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眉山古桥—与三苏有关的古桥故事和大石桥的传说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7-19 16:07:13 浏览次数: 【字体:

眉山的桥几乎每座都有一个故事,都有一个传说,桥的变迁史可以说就是眉山社会经济的发展史。如今虽然大多古桥已空留其名,难觅其踪,但古桥中的蜀文化内涵却流传下来,成为东坡故里的记录与见证。

东坡岛的桥

东坡岛有十八座桥。上岛的桥有三座,自南向东北依次为老泉桥、醉月桥和颖滨桥。岛上的景观桥有十座,另有五座道路交通桥。

东坡岛鸟瞰图(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上岛的桥

三座上岛的桥可叫作三苏桥,因为每座桥都与“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有关。

一、老泉桥

老泉是苏洵的号,《三字经》载:“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老泉桥全长134米,桥两边的汉白玉栏杆上雕刻有有关老泉的诗文书画和眉山古八景诗意画。

有关老泉的诗文书画共有8幅作品:

1.三苏图

2.苏洵小传

3.《忆山送人》诗意画

4.苏洵《名二子说》

5.教子图

6.苏洵书法《提举监臣帖》

7.老泉抚琴图

8.苏洵诗《九日和韩魏公》

苏洵教子(图片来自网络)

二、醉月桥

醉月桥是根据苏轼《赤壁赋》和《明月几时有》意境而命名的一座五孔拱桥,建于眉山建市之初,是最早连接东坡岛的人行桥。醉月桥与远景楼、音乐喷泉紧紧相连,相映成趣,已成为东坡城市湿地公园的核心景区,是市民休闲、健身、娱乐的好去处。醉月桥夜景灯光工程经过改造,大放异彩。入夜,华灯初上,站在桥上望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赏月玩水,别有一番韵味。

眉山醉月桥(张晓容 摄,图片来源:眉山市艺术摄影协会)

三、颖滨桥

颖滨是苏辙的号。颖滨桥全长188米,桥两边的汉白玉栏杆上雕刻着有关颖滨的诗文书画共16幅。

眉山颖滨桥(图片来自网络)

1.苏辙小传

2.苏辙《踏青》诗意画

3.苏辙诗《送贾讷朝奉通判眉州》

4.从兄求学图

5.苏辙书法《跋怀素自叙帖》

6.苏辙《初发嘉州》诗意画

7.苏辙诗《种兰》

8.苏辙文配画《绩溪令苏辙》

9.苏辙书法《晴暖帖》

10.苏辙诗配画《雷州诀别图》

11.苏辙诗《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12.苏辙《奉使契丹寄子瞻兄》诗意画

13.苏辙诗《神水馆寄子瞻兄四绝》(选一)

14.苏辙书法《雪甚帖》

15隐居颖昌图

16.苏辙诗《次韵张恕春莫》

岛上的桥

东坡岛上的十座景观桥梁,其命名及文化内容创意是从苏轼典领八州,纵横北宋疆域,所到之处都为百姓办实事,亲民、爱民的史实和诗词文赋中,选取精粹片段和篇章,充分展现苏东坡博大的胸怀,旷达的人生和民胞物与的赤子情怀,使这十座桥成为功德桥、亲民桥、爱民桥。只要把这十座桥走一遍,就可以粗略体验苏东坡一生的履痕。

一、嘉祐桥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苏洵携苏轼、苏辙兄弟进京赶考。经阆中,出褒斜谷,发横渠镇,入凤翔驿,过长安,到达京城汴梁。轼、辙举进士皆在高等,苏洵献文章22篇,公卿士大夫争传之,“眉山在西南数千里之外,一日父子隐然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遂擅天下。”

二、喜雨桥

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苏轼任陕西凤翔签判。他大力改革“衙前之役”,提出“多方优裕其民”。连年干旱,他亲率百姓太白山求雨。三天后,大雨倾盆,“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苏轼欣喜地写下《喜雨亭记》,表达了与民同忧、与民同喜的深厚感情。

三、徐州桥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苏轼任徐州太守。秋七月,黄河决口,苏轼率军民抗洪。十月水退,城赖以全,朝廷明诏奖谕。次年筑黄楼,以纪其事。

四、明月桥

水调歌头

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五、绿杨桥

西江月

苏 轼

倾在黄州,春夜行蔪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亦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攲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六、西子桥

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苏轼任杭州太守,治六井,开西湖,建南北长堤,人称“苏堤”,留下千古绝唱。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 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七、百坡桥

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苏轼知颍州。他赈济灾民,罢修劳民伤财的百丈沟,治理颍州西湖。他在《泛颍》诗中对后辈寄予期望,希望出现更多的“东坡”。

泛 颍

苏 轼

我性喜临水,得颍意甚奇。

画船俯明镜,笑向汝为谁?

忽然生鳞甲,乱我须与眉。

散为百东坡,顷刻复在兹。

八、惠州桥

苏轼贬官惠州时,“率众为东西二桥,以济病涉者。”惠州东江水势汹涌,百姓靠小舟渡河,十分艰难,经常淹死人。苏轼便用40只船连锁作浮桥,大大方便了群众。

他还在丰湖上用“白蚁不敢跻”的石盐木建桥,“坚若铁石”。为修桥,苏轼捐了一条犀带,动员苏辙之妻史氏捐出了宫中所赐。桥修好后,老百姓非常高兴,苏轼也乘兴写下诗句:

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

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

九、白鹤桥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苏轼被贬惠州,居无定所,后在白鹤峰买地筑屋,作长住打算。绍圣四年(1097)二月白鹤新居建成,“下有碧潭,可饮可濯。江山千里,供我暇瞩” 。可惜不到二月,再贬儋州。“已买白鹤峰,规作终老计”,终成泡影。

新 年

苏 轼

北渚集群鹭,新年何所之。

尽归乔木寺,分占结巢枝。

生物会有役,谋身各及时。

何当禁结弋,看引雪衣儿。

十、载酒桥

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苏轼被贬儋州,“饮水食芋”,过着“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泉”,“多情、多感复多病”的日子。但他仍尽其所能,帮助黎汉百姓。他劝农护牛,指导打井,辟载酒堂为学校,悉心指导琼崖后学。《琼台记事录》载:宋苏文忠公之谪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始之。

大石桥的传说

儿时的每年夏天,我爱在大石桥上听乘凉的老人讲故事。这里记载的故事就是我少年时在大石桥上听来的。现在,大石桥及四根黄葛树已经不见踪影了,仅存大石桥这一地名。

在很早很早以前,眉州城北门外有一条四五尺宽的土路,弯弯拐拐地一直通往武阳县城。

眉州城北面,包括属于眉州管辖的武阳县在内,有一片肥沃的广阔良田,当时就有几万户农民在这片土地上耕种。每年秋收后,他们就从这条土路上把交给官府的赋税粮食运到眉州城里去。这里的老百姓非常老实善良,向官府交赋税从不拖延日期,从不短斤少两。好多州官都说,这里的老百姓好管。

不知是哪朝哪代,眉州来了个姓黑的州官。这个黑州官不仅姓黑,而且黑心黑肝黑肠子。他上任后,总是想方设法打烂条盘剥老百姓。有一天,他坐着轿子出北门去玩耍,刚走了一里多路,就来到一座用几根圆木棒搭起来的桥。轿夫怕把黑州官摔倒,就叫他下轿过桥。他下轿来一看,桥下河水又深又急,往桥的两面看都看不到河流的尽头。他心里咯噔一下,就冒出来一个鬼主意:“一定要设法叫这几万户农民额外多交赋税,以中饱我的私囊。”他嘻嘻地阴笑两声,便叫轿夫抬他回州衙去了。

这年秋天谷穗才扬花,黑州官就发布了一道告示,限定眉州城北面的农户在某月某日至某月某日交清赋税粮食,逾期一天多交一成,逾期两天多交两成,依次类推。黑州官在算盘上拨了拨珠子,算出几万户农民多交一成或两成竟是那么大一笔财富,心里痒痒的,似乎看见自家的私人仓库都胀破了!

老实巴交的农民们当然都会按时交纳赋税咯!谷子刚收割起来,他们就急着给官府交赋税。只见背粮食的妇女、挑粮食的大爷、推粮车的壮汉,牵索索起串串地朝眉州城里赶。可是,当他们赶到那圆木棒搭的桥头前,都傻了眼。因为被行人踩起脚板窝儿的圆木棒全不见了,只有深深的河水哗哗哗地流着。气愤的运粮人都骂偷木棒的撬杆没良心。

骂归骂,可还得想办法过河呀!运粮人中有姓黄的四弟兄对乡亲们说:“请大家等着吧,我们四弟兄设法搭桥,让大家过河!”他们说罢,转身跑回家去,拿起斧子把自家屋后碗口粗的柏树砍倒几根,剃去枝桠,然后找几个乡亲帮忙,一起抬去搭桥。因为河水深、河面宽,桥很不好搭。黄老大就脱去衣服,凫水过去,用篾索把柏树一根一根地拉过去搭在河上。等桥搭好,太阳都落山了,收赋税的官员早收摊子了,大家只好又把粮食运回家去。

第二天一早,交赋税的老百姓运着粮食牵索索起串串地来到河边,可昨天搭好的桥又不见了,搭桥的几根柏树连影儿都没了。大家非常气愤,又痛骂了一通。黄家四弟兄劝慰大家几句,又转身回去把自家的几根柏树砍了来,照昨天的整法再次搭桥。等桥搭好,都半下午了,跑在前头的总算过桥进城去交了粮食,落在后头的又只好再把粮食运回家去,等第二天再来。大家怕撬杆再来偷柏木,就推选了两个青年人留下来看守。

到了下半夜,看守柏木桥的两个青年人坐在河坎上啄瞌睡,忽然被偷偷摸来的一拨衙丁按倒在地,用麻绳捆起,押进眉州城里去了。黑州官说他们是偷搭桥木头的撬杆。

第三天一早,运粮食的老百姓见柏木桥又没有了,当然又痛骂了一通。黄家四弟兄已经没有柏树可砍了。他们想,即使再用树干搭桥,难免再被撬杆偷走。于是,他们跑到武阳江口去开山,把开出来的石条子运来架桥。

运粮食的人们走在石桥上,稳稳当当的,比用圆木棒搭的桥安逸多了。大家都伸起老指拇称赞黄家四弟兄,而且也不怕再被偷了——笨撬杆也不会偷石头呢!

哪知当天下半夜,搭桥的石头还是被“偷”了。

这下子,运粮食的人们站在河坎上,心像河水一样冰凉,连骂的心情都没有了,一个个埋着脑壳干着急——因为过了明天,就要多交一成,过了后天就要多交两成……大家都心急如焚,不知道该咋个办。这时,黄家四弟兄脑壳挨脑壳地嘀咕一阵,然后对乡亲们说:“大家不要慌,只要大家帮助我们把江口山上的石条子运来架好桥,以后就不再愁没桥过了!”有人说:“撬杆再来偷石条子咋办?”黄家四弟兄满有信心地说:“请大家相信,以后撬杆再也偷不走了!”于是,大家就在黄家四弟兄的带领下,从江口运来石条子,架起了一座又宽又平的大石桥。大家还是怕撬杆再来偷石头,都争着留下来看守大石桥。黄家四弟兄对大家说:“你们都回家吧,由我们四弟兄来看守。”大家又伸出老指拇称赞他们一阵。

当天夜里,黄家四弟兄分开来,静静地坐在大石桥的桥头两边,默默地把两手两脚伸出去,使劲抱着、夹着架桥的条石。天上的月亮睁着明亮的大眼睛赞赏地看着他们,天上的千万颗星星眨着眼睛钦佩地瞅着他们。就那么一会儿,黄家四弟兄的身子变成了四根又粗又大的黄葛树的躯干,头发变成了无数的黄葛树枝桠,那八十根手指头和脚趾头则变成了又粗又长的黄葛树树根,紧紧地结结实实地缠抱着大石桥。

下半夜,黑州官派来破坏石桥的衙丁看见竟有四根又粗又大的黄葛树死死地缠抱着刚架的大石桥,觉得太奇怪了,连忙跑回去报告黑州官。黑州官不相信,亲自跑来看,看了回去,心想这是天老爷不准他中饱私囊。从这天起,他天天担忧天老爷会惩罚自己,久忧成病,不久就一命呜呼了。

第二天一早,牵索索起串串的老百姓运着粮食走过大石桥,进城去交赋税。大家看见死死缠抱着大石桥的四根黄葛树,都觉得很奇怪,又都不明白是咋回事。不过,从此以后,大家再也没有看见过黄家四弟兄了。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眉山市党史和地方志编纂中心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