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金属香囊 暗香浮动(文物有话说)

作者:任新来 来源:《人民日报》( 2020年06月25日 07 版) 发布时间:2020-06-25 17:46:28 浏览次数:442 【字体:

任新来

《人民日报》( 2020年06月25日   07 版)

图④

图⑤ 图⑥

每逢端午佳节,人们除了划龙舟、吃粽子外,还会佩戴色彩鲜艳的五彩丝线和形状各异、绣着各种吉祥图案的香囊,保佑平安。香囊小小的,却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一代一代流传至今,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之一。

香囊早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据《礼记·内则》记载,未成年的子女早晨起床后,整理仪容,拜见父母长辈,要佩戴“容臭”,以示敬意。这里的“容臭”就是最早的香囊。

佩戴香囊,在唐代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太平广记》记载,唐懿宗女儿同昌公主乘坐七宝步辇,辇的四角缀有五色锦香囊,所到之处,满街溢香。而青年才俊,也以佩戴名贵香囊为荣。宋代端午节,宫中后妃也会被赐予香囊,既可以驱瘟,也可以作为点缀。明清以后,在小说笔记中,香囊的记载比比皆是。

在唐代,除了丝质的香囊外,还有一种香囊,是用金属圆球制作的。1987年法门寺地宫发现前,学术界将其定名为“熏球”或“香球”,而法门寺地宫《衣物账》明确将其称为“香囊”,从而让我们知道香囊除了丝织品材质外,还有另外一种形式和用途——熏香器。目前,这类香囊国内共发现有8枚,包括西安何家村出土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两件银香囊,鎏金双蛾团花纹银香囊(图⑤)和鎏金雀鸟纹银香囊(图⑥)。其中鎏金双蛾团花纹银香囊直径12.8厘米,系唐代金属香囊存世品中迄今发现最大的一枚。香囊内有一个钵状香盂及两个平衡环,香盂与平衡环以短轴卯接,内、外平衡环间也以短轴卯接,在圆球滚动时,内、外平衡环也随之转动,而香盂的重心始终不变,使香盂面始终保持平衡状态,香盂内焚烧的香料始终撒落不出,这种平衡装置与现代的陀螺仪原理相似。

唐代僧人慧琳所撰《一切经音义》对香囊的形状和原理作了说明:“案香囊者,烧香器物也。以铜、铁、金、银玲珑圆作,内有香囊,机关巧智,虽外纵横圆转,而内常平,能使不倾。妃后贵人之所用之也。”然而这种平衡装置早在《西京杂记》中就有记载:“长安巧工丁缓者……又作卧褥香炉,一名被中香炉。本出房风,其法后绝。至缓始更为之。为机环转运四周,而炉体常平,可置之被褥,故以为名。”这种“被中香炉”与唐代的香囊极为相似,只是目前还没有发现汉代金属香囊实物。

香囊及其平衡原理随“丝绸之路”传入西方,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称丁缓为“中国传说中的科学家”。16世纪欧洲才出现了“万向支架”常平架,促进了欧洲航海时代的到来。意大利人卡尔达诺发明“卡尔达诺平衡环”,被欧洲视为陀螺仪原理的基础。目前,陀螺仪原理广泛运用于航海、航天、导航、定位、卫星等多种高科技领域。

2019年,中国和斯洛伐克建交70周年,两国以各具特色的文物共同推出《中斯建交70周年》纪念邮票一套两枚,两国发行。而中国选用的正是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鎏金雀鸟纹银香囊。方寸世界,见证历史,小香囊成为中斯两国友好的使者和文化名片,再次传入欧洲。

目前,我们还将香囊开发成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让忙忙碌碌的现代人能够感悟古人的智慧和享受传统香文化所带来的雅致生活。

(作者为法门寺博物馆馆长(图④),人民日报记者张丹华采访整理。图片由法门寺博物馆提供)

版式设计:张芳曼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