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仁寿县福隆桥与富隆桥的传说
仁寿县福隆桥
与富隆桥的传说
在仁寿县天峨乡中合村一社,有一座四墩三孔的全石建筑石桥,名叫福隆桥,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此桥总长四丈一尺,高五尺,宽四尺,桥板厚一尺五寸。东连威远,南接井研,西达资中,北走仁寿。现在看来不很起眼,当年却是一座名桥。特别是它的名字“福隆桥”与“富隆桥”之争,就是一个很好的传说故事。
湖广填四川的先民,到中合村来安家,通过几十年的努力,村民们有了一些积蓄,想到为了生产发展,生活方便,在地保的组织下,捐资在无名河上修一座桥。经过前后一年多时间,石桥修成。取什么名字呢?地保找到乡贤、秀才黄鑫龙。饱读诗书的黄秀才沉思后,就说:“取名‘福隆桥’吧!”地保很高兴,拿了几两银子到县城,托人找县长题名。县长见了银子,听说只题三个字,拿起笔就写成了“富隆桥”。没什么文化的地保如获至宝,拿回村找人刻碑时,被黄鑫龙发现,表示福、富二字含意相差太远,提笔写成“福隆桥”,叫地保照此刻写,有啥问题他承担。
到了“踩桥”(竣工典礼)那天,县长乘轿从百里外的仁寿来到中合村。那一天,四乡八里,人山人海。当县长的目光在“福隆桥”三字扫过时,不觉大怒:“我题的字咋让人改了?”县长草草踩过桥后,问清原委,叫差人把黄鑫龙带到了仁寿县衙。
第二天,县长办完公事回到县衙后堂,与黄鑫龙进行了一场针锋相对的谈话:
县长:“黄鑫龙,我知道你是秀才,但你知不知道我是举子?”
黄鑫龙:“我当然知道,而且知道您是道光28年中的举。”
“为什么要改我的题字?”县长厉声问。
黄鑫龙平心静气地回答道:“改您的题字,我还是有理的。我村民众自动捐款修桥,本是一大善举,我也捐了钱。地保让我给取个桥名,我说了‘福隆桥’,他到县城来请您题写,您收了银钱,却写成了‘富隆桥’。县长大人,你昨天去参加踩桥盛典的这座桥,确实造福于四县人民,因此我写的是福隆桥。福与祸相对,造福、享福、福气、福分、福到心灵。而县长您写的是‘富隆桥’,富与贫相对,富足、富余、富有,都指财产银钱占有的多少。富只是福的一部分,而福是综合,是包括物质和精神全部的。福比富要深厚广泛深入人心得多,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您当县长,还是追求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嘛!因此我坚持我题的‘福隆桥’作为桥名。地保当时是坚持用县长您的题字的。县长如果因此事就要责罚,那就责罚我一人,与地保无关!”
黄鑫龙一席话,把县长说得缓了怒气,改了口气说:
“我也是讨厌浅薄浮躁之人,喜爱饱学之士。听到你刚才这些话,还算有一定见识之才。算了,不打不相识,你在这里住两天回去吧。”
三天后,黄鑫龙毫发无损地回到了家,向地保和乡亲讲了到县城的事。有的人相信,有的人不相信,还有传出黄鑫龙到仁寿挨了县大爷的板子。地保虽然文化不高,但脑袋还是挺灵的,他在想一个两全之计。不到一年,地保安排人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把题写桥名的石碑砸烂扔到了河里。人们再也看不到题字的石碑,但“福隆桥”却留在人们心里。
而今,“福隆桥”还承载着南来北往成千上万的人们行走。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眉山市党史和地方志编纂中心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