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昭烈忠武陵庙志》——武侯祠历史上唯一一部志书
《昭烈忠武陵庙志》
武侯祠历史上唯一一部志书
道光九年(1829年),华阳县(今成都市)学者潘时彤独力修纂的《昭烈忠武陵庙志》成书刊行。该书是第一部详细记载成都武侯祠历史的专志,也是武侯祠历史上唯一一部志书,成为记录武侯祠发展沿革及传承发扬三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潘时彤,字紫垣,生卒年不详,曾于嘉庆九年(1804年)中举。潘氏“家世藏书”,潘时彤之父潘元音学识不凡,为华阳县名儒,著有《东庵诗文集》,民国《华阳县志·艺文》中,载录有潘元音多篇诗文。潘时彤受家庭影响颇深,又“性复好学”,成为当时成都地区著名学者之一。
嘉庆年间,潘时彤应华阳县知县董淳之邀,修纂《华阳县志》。纂修从嘉庆二十年(1815年)夏天开始,至嘉庆二十一年冬天结束。期间,潘时彤时常向师友请教,成书后,《华阳县志》因“取材宏富,考证精祥”得到《四川通志》编纂者杨芳灿及董淳等人推崇。此外,潘时彤著有《绥靖屯记》等书;道光年间,他还曾担任芙蓉书院的主讲。
嘉庆《华阳县志》卷首(来源:方志四川)
潘时彤热爱三国文化,常与文友相偕同游武侯祠,不仅对祠内景物十分熟悉,更格外关心祠中文物保护和建筑维修。他留下了许多有关三国及武侯祠的诗词歌赋,如《读刘先主传》《题张介侯澎明府增辑诸葛忠武侯集》《忠武侯祠》《武侯祠唐隶残碑》《惠陵赋》等,表达了他对武侯祠一草一木由衷的珍爱。潘时彤还结识了祠中道士黄合初,黄合初“遇风雅之士恒相得无间”,与潘时彤等人十分相投,遂过从甚密,常在武侯祠相聚吟啸唱和。
当时,住祠道士张合桂主持祠中事务日久,有感于襄阳武侯祠、沔县武侯祠都有自己的志书,提出成都武侯祠也应修撰志书。该提议立即得到四川总督戴三锡、布政使董淳等官员支持,张合桂随即开始募集资金。因潘时彤十分熟悉武侯祠,又是当时成都著名学者,“著述宏富,向曾延修邑乘,称博雅焉”,遂受张合桂邀请修撰庙志。
道光七年(1827年),潘时彤开始修纂庙志,他日以继夜,以一人之力,用二十一个月时间完成了《昭烈忠武陵庙志》三十万字文稿的撰写。脱稿后, 经陆文杰、道士黄合初等人校对,再由戴三锡等十人鉴定,成都县知县王升元等四人参阅后,于道光九年初雕版成书。
《昭烈忠武陵庙志》共分十卷,从祀典、陵庙、事实、世系、艺文、制作、杂识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武侯祠的沿革及发展,对研究武侯祠的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价值。庙志保留了道光九年前清代有关武侯祠的大量史料,如当时武侯祠内各种碑刻、铁鼎、香炉铭文等金石资料,其中部分实物后已丢失或剥蚀;记录了清代武侯祠几次重大维修的资料,如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重修工程禀呈》《重修工程禀批》《重修工程批札》,以及道光五年的《培修惠陵工程》等。
书中大量搜集整理了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三国人的资料,并广采各种历史文献中与之相关的诗词歌赋。收录了清代文人、道士为武侯祠撰写的大量诗词,以及潘时彤个人为武侯祠所作的诗歌,这些艺文资料不见于其它记载,极为珍贵,从中可以看到潘时彤对武侯祠及三国历史文化的热爱。
庙志卷首还附有武侯祠内建筑、植物及重要文物的插图共十幅,即《陵庙全图》《惠陵图》《道院图》《藕船图》《爱树山房图》《铜鼓图》《唐碑图》《古柏图》《石琴图》《丹桂图》等。几幅建筑插图细节丰富,并标明了建筑的主要结构和位置分布。道光九年后,祠内建筑虽多次修葺,但借助插图,仍可一窥当时的建筑状况。
《惠陵图》(来源:《昭烈忠武陵庙志校注》)
《唐碑图》(来源:《昭烈忠武陵庙志校注》)
但是,由于潘时彤对三国历史文化认识水平有限,加上修志时间比较仓促,人力物力缺乏,在史料选择上不够谨慎,庙志仍有部分缺陷。他常将三国相关的传说资料、文学描写作为史实录入书中,或将其他武侯祠的资料误收入志。并因僧道隔阂,缺乏对清代前期僧人住祠七十余年历史的记录,留下了诸多遗憾。
《昭烈忠武陵庙志》作为第一部详细记载武侯祠历史的专志,虽有缺陷,但瑕不掩瑜,不仅填补了无专志记载武侯祠的空白,更广采博收历朝历代有关诸葛亮等三国人物的记载与评论,及各类诗词、楹联等,成为研究武侯祠及三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典籍。
参考文献:
1.《潘时彤与〈昭烈忠武陵庙志〉》,作者李兆成。
2.《三国圣地 明良千古—— 成都武侯祠1780年回首》(下),作者罗开玉。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