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史志⑲文艺繁兴启示录丨黑死病肆虐下的“生之向往” 《十日谈》吹响文艺复兴号
佛罗伦萨
封面新闻记者 陈甘露
1341年,28岁的乔万尼·薄伽丘回到了佛罗伦萨。
眼下有些陌生的家乡让人欣喜——刚修好的深红色环形城墙高6米、全长8公里。全新的市政大厅,红砖白墙非常气派。市政广场旁,工匠们正在挖低阿达⻢里科尔索街的地基,为的是不久的将来,从这条大街上的任何方向都能看到即将完工的圣母百花大教堂。
但薄伽丘并不知道,自己有生之年竟看不到这座雄伟教堂的封顶之日。
1341年的佛罗伦萨,就像28岁的薄伽丘,处在最好的时代。烧砖工厂昼夜轰鸣,羊毛商人带来最好的织品,暴发的银行家满身裘皮,建筑师、 文学家、艺术家,在财富和新兴委托人的庇护下,纷纷来到了佛罗伦萨。
薄伽丘
谁也不曾想到,6年之后,这里变成了最坏的时代——一场饥荒让佛罗伦萨四千人死亡。而这仅仅是“死神来了”的序幕——1348年春 ,黑死病爆发了。
黑死病夺取佛罗伦萨4/5的人口
“无论是医学知识还是药物力量,在治疗瘟疫方面都毫无作用,染病之人几乎无人生还。病人一般都在症状初现的三天内死去,没有发热或其他情况出现。染病的人会将疾病传染给健康的人,并且疫情之严重与日俱增,如同火上浇油一般 。 ”作为意大利著名诗人和作家,薄伽丘记录下来看到的一幕。
黑死病来袭
关于这场瘟疫的起源,说法很多,可以确定的是,1347年秋天,意大利最先感触到这场瘟疫。12艘船的船队从热那亚来到西西里岛,不仅满载印度的香料, 还带回了亚洲黑鼠和黑死病病菌。在12个月的时间里,佛罗伦萨城中4/5的人口、超过10万死去。数据显示,在1348到1350年间, 2500万欧洲人死于黑死病。更可怕的是,瘟疫跟随欧洲人逃亡的脚步,从欧洲蔓延到北非、西亚。十四世纪四五十年代,黑死病造成全世界死亡人数高达7500万。
1355年,黑死病爆发已经整整8年。佛罗伦萨市政厅旁的圣母百花大教堂,只剩下部分墙壁就可完工的教堂,由于内部遭受风吹雨淋,破败不堪。那条挖低了的地基早已无人问津,于是这条街又有了个新名字——地基旁边的路。
黑死病期间埋葬尸体
瘟疫让人看到生之向往
1327年4月,23岁的彼特拉克来到阿文尼翁。当他走进圣克莱尔教堂,碰到了一生所爱——20岁的劳拉、一位骑士的妻子。彼特拉克立刻陷入疯狂的单相思中,这位桂冠诗人写下了千古名句《爱的矛盾》:“我结束了战争,却找不到和平;我发烧又发冷,希望混着恐怖;我乘⻛⻜翔,又离不开泥土;我占有整个世界,却两手空空。”
彼特拉克
彼特拉克终身未娶,希望等来和劳拉的爱情。 没想到,等来的却是噩耗。1348年,劳拉在黑死病中去世。被夺走生命的还有彼特拉克的其他朋友——“帕加尼努斯夜间突然发病 ,和朋友用过晚饭后 ,他还和我说了一会儿话 。夜里,帕加尼努斯勇敢地忍受着巨大的病痛。次日上午 ,他便匆匆离去了 。令人极度震惊的是,三日内,帕加尼努斯的儿子及全家人都跟着他进了坟墓 。 ”
1349年,瘟疫暂时离开佛罗伦萨,彼特拉克遇到了薄伽丘。两位“人文之父”就这样历史性地相遇,他们一起聊天、一起喝酒,一起追忆这场瘟疫带走的朋友、爱情,以及佛罗伦萨的荣光。 在这场瘟疫中存活下来的薄伽丘和彼特拉克们开始反思,毫无征兆的死亡和人类无力苍白的生命,他们是否还要去追寻宗教的复活和天堂,还是尽力将这脆弱的此生过好? 反思之下,彼特拉克辞去了教皇秘书职务,来到了刚刚成立的佛罗伦萨大学。
他和薄伽丘合作资助了一位希腊人,他们将《荷马史诗》翻译成了拉丁文,这本书的翻译被视作“回到古罗马去”的文艺复兴精神的开端。
《十日谈》黑死病隔离下的人性宣言
除了诗人和艺术家、文学家,越来越多的人在这场灾难后感受到了生命的重要性,从对死亡的恐惧到生之向往的喜悦。另一方面,不少存活下来的人感受到了宗教的无力,他们在死亡边缘苦苦追寻的宗教寄托而不得,加上教士人数锐减,处于统治阶级的宗教集团遭遇重创。人们没法感受到教堂和教士的作用,《英格兰大主教及主教传》写道:”经过这次瘟疫,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活了下来。当时,因为教士缺乏,堂区教堂几乎无人掌管。有圣职的人因惧怕死亡,挂职而去,不知所踪。”
黑死病幸存者们开始反思生命,他们注意到了人性的力量。带起这股反思潮流的人就是薄伽丘。
《十日谈》
在佛罗伦萨大学期间,薄伽丘创作了《十日谈》。故事的背景是7位名媛和3位绅士,为了躲避黑死病在1348年佛罗伦萨“隔离期”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一共十天,凑齐了100个小故事。这些故事中有对教士阶级的无情嘲讽,有对道貌岸然婚姻的鞭笞,也有对男女不平等的控诉。
薄伽丘通过自己在黑死病期间的所见所闻,以及一个富商私生子的成⻓心路,写出了当时意大利生活的市井气, 也写尽了人性的复杂。 或虚伪、或炙热、或忠诚、或贪婪,有美好的有罪恶的,没有宗教的光环,没有对悲苦的压抑,这就是人,脆弱的人。
这本故事汇,一出版就震惊了意大利,充满机锋的笔触和大胆露骨的描写,颠覆了处于中世纪的人们的三观。 这本书被誉为“人曲”,吹响了文艺复兴的号⻆。
拉丁文衰弱,各国语言兴起
黑死病激发人们对生命的反思,这场席卷欧洲、史无前例的大瘟疫在客观方面成就了文艺复兴的基础。
在中世纪,方言没有语法标准,也没有正字法,所以拉丁语当时是国际通用语言,也是唯一正式传授的语言,各种重要文件都用拉丁文起草。在传统大学,拉丁语是各项学习的基础,也是“食物链”的顶端,承担起了欧洲文脉。
有钱人家也躲避不了黑死病
然而,瘟疫不分贵贱地夺去了数千万欧洲人口,包括教士和教师这些掌握知识的人。据统计,黑死病使欧洲学术界失去了许多学者,剑桥大学40位教授中死了16 位、牛津大学3万学生只剩6千人。欧洲30所大学中关闭了 5所,懂拉丁语的教师数量锐减,大学和其他教育机构根本来不及培训新的人来顶替,各个大学都在疯抢懂拉丁语的教师,但还是无法支撑正常的教学。而基础教学方面,拉丁语的缺口更大,“城里、村子里或家里,几乎找不到人来教小孩子一点基本的语法知识。”
学生无法学习拉丁语,让传统大学的教育难以开展,最终,越来越多的大学被迫放弃了拉丁语教学。1385年,英格兰所有文法学校的学生开始改学英语。这为后来莎士比亚用英语“改写”世界文学史著奠定基础。
1353年薄伽丘出版的《十日谈》就是用佛罗伦萨方言写成,不仅文笔俏皮、辛辣,也让更多不懂拉丁文的读者可以读懂这本书。 这股势头之下,更多的文学家、历史学家直接用本国语写作,或者把经典的拉丁文作品翻译成本国语言。
政治上、文学上、学术上, 拉丁文的衰弱也动摇了宗教的禁锢,各国语言的兴起,得以让欧洲各国都拥有繁兴的文艺,更多的人接受本国语言的文化教育,从而真正改变了欧洲的人文世界。
文艺复兴的开启
反思:瘟疫后的道德松动
这场从1348到1353年的黑死病改变了欧洲的格局,不仅在人口和生产力,各国制度、宗教、科学和文化开始全方面重塑。黑死病的积极作用是松动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基石,吹响了文艺复兴的号⻆,但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
当时的历史学家⻢泰奥·微拉尼有些疑惑地发问:“按照常理,经历如此严重的天罚之后,人们本应该变得更好才对,但事实却完全相反。人们不再劳作,沉溺于享受胡乱继承而来的俗世财富。”
瘟疫结束之后,很多家境优越的意大利人变得懒散放荡,吃喝玩乐,追求及时行乐。穷人则变得懒散,无意劳作。“瘟疫让人们不再那么诚实正直,道德标准降低了” 。
所幸的是,《十日谈》没有美化人性,薄伽丘直接暴露了人性阴暗的一面,让更多的人在看过、笑过之后有一些反思。文艺复兴阶段的许多作品,用接近真实的颜色、成熟的透视法还原了世俗世界,有叛徒犹大、有虔诚的报喜三博士、 有勇猛的大卫,让人们看到人性的复杂和美好。这是文艺复兴对瘟疫后道德标准松动做出的一个回应。
很快,那些沉浸在宴席上喝酒享乐的人挥霍完了钱财,而另一群卖着羊毛积累原始财富的勤劳人儿开始成为新世界的主宰——1433年9月的一个清晨,一个⻓着鹰钩鼻、面色灰白的清瘦男人走上了通往佛罗伦萨市政厅的台阶。这个人就是柯⻄莫·德·美第奇。在这位意大利超级富翁的资助下,3年后的3月25日,一条铺满了鲜花和植物的华道延绵300多米,直接通向那个震惊世界的圣母百花大教堂。
圣母百花大教堂
在饥荒和黑死病之后,历时140年修建而成的大教堂宏伟地矗立在佛罗伦萨,成为这座城市不朽的标志。即便在20公里之外,人们都可以看到它奇迹般的穹顶,这是人类的奇工巧匠,也是对这一段从瘟疫肆虐到“生之向往”的文艺繁兴的历史纪念。
参考文献:
1、《黑死病1348—1348:大灾难、大死亡与大萧条》 【英】弗朗西斯·艾丹·加斯凯 华文出版社
2、《瘟疫年纪事》 【英】丹尼尔·笛福 上海译文出版社
3、《枪炮、病菌与钢铁》【美】贾雷德·戴蒙德 上海译文出版社
4、《甲骨文丛书:美第奇家族的兴衰》【英】克里斯托佛·希伯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甲骨文丛书:布鲁斯莱斯基的穹顶:圣母百花大教堂的传奇》 【加】罗斯·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6、《十日谈》【意】乔万尼·薄伽丘 中国友谊出版社
7、《中世纪的秋天》【荷】赫伊津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8、《图解欧洲艺术史:14世纪(修订版)》【意】桑德拉·巴拉利 北京联合出版社
9、《中世纪的人们》 【英】艾琳·帕瓦 上海三联书店
10、百度百科:乔万尼·薄伽丘
11、百度百科:弗兰齐斯科·彼特拉克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