台东塔。明朝万历戊子年(1588年)秋,当时的潼川知州顾云凤观察三台县城地形时发现,三台四面环山,但东南角相对较低,涪江由南东泄,从风水上来看不够完美,因此他萌发了在县城东山续建一座九层砖塔以镇风水的想法(原东山有唐代所建木塔,后毁而未建)。同时也为当时繁忙的涪江航运提供一座显要的地理坐标,使南来北往的船舶在它的指引下避险过滩,择明方位。

于是,顾云凤募集了建造起步银两筹建修塔,后来成为进士的三台永明人张正学"中标"组织施工。开工后,负责施工的张正学设计采用取材于附近山崖的青石打地基,上层用青砖砌塔。但修到第二层时,筹建资金用完了,一时又无法筹集,只得停工,于是东塔成了"烂尾塔"。

三年后,顾云凤卸任离开三台时,这座塔仍未完工。"承建施工方负责人"张正学也到京城做官去了。

明万历戊戌年(1598年),张正学辞官回到潼川。已离开家乡好几年的张正学看到那"烂尾塔"依然孤零零地残败在山巅,倍感失落,于是拿出自己在京城挣的银子,召集旧募复工续建,但修到第四层时,建设资金再度告急,张正学只好重新"拉赞助"。这时,潼川城内一个姓王的丝绸商人慷慨解囊,赞助银子800两。修到第六层时,在他们的感召下,地方豪绅朱丽明、周汝宇、戴礼乡、李和甫相继出资赞助,这座历经沧桑的古塔几经周折,终于在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建成。

三台东塔为六角九级楼阁式砖砌塔,已历经400多年。在绵阳境内保存的古塔中,三台东塔是修建时间最久远的一座。东塔塔高24米,塔身由下而上层层收缩,犹如一把利剑直指蓝天,九层各有心室、神龛、门窗,沿底层而上的螺旋形石梯可直达顶层,将三台县城东西南北四方尽收眼底。塔门朝西,在塔门两边有一副石刻对联:"九级浮屠,举步凌云霄之上;三巴砥柱,陶情在山水之间。"对联下方落款为明代潼川知府陈南金所题。而在塔顶刻有明万历潼川吏科张正学的七律诗残句"青青结客上东山,千里江城一望间"。(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中,塔顶被毁后重建,残句消失)

潼川名宦遗留最早匾额

据记载,顾云凤在任潼川知州期间,云台观所编《云台胜纪》 于万历十九年付梓刊印。《云台胜纪》详叙真武神谱、云台观创建经历、香火盛衰及名家题咏,所存史料异常丰富珍贵,已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

"武当游驾"四字,即系摘自该书所刊云台观创始人赵萧庵真人的《自制褐》"武当游驾至飞乌(飞乌为古代县名,治地在现中江县仓山镇),茅屋云台天下无,九车神丹思百炼,孜孜本为救凡夫"这首七言绝句体诗歌的首句。

据此推断,此匾应为顾云凤于万历己丑(1589)即就任潼川知州第二年时,披阅《云台胜纪》手稿后,应道士礼请,欣然挥毫,为云台观玄天宫题赠的书法力作。

此为三台县首次发现顾云凤在县境留存的作品,也是三台县公认传世最远的潼川名宦匾额——乾隆潼川知府紫鹤山题赠蓝池庙的"岱宗岳府"匾(乾隆甲子1744年)早165年,堪称三台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潼川名宦的题赠匾额。

来源:史志绵阳(据史志三台)

作者:吴功斌

来源: 史志绵阳(据史志三台)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