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锦光辉艳若云(薪火相传)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十年保护之路
王文章
《人民日报》( 2020年06月13日 05 版)
图为技艺传承人在展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2009年起公布的世界49项急需保护的非遗名录项目中,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通过保护、传承而改变自身濒危状况最为显著的项目之一。
2009年10月,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急需保护名录的项目。10年过去了,通过对非遗项目价值和非遗传承人主体作用的认知,遵循非遗传承规律,科学、有效地进行保护,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已摆脱濒危境况,实现了生产性保护和传承。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进入急需保护的非遗名录,是因其技艺的创造性价值和蕴涵丰厚的精神、文化价值及濒危性决定的。为了摆脱濒危境况,海南省人民政府和相关文化部门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保护体系,采取切实措施,落实履约责任,稳步扎实地推进保护与传承。政府保护经费投入迅速增长,实施了建立传承、展览、研究、档案保护机构,建立黎锦技艺传承村、传承馆和黎锦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推动黎锦技艺实践课进校园等一系列保护措施。建立以传承人为主的传承体系,各级传承人以师徒、母女传授和普及教育等方式传承。现在海南省会织锦的妇女有2万人。传统黎锦技艺进校园实践课活动,参与学习的学生已超过8000人。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设立的黎锦技艺中专学历教育,已培养数百名有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的新型黎锦技艺持有者。
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现代化演进带来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非遗的保护传承工作更需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更深切地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被古人誉为“黎锦光辉艳若云”的黎锦,我们很难说就已认知深透。仅看其纹样图案的形式及蕴涵的历史、民族、文化、风俗、人生奥秘,寄寓和体现的黎族妇女的文化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意象和艺术表达的深邃、丰富及高度的概括力,都需要以敬畏之心去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据统计,黎锦有百余种图案,包括人形纹、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和表现生产与生活、自然界现象、汉字符号等纹样。这些纹样又细分为不同形象。不管是抽象地表现自然万物的图案,还是形象地反映环境情境的图案,织绣手法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意韵悠长。尤其是利用直线、平行线、方形、菱形、三角形等组成几何纹样,形式奇特,意象无穷。
传承人是非遗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他们以非凡的才智,创造、掌握、承载着非遗项目的文化传统和精湛技艺,非遗的继承和创新最终由他们来完成。每个时代的传承人首先要继承传统。同时,传承人受所处时代审美趋向演变的影响,以及新材料、新科学技术的影响,这些影响会被传承人融入其项目的生产和创造中。这种创造是在他们坚持传统、坚守民族审美法则并把握时代审美趋向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来实现的。
虽然传统黎锦技艺同其他非遗项目一样,仍然面临着现代化进程中传承、发展的挑战,但它今天展现的发展趋势令人欣喜。它的保护、传承创造的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