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易旭东 ‖ 从“驷马桥”到“灵关古道” | 《难蜀父老》“通零关道”

作者:易旭东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7-30 15:29:16 浏览次数: 【字体:

四、《难蜀父老》“通零关道”

易旭东

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

司马相如再“建节往使”西南各族,重开通江达海的交通线。

钦差大臣。“建节”,即持节,相当于后世的尚方宝剑。

精心策划,周密安排。

有了汉武帝的支持,又有首富岳父在背后撑腰,还有美貌与智慧并重妻子压阵,先派遣礼官,携带厚重礼物,聘问西夷各族君长,有礼有节,恩威并施,“邛、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把西汉的郡县制度,推行到西南山脉的屏障地带。

沃野千里,莫非王土。

他,已经51岁,手持符节、率领数万筑路修桥将士、10多万生活民工,沿着这条贸易通道,一路向南,通过邛崃、汉源,横跨大渡河,再过临关、西昌、会理,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宣扬大汉国威。

一路,与将士们奉行亲善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尽数归顺,支持。

勇气与机智,不费一兵一卒。

与此同时,又责成“南夷”的君酋,重效秦朝时“贡职”,“南夷之君,西僰之长,常效贡职,不敢怠堕,延颈举踵,喁喁然皆争归义,欲为臣妾”。

赏罚分明,因地制宜。

恩威并施,区别对待。

为说服巴蜀父老,元朔二年(前127年),又写下千古名作《难蜀父老》。

“通零关道,桥孙水,以通邛都”。

他,接受诸部归附,拆除旧关,在沫水(大渡河)、若水(雅砻江)和牂牁(今贵阳市)设置新关,为通“灵关古道”,调发巴蜀兵卒数万人,与岳父卓王孙紧密联手,在妻子卓文君鼎力支持下,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全线整修、打通“灵关古道”,在安宁河上架设桥梁,开拓、整修通往凉山、西昌的道路,直到云南洱海之畔的大理。

邛崃市平乐古镇,是昔日南方丝绸之路灵关道上的第一驿站。平乐镇骑龙山上,至今仍保存着完好的古驿道遗址,曾经进行的考古发掘工作中,出土了汉代“五铢钱”(图片来自网络)

“通道与置吏并举”。

400公里“灵关古道”转为官道。山川险阻,或峰巅嵯峨,山耸十里,山者险恶,道路盘折,或山岭重叠,溪河密布,山高谷深,坡陡地薄,或江滚滚,白浪腾空,银花飞舞,天险难渡……

“桥孙水以通邛都”。

西边,政府的统治以青衣江、雅菪江为界,深入到如今的四川省甘孜州、凉山州的西部,设置了—个都尉,领十余县,属蜀郡;南边,政府的统治与新开发的贵州省中部联接,建立关塞,属犍为郡,还修建了道路、桥梁,沟通边疆与内地的联系。

“南方丝绸之路”的西线。

元鼎六年(前111年),西汉王朝推行郡县制。

在西昌正式设置 越嶲郡,下辖邛都、遂久、灵关道、台登、定笮、会无、笮秦、大管、姑复、三绛、苏示、阑、卑水、潜街、青岭15县,郡治邛都县。

治所在今西昌市东南2.5公里。

西昌作为城市诞生的历史。

辖境相当今天云南丽江、绥江两县间,金沙江以东、以西的祥云大姚,以北和四川木里、石棉、甘洛、雷波以南地区。西汉后期,隶属于益州刺史部。

《史记》记载:“自滇以北,君长以十数,邛都最大,此皆椎髻,耕田有邑聚。”

西昌历史上的第一次移民潮。

移民屯田。从巴蜀选派大量劳工,用于修桥筑路,并征调大批中原官吏、士卒,维护沿途稳定,移民中占比最大的当属屯垦民,移民大量迁入,分散在“灵关古道”沿途,也带来了大量带有成都平原、蜀中色彩的器物。大量的青铜生活用具,出现在安宁河谷。

西昌地处清溪关道的要冲,北接蜀地、南通云南。

进可攻、退可守。

唐王朝在司马相如所开“灵关古道”基础上,开通“清溪关道”,即自成都出发,经双流,过邛崃,至雅安,再南过荥经,抵达西昌,由会理跨金沙江,进入南诏领土。路线基本重叠。

清溪关道是"蜀身毒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沟通四川与云南的重要交通线(图片来自网络)

纵贯凉山而过。

“清溪关道”,地处甘洛县坪坝乡境内。

经汉源,入甘洛。从成都进入云南的官道。

清溪峡,现名深沟,呈南北走向,全长5公里,南起甘洛县坪坝乡政府驻地,北至汉源县大湾。国内仅存的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整、路程最长、马蹄印最深的古代青石板路。

最深的蹄坑有35厘米深。

甘洛清溪峡古道青石板上的马蹄印,凹痕深陷(图片来源:华西都市报)

隐秘幽深。穿越时空的历史跫音,如幽灵在溪流上飘浮。绝壁处,凿空的甬道,行人得低头勾腰,真不知道当初马帮如何通过?有几处坡陡弯急,道路右下是悬崖,步步惊心不敢大意。

与西昌相邻的台登(今冕宁县泸沽镇)的铁矿,也得到开发。

泸沽镇位于安宁河与孙水河交汇处地带。

泸沽铁史。《后汉书•郡国志》记载:“台登出铁”“台登县有孙水……山有砮石,火烧成铁,刚利,《禹贡》厥赋砮是也”。泸沽铁矿,汉代即已发现并采掘冶炼。

冕宁县泸沽镇(图片来自网络)

盐源县。正式置定笮县、大笮县,

盐源的盐矿,也开始进行开采。

已有2140多年的建县史,县名几经变易。

汉称“定笮县”,唐称“昆明县”(中唐为“香城郡”),宋称“贺头甸”,元称“柏兴府”(后又易名为“润盐州”),明称“盐井卫”,清雍正七年定名为“盐源县”,沿袭至今。

盐源县泸沽湖风光(图片来自网络)

盐源以“盐铁之利”闻名古今。

遗迹犹存。越西与沪沽之间的登向营,当年护送马帮、商旅往来的古城堡。

甘洛县海棠镇,“灵关古道”进入凉山的第一个商贸重镇和关隘。

甘洛县海棠镇(图片来自网络)

主要居住着古羌人、古笮人。置越郡时,海棠设阑县。

唐《蛮书》称,该地为“达士驿”,今彝族仍称为“嗄达铺”(彝音)。

安宁河谷平原渐次发展繁荣。

“不乏精彩与妖娆”。

建立起了一个“袖珍天府”,仅次于成都平原。

单这一地区面积达6万多平方公里,比欧洲的荷兰、比利时等国的面积还大。

小司马相如34岁的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自己“迁升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命报”。在《河渠书》中,又提说“余西瞻蜀之岷山与离堆”。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随着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大军的“随军记者”司马迁,沿“灵关古道”而下,在司马相如建功立业之地,深入到昆明部族聚居的博南道。沿途考察风土人情,写出《西南夷列传》,给后代比较完整、详实的西南地区民族分布与政治、经济和习俗史料。

“邛都南山产铜”。

西汉末、东汉初,在东靠螺髻山,西临安宁河的西昌黄联关镇东坪村(“东坪遗址”),建国内最大的采矿、冶炼、铸钱三位一体的大型冶铜铸币工场。“二五铢钱”流遍“灵关古道”,悄然搅动着往来贸易,让蜿蜒于高原雪山、深渊密林的古道生动,充满“烟火气”。

东坪冶铜铸币遗址(图片来源:凉山日报)

立足“东坪遗址”,时光仿佛瞬间倒流。

2000多年前,热烈的铸币景象浮现:往来运送铜锭的推车,发出清脆的叮当声,炉里的火烧得正旺,映红铸币人汗流浃背的身躯。随着风箱的抽拉,红亮的铜液,缓缓注入钱范。

淬火池边,“嗤嗤”冒气的白烟,裹着热浪升腾。

附近,还堆放着冷却后,等待打磨的钱坯……

西汉“五铢”“大泉五十”钱币,铸造的青铜器,源源不断地销往云南各地。

邛都地区的笮马、牛羊、山货,也通过旄牛道向北运到邛崃等地,贩卖给成都商贾。

成都的铁器、布匹、丝绸等物,再回入安宁河谷。

“邛都铜洗”(汉代盥洗用的青铜器皿)远销外地,凉山的牦牛、僰童等珍品,脚力优良的笮马,不但深受客商欢迎,更成为了进献中央朝廷的贡品。

“永建二年邛都造作”双鱼纹铜洗(昭觉县征集,图片来源:封面新闻)

来自巴蜀的铁器、丝绸和布匹等商品,在市集上随处可见。

《史记》中,司马迁简单地描述为:“巴蜀民或窃出商贾,取其笮马、僰童、牦牛,以此巴蜀殷富。”人们手持一枚枚从“东坪”铸币厂出炉的五铢钱,等待着马帮的到来……

“灵关古道”处在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汇地,沟通川、藏、滇各民族的地缘走廊,包括国外文明,时相摩荡、常相交融,使得岷江流域的巴蜀文化文明,活跃多于死板,丰富而又多彩。

雅安荥经,秦汉时期严道的治所。

汉严道古城遗址,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牦牛道”起点。

汉严道古城遗址(图片来自网络)

山清水秀。《西游记》中的女儿国,在汉源周边。自古以来,雅安有“雅女”、凉山美姑有彝族美女、甘孜丹巴有康巴美女(东女国)、凉山泸沽湖有摩梭女儿国。

越西境内,保存完好的遗迹尚有驿道沿线板桥乡境内的“树衔碑”、丁山乡境内的“双石桥”、南箐乡境内的崖画等。新民古城、县城古城墙、灵关石刻……

神秘而又奇特的北纬30度线上。

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绝品线路。

“灵关古道”将散落在高山峡谷间,一个个古老城镇、一块块“文化绿洲”,串联成南北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链条。2000多年后的今天,无论是成昆铁路、西昆高速,还是雅西高速,依然紧紧地贴合着这条千年古道,承载着先民一步一步走出的文明之路、经济之路。

“云端上的高速”,并非历史的巧合。

“逆天工程”。如今的雅(安)西(昌)高速,北上接成雅高速至成都,南下经荥经、汉源、石棉,到西昌,继续南下至攀枝花,进入云南。西南的崇山峻岭中,穿梭的超高架桥、超长隧道结合,跨越青衣江,大渡河、安宁河等水系,十二条地震断裂带,展布在丛珊峻岭之间,山恋重叠,地势险恶,每向前延伸一公里,平均海拔高程就将上升7.5米,被称为“天梯高速”。

中国冬季最美的高速公路。

雅西高速航拍(图片来源:川报观察)

整条高速公路像一条玉带,蜿蜒镶嵌在崇山峻岭,抬头远远望去,各色汽车,盘旋高空,引手可摘云朵。一场大雪后,群山银装素裹,尤其是山间的高速公路上,车动景移,千姿百态,雪景美妙,美丽“冻”人。一年中的最美之季。

中国,甚至世界,自然环境最恶劣、工程难度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山区高速公路。

路线与两千多年前的“灵关古道”相似。

“灵关古道”,如今成昆铁路、雅西高速的“历史版本”。

交融着古今智慧。

壁立千仞的影像。

二郎山间。漫步“灵关古道”,盘桓于心中。

古羌人向南迁徙的通道,用脚踏出,后来的走私商人,既要避开东边官府的盘查,又要避免西部民族的劫掠,就选择了山间民族交界处的“小道”。

山势,险峻陡峭,骡马根本上不去,古道上背夫很多。

背夫们每天最多也只能走7.5公里,走到康定,就要半个月。

古道、铁路、水路、公路、高速路……

一首庞大的叙事诗,壮观绚丽。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易旭东,知名纪实作家,非学院派天府文化学者,北宋人物史研究学者。在国内外报刊发表纪实作品400余万字,近50篇作品获各种奖项。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易旭东 ‖ 从“驷马桥”到“灵关古道” | 时尚“潮男”行走的荷尔蒙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易旭东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徐高芳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