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易旭东 ‖ 越南开国之王原来是“古成都人”系列之二:展现“天府之国”底蕴

作者:易旭东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5-23 15:25:18 浏览次数: 【字体:

越南开国之王原来是“古成都人”系列二

展现“天府之国”底蕴

易旭东

秦朝的祖先是商朝贵族。

古蜀国不仅与秦国,与先前的商朝也结怨甚深。

春秋初期,王位传到望帝杜宇手中。

定都三星堆的古蜀国进入全盛。

三星堆博物馆(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古蜀王雄心勃勃,东征西讨,威风八面,挑战中原霸主商王朝,带着几万大军从中心都邑广汉三星堆出发,沿着汉中、襄樊线路,进入河南,披荆斩棘,一直打到商朝的都城安阳郊区。

“登人征蜀”“丁卯卜,王敦缶于蜀”。

两句甲骨文,记载了蜀国与商国的两场战役。

“登”,意为征集兵员,商王纠结兵力准备伐蜀;缶,今山西永济一带的缶人部落,“古成都人”与缶人曾经联合抗商,缶人战败,落至成都平原投蜀,商王难解心头郁闷,最后连自己也御驾亲征。在殷墟和周原的卜辞中,多次出现“蜀受年”“征蜀”“至蜀有事”的记载。

爆发多次战争,商王才会进行占卜,向上天询问吉凶、对策……

“蜀夏同源”。先有禹,后有夏。

大禹率领古羌部落联盟建立的国家。

三星堆的地形、地貌与二里头相似。

二里头文化,夏文化。

洛阳二里头遗址(图片来自网络)

“头”,指凸起的高地,长约一公里。

曾称“二里岗”,后称“二里头”。

“华夏第一王都”。夏朝都城斟鄩,东亚地区最早的具有广域王权国家的都城遗址,上承龙山时代满天星斗的邦国时代,下启青铜时代的巅峰殷商王朝。埋藏着中华民族的重大秘密。

3800年前,精密、复杂的大都城。

洛阳偃师西南约9公里。

南临古伊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黄河。

中心区是坐南朝北、中轴对称的宫殿建筑群,由宫城城墙围起,四周井字形大路,宫殿地面下,埋一节节陶质水管组装连接起来的下水道系统,也有木结构,上面铺有木板,可以行人。

夏朝都城斟鄩(图片来源:“夏朝与诗经研究”搜狐号)

中国最早的“紫禁城”。北面是祭祀区,南边有一个被墙垣围起、由重兵把守的手工业作坊区,里面是掌握着王国“高科技秘密”的青铜器、绿松石器作坊……

“建中立极”“明贵贱、辨等列”等营国制度基本成型。

明确城市规划、布局的框架。宫城遗址虽然仅仅是明清紫禁城的七分之一左右,但城市布局中轴对称、坐北朝南、功能分区等,为中国古代宫城确立了基本范式。

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

井字形大道,大路最宽处达20米,相当于现代公路4车道。

里程碑意义。路上还发现了双轮车辙痕,比最古老的车辙还早数百年。

横空出世,气势恢宏。

最早的中国,东亚大陆最大都邑。

二里头夏都博物馆(图片来自网络)

远眺,规划总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身躯之上覆盖22983块铜板的二里头夏都博物馆,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仿佛一条盘旋的巨龙,显示着威仪四方的华夏最早王朝气象。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兴衰与洛阳息息相关。

在《史记》里,司马迁记载:“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四渎咸在山东。至秦称帝,都咸阳,则五岳、四渎皆并在东方。”

四渎,古代对中国“长江”“黄河”“淮河”“济水”的合称。

《逸周书》中称:“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

一部中国史,半部治水史。

铭文“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

西周青铜器遂公盨上,中国最早的文献记录。

大禹治水成功,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百事之首。

北川新县城永昌镇大禹塑像(蓬州闲士摄)

夏禹,也称帝禹、夏后氏。本姓姒,字文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颛顼的孙子。称夏禹,源自初封夏国(今河南禹州)。又称夏伯、伯禹,源自夏国伯爵之位。遗爱中华,美称“大禹”。

大禹文化,三代文化的源头和根基。

“三王”之首。

夏禹王与商汤王、周武王,并称“三王”。

四川第一个中国历史名人。

不是神性的天神,而活灵的人王。

华夏儿女理想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睿圣哲人。

典籍中,对大禹的赞美颇多。

《诗经》描写:“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

《尚书》记载:“禹平水土,主名山川。”

《左传》评论:“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

《孟子》说:“生石纽,西夷人也。”

《史记》中,司马迁也说:“大禹平活水土,功齐天地。”

中华民族的立国始祖。

中华儿女的文化共祖。

中华道统圣王之一,既是伟大的治水英雄,又是卓越的政治家。在治水过程中,尊重自然规律,以民为本,敬业奉献,为中华民族的贡献不可磨灭,也为后世的水利工程施工立下典范。

出生地。岷江上游,龙门山的汶川、北川一带。

龙门山(图片来源:“品鉴彭州”搜狐号)

母亲到石纽山下打水,看见蓝天上飘着一朵羊角花似的彩云,从云中掉下一颗白玉石头,极为喜欢。几个村姑前来打水,情急之下含在嘴里,一不小心吞到肚里,便有了身孕。

待在母亲腹中14个月,迟迟不肯面世。

4000多年前。前2314年农历六月初六临产,却不能顺产,父亲手足无措,门被风吹开,挂在墙上的宝剑自动出鞘,掉落脚前。瞬间明白苍天旨意,父亲剑剖开禹母腹部,救禹出世。

西汉初的陆贾《新语》说:“文王生于东夷,大禹出于西羌”。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禹兴于西羌”。

扬雄《蜀王本纪》介绍:“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其地名郀儿坪。”

《蜀王本纪》中关于五代蜀王的记载(图片来源:新华网)

西晋陈寿《三国志》确认:“禹生石纽,今之汶山郡是也。”

东晋《华阳国志》记载:“石纽,古汶山郡也……而生禹于石纽之刳儿坪。”

唐代《括地志》中说:“石纽山在汶川县治西七十三里。”

《禹贡》记载的梁州之域,古羌部落联盟地。秦时,属湔氐道。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以蜀郡北部冉駹地置汶山郡,辖绵虒等5县。绵虒为郡、县治所,旧址在今汶川威州镇姜维城。

羌族人姜维,三国时期重要的少数民族“干部”。

姜维塑像(图片来源:华西都市报)

周围有茶坪山脉、邛崃山脉等,众多山体围绕,距成都146公里。

“三山雄秀,二水争流”。

威州四面环山,堡子关雄踞杂谷脑河与岷江之间。

西蜀羌乡。今天的汶川、茂县、理县、北川与都江堰市部分地区。

矗立于岷山之畔,石纽山腰大禹祭坛上的大禹铜像。铜像悬胆方口,头戴四面斜坡平天冠,束髪带依稀可见。双耳垂轮,双眉入鬓,左肩挎网罟,右手执耒锸,足登笮编芒鞋。一尊云水襟怀,仰望星空(图片来自网络)

众多的石纽、刳儿坪、禹穴、石刻,古羌游牧习俗的遗迹、遗存。

大禹与古羌部族“夏后氏”的发迹、发展地。“石纽”“以石为社”祭祀的崇拜,衍变为羌族白石崇拜的产物。凡有“石纽”“禹穴”处,皆可能成为大禹降生处、大禹活动处。

古羌人自古崇拜大禹,在龙溪等地的释比经典中,都有大禹治水的唱段,“先有天、后有地,后有人、分男女,水有源、树有根,羌族根源说分明,羌族英雄是大禹,开山治水数第一”。

大禹治水

羌族的历史记忆,以古羌族语言的方式传承。

岷江岸边。古汶川县城旧址绵虒镇。

石纽山,镇南5公里处大禹村背后。山势陡险,飞沙射人。

山岸壁立,镌刻的“石纽山”三个大字至今犹存。不远处,灌松要道关口,山势陡险,飞沙射人的“飞沙关”。顺关梁而上,海拔1600米的半山腰的平坦地,面积达40余亩的刳儿坪。

刳儿坪,意为剖腹生禹的大坪坝。

大禹祭坛,头戴平天冠、肩挎网罟、手执耒锸的大禹铜像威严矗立,双目炯炯,仿佛凝视着群峰之上的诞生地——刳儿坪。形如躺椅而无扶手,背靠青山,面临岷江峡谷。

位于汶川县绵虒镇高店村的石纽山刳儿坪(图片来自网络)

禹王庙所在地旧称庙坪地,后山野称大神会地,与大禹“汶川之会”有关。

洗儿池,相传为禹母生禹到此处洗涤,血水染红池水浸红岩石,该遗址依然保存较好。

大禹率领的部族“夏后氏”的发迹、发展地。

绵虒镇、石纽山、刳儿坪、草坡、天赦山、涂禹山。

组成一套完整的大禹降生地与羌人崇禹的历史地名链。

石纽山出生,涂禹山成长,天赦山祭天祭神,三山皆在汶川。

妻子涂山氏。涂山,为渎山,即岷山,又称蜀山。

大禹娶涂山氏,西羌人的夏禹部族与蜀土著涂山氏(蜀山氏)形成联盟。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图片来自网络)

大禹的妻子,仪容秀美,生性娴雅,西羌有名的美女。

“夫从妇居”。母系氏族社会后期,只能做上门女婿。

联盟延续很长,夏朝最后一位君主夏桀,就娶了岷山二女琬、琰。

迁徙定居,岷江上游的羌族,需用大禹神灵来建构族群认同。

崇拜大禹。释比经典,羌族的历史记忆。

以古羌族语言的方式传承。

龙溪等地的释比经典中,都有治水唱段,如“先有天、后有地,后有人、分男女,水有源、树有根,羌族根源说分明,羌族英雄是大禹,开山治水数第一”。完整保存大禹治水的内容。

今汶川龙溪为古龙水。

汶川县龙溪乡(图片来自网络)

三星堆与金沙用玉,大多源于龙溪玉(岷玉)。

大禹故里。汶川、茂县、理县、北与都江堰市部分地区,均属西蜀羌乡范围。

在汶川,祭祀大禹是传统民俗活动。

龙门山将汶川、茂县等地与北川东西相隔,东侧的北川禹里镇也有石纽山、刳儿坪。在禹里镇禹穴沟沟口石纽山一块巨石上,扬雄所书题刻“石纽”二字,遒劲有力,至今清晰可见。

今北川县禹里(原石泉县治治城)南一里许有石纽山(属禹里乡石纽村)(图片来源:“大爱北川”搜狐号)

禹穴沟两山夹峙,一水中流,寂静清幽,一沟上下分布着有关大禹的历史遗迹。

沟的中部,有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所书石刻“禹穴”、当地百姓供奉大禹的禹王庙、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书题刻“禹穴”;沟底有刳儿坪、禹母崖、洗儿池、血石等禹迹。

北川县禹穴沟(图片来自网络)

历史上大禹生石纽的汶川、北川之争,反映的是岷江上游羌族部落的历史记忆。羌人对华夏大禹神话的羌族化改造与诠释,显示了秦汉时期大禹崇拜多元化的特点。

汶川和北川在汉代同为“汶山郡”。大禹出生地。

都是羌族聚居地,保护“禹羌文化”共同的责任。

大禹在蜀地当盟主之时,父亲鲧正在外地治水。

鲧,中国历史上建造城郭的第一人。

《吴越春秋》记载:“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

《淮南子》给出鲧作城池的高度:“昔夏鲧作三仞之城。”

尧舜时代,洪水威胁巨大。

“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尚书》记载,中原地带洪水泛滥,无边无际,淹没庄稼、山陵、房屋,人民流离失所,背井离乡,遍地饥荒,灾难无边……

部族联合体,被围困在山陵上。

洪水滔天。尧决心消灭水患,访求能治理洪水的人。

大禹的父亲鲧,水利专家。

治水时间长达九年,终未见效,被尧赐死在东方黄海海滨的羽山。

继承父亲遗志。守孝三年,被推荐作了司空。大禹贤良,并不因舜处罚父亲嫉恨。

首治家乡的岷江。积累治水经验。

岷江(图片来自网络)

江源岷山导江第一人。

部族之争结束,有了生存之地,还需治理生存环境。

克服和避免岷江水患,解决立足问题的根本。

大禹在前人的经验上,独有的治水方式、体系和理念。

“上善若水”。尊重自然生态法则的精神。

治水,包含治山、治水。

大禹治水

治山,“随山刊木”。“随山之势,相其便宜,斩木通道以治之”,确定山居地形和水的流向。治水,“决川浚浍”。“尽力于沟洫”,疏浚河道。导山是导水的准备。

岷山岷江,大禹最先的治山治水之地。

疏导岷江,疏浚河道引流洪水。

华夏初始,与成都平原一样,抗洪救灾是重中之重,善治水者必赢得人心、被人拥戴。一如稍后在的杜宇、鳖灵一样,因治水有功,被推举、“禅让”为部落联盟领袖,专制权力加强。

治山、治水,留下“岷山导江,东别为沱”的历史记载。

让一片泽国的成都平原浮出水面,展现出“天府之国”厚重底蕴。

岷江上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图片来自网络)

治水有功,大禹被封为“夏伯”。

“夏”,大禹古羌的部落名,儿子启继位,便成国名。

人类历史人上的人文现象。

犹太民族的英雄摩西,可能是埃及人;法兰西皇帝拿破仑,可能是意大利人;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希特勒,普鲁士人;美国国父华盛顿,英国人,英国国父征服者威廉,来自欧洲大陆。

会盟治水带来的文明融合,让成都平原至今受益。

治水成功,大禹被舜帝选定为继承人。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易旭东,知名纪实作家,非学院派天府文化学者,北宋人物史研究学者。在国内外报刊发表纪实作品400余万字,近50篇作品获各种奖项。

前期回顾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易旭东 ‖ 越南开国之王原来是“古成都人”系列之一:汉中平原类同成都平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易旭东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