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史志④人类发展启示录|110年前东北鼠疫:伍连德首次使用现代医学方法四个月扑灭
封面新闻记者 宁宁
1910年,大清宣统二年。12月18日,一封急电从北京发往天津陆军军医学堂,收件人是学堂的副监督(副校长)伍连德博士。
伍连德
接到电报后,伍连德立即赴京,清廷外务部右丞施肇基开门见山:在哈尔滨出现一种不知名的烈性传染病,死亡率极高,需要专家支持。日本和俄国正借这种疾病威胁中国,如不能有效控制,他们将派遣专家和军队接管东北。
到达东北后,伍连德首先确定传染源为“肺鼠疫”,并提出了可能“人传播人”,制定了封城、交通管制、管控流动人口以及集中收治疑似病人等措施。不到4个月,这次“20世纪世界上最严重的一次流行性鼠疫”被扑灭了。
伍连德采取的应对措施,很多沿用至今,他也成为中国建立防疫医疗体系的先驱。
1、东北疫情:
“如水泄地,似火燎原”
1910年12月24日,伍连德带着学生林嘉瑞抵达哈尔滨车站。
伍连德的行李中,除了细菌工作的必须物品外,还有袖珍型显微镜。
伍连德在显微镜下观察
伍连德拜访了吉林官员,但获得的信息很有限:“在傅家甸报告了某些神秘而致命的病例,症状是高烧、咳嗽、咯血,然后死亡,几天之内皮肤变成紫色。”傅家甸是哈尔滨附近的一座小城,人口密集。
早在1910年的夏天,疫情就出现在俄国西伯利亚,由于地广人稀、控制严密,疫情并未扩散。
但随后,俄国将大量疑似染病的中国劳工驱逐回国。当年9月间,满洲里出现大量咳嗽和咯血的病人,恐慌的居民争相购买火车票沿铁路南下。这条铁路从西伯利亚延伸到中国境内满洲里、哈尔滨等地。
火车上发烧或病倒,就在沿途下车,于是疫情在铁路沿线传播。
1910年10月25日,东北满洲里一客栈的一位客人突然死亡,成为第一个死亡病例。11月8日,疫病传至哈尔滨。次年1月初,长春沦陷。1月中,沈阳沦陷。仅仅20多天,鼠疫就传遍了整个东三省。后来,席卷半个中国的鼠疫带走了6万多条生命。
东三省总督锡良向朝廷呈递的奏折里,称东北疫情 “如水泄地,似火燎原”。
2、“肺鼠疫”:
可由人到人传播
染病即咳嗽和咯血,当地人曾称其为“肺部的瘟疫”。随着疫情扩散,俄国和日本试图争夺疫情的主导治理权,希望借此扩大特权,插手东北政治。
当时日、俄医生指出这种传染病为鼠疫。而以日本细菌学家北里柴三郎为首的科学家们认为对抗方法非常简单——灭鼠。
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东北大城市开始了灭鼠运动。仅奉天城内,就处置了80972只老鼠。
但灭鼠,并没有遏制疫情传播。
销毁捕捉到的老鼠
伍连德抵达哈尔滨后,召集全城的中国医生商讨病情,虽然顶着“东三省防疫全权总医官”的头衔,但整个哈尔滨仅有31名登记的执业医师。这些本土名医曾试遍了各种古方,均没有丝毫效果。更可怕的是,在此后的一个多月里,这31名医师中有17人死亡。
伍连德进入疫情最严重的傅家甸实地考察发现,早期患者多为捕捉一种大型草原旱獭的猎户。一到冬季,大量猎户会到东北地区、中俄之间的草原进行猎杀、剥皮。
到达哈尔滨的第三天,伍连德听说有一位感染者将病逝,便赶去患者家中。
经过政府允许后,伍连德秘密解剖了这位患者的尸体,从血管、心脏、肺叶等处提取标本,经过三天的细菌培养,他在显微镜下看到了鼠疫杆菌。
为了让官员相信人们染病死亡的真实原因,伍连德邀请他们来到显微镜前观看。
伍连德认为,这次东北鼠疫是由土拨鼠引起,并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了“肺鼠疫”。伍连德做了可以人传播人的重要判断,传播途径为空气飞沫,可通过呼吸传染。
伍连德的猜想也遭到的西方医学专家的反对,其中包括清廷特聘为外籍专家、法国人梅尼教授。梅尼认为伍连德“离经叛道”,坚持认为鼠疫是传统认知的腺鼠疫。1月5日下午梅尼前往医院诊察患者,他只穿戴了工作服、帽子和手套,并未戴口罩。
1月8日,梅尼突然出现低热、头痛、寒战。1月11日,梅尼死亡,面呈黑紫色。梅尼之死震惊了哈尔滨,震惊了世界医学界。
3、荡平疫氛:
伍连德宣布解除隔离
梅尼之死,让伍连德的请求都被迅速批准,被授予了极高的权力,东北的防疫隔离工作,从这一天正式开始。
伍连德对于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有深刻认识,提出“当前扑灭瘟疫的所有努力应该集中在流动人群和居民中”。
伍连德请求清廷调动大量人力物力,对东三省进行全面隔离。
患鼠疫的病人被放置在隔离区
首先是整个东北进行封城。1月13日,清廷下令封锁山海关,任何人出入山海关都必须在军人的看守下滞留5日,确认无恙才可以放行。
其次铁路交通严格管制。1月14日至19日,南满铁路与东清铁路陆续停止运行。1月21日,京津铁路全部停止运行,清廷建立三条军事防线。鼠疫被控制在了东三省之内。
第三是要求戴上口罩。伍连德发明并下令赶制了大批口罩——一种双层纱布口罩,这种口罩被为后人称作“伍氏口罩”。伍连德后来回忆:“在疫情猖獗时,防护口罩被证明最有用。”
伍连德发明并命令赶制了大批口罩
第四是分区管控。每个区配备一定的医生、警察以及医疗物资。不同区的居民佩戴不同颜色的证章,分别是红、黄、蓝、白,每种颜色只允许在本区活动。
此外,当地还建立了“鼠疫医院”。伍连德要求当地官员提供更多的房舍,供急性患者用做医院。伍连德第一次提出“疑似”概念,将疑似患者集中收治在隔离营中,每天测量体温、检查症状,连续七日正常方可解除隔离。
设置疑似病例隔离
将火车车厢设置成隔离区域
由此,中国开始建立起最初的现代防疫管理体系。
此外,伍连德还制定了细致的消毒、清理以及医护人员防护等措施。伍连德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隐患——坟场。大量尸体和棺材露天堆放在坟场周边,伍连德提议要立刻焚烧傅家甸坟场的所有尸体。
1月30日,辛亥年大年初一,伍连德亲自指挥工人燃烧了尸体。烈火足足烧了三天,东北的疫情也很快迎来了转机。
2月20日,东三省采取了隔离措施的地区死亡人数首次全部下降。3月1日,哈尔滨首次出现了零死亡。此时,距离伍连德首次抵达哈尔滨仅仅67天,距离清廷采纳伍连德建议封锁山海关,仅仅过去了47天,距离伍连德焚尸的大年初一,刚好一个月。
伍连德亲自指挥焚尸
零点钟声刚过,在一片欢呼声中,伍连德宣布解除对哈尔滨傅家甸的隔离。这一天,载入史册。
4月23日,清政府宣布东三省鼠疫肃清。
曾肆虐欧洲长达四个世纪的鼠疫在几个月里防疫成功,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4月3日至28日,“万国鼠疫研究会”在沈阳召开,在11个国家34位医学代表参加的大会上,伍连德被誉为“鼠疫斗士”。会后,伍连德被清廷加封医学进士。
伍连德由此被认为是中国建立防疫医疗体系的先驱。
中国疾控中心原副主任杨功焕认为,伍连德不只是个技术人员,还有行政权,这对目前中国卫生体系改革有很大借鉴意义。
4、国士无双:
华人首获诺奖提名
1879年3月10日,伍连德出生在马来西亚槟榔屿的华人家庭,在家中11个孩子中排行第四。
17岁时,伍连德考取了英国女皇奖学金,留学英国剑桥大学意曼纽学院学医,成为第一个进入剑桥大学的华人。在剑桥读书的五年零三个月里,他几乎囊括了学校所有的奖项。1899年6月,他获得剑桥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并考取圣玛丽医院奖学金。
1902年,他取得剑桥大学医学士学位。1903年, 24岁的他被剑桥大学授予医学博士学位。
1907年,他接受了清政府直隶总督袁世凯的邀聘,回国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副校长职)。
1913年,伍连德的文章发布在医学顶级杂志柳叶刀《Lancet》上,成为中国史上首位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的人。
1914年,他提出在北京建一所现代化医学院和医院的建议被采纳——这便是后来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医院。1918年1月,又全权负责总管筹建中国第一所现代医院——北京中央医院,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924年,他在沈阳建成了东北陆军医院。1926年,他创办了哈尔滨医学专科学校为当地培养医学人才,这个学校就是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前身。他还发起了中华医学会,培养了众多医学人才。
1935年,因为在“肺鼠疫防治实践与研究上的杰出成就及发现旱濑于其传播中的作用”,伍连德被提名为1935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候选人,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的华人。
1960年1月21日,伍连德因心脏病逝世,终年81岁。
【参考文献】
1.《110年前,一种比非典更厉害的瘟疫曾横扫东北 》
2.《鼠疫往事:国士无双伍连德》
3.《帝国对抗瘟疫的最后一战》
4.《伍连德自传》
5.《鼠疫:改变中国文明进程》
6.《中国疾控中心原副主任:反思此疫,中国疾控该改革了》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