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刘刚 ‖ 历史上富顺县疫情大事记
历史上富顺县疫情大事记
刘 刚
富顺县地处四川盆地南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型气候区。沱江由北向南纵贯全境,沿江两岸沟壑纵横,形成大小溪河300余条。自有资料记录以来,县境易发冬干、寒潮、伏旱、高温、暴雨、洪涝、风雹等自然灾害,又因受旧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和医疗卫生条件等种种限制,这些天灾常常与人祸并行,在富顺历史上曾引发数十起饥荒和瘟疫,给当地百姓的健康与生命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据清同治《富顺县志·灾祥》载:“尧灾汤旱,非尽降祥。气数所至,不异帝王。弥缝天变,爕理阴阳。灾不为害,上格彼苍。庆云甘露,瑞气载阳。五行顺轨,帝道遐昌。”由此看来,灾异与吉祥在古人眼里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就连圣明之主也无法改变。
清同治《富顺县志·灾祥》
农历鼠年与猪年交替之际,中华民族不幸遭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举国上下正经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笔者响应国家居宅闭关之号召,翻查旧志,搜罗史料,整理出富顺县从明代至民国时期发生的一系列重大疫情,对比新时代在瘟疫面前的制度优势和有力举措,以期给正在防控疫情的国人更多希冀。
明 代
嘉靖八年(1529),春,大饥大疫,殍者甚众。云南呈贡籍知县陈常道施药救疗,民赖以存活者甚众。
嘉靖二十四年乙巳(1545),秋七月,不雨至于丙午年(1546)夏六月,旱甚,千余里皆赤地。加以病疫大作,人民凋敝流离,死亡者过半。
万历二十六年戊戎(1598),初夏四月,疫大作,死者甚众。先是鱼疫,遍浮于江,人可掬取。
清 代
顺治五年戊子(明永历二年,1648),大荒,邑中避难者人相食。是年,疫大作,人皆徙散,百里无烟。
嘉庆六年辛酉(1801),大疫,死者甚众。
嘉庆十一年丙寅(1806),五月,瘟疫大作。
嘉庆十三年戊辰(1808),大饥,疫病者、殍者枕藉道途。
民 国
民国5年(1916),赤痢、伤寒、痘疮(天花)、霍乱流行,患者达43876人,死亡18457人。
民国9年(1920),霍乱流行,朝发夕死,(有时)每日出丧300余具,自流井一带死亡六七千人。
民国19年(1930),霍乱流行,(有时)每日四道城门出丧七八十具,棺材料销售一空。
民国23年(1934),天花、麻疹流行,小孩夭亡甚多。
民国25年(1936),大旱,吃仙米(白粘土),痢疾流行,死亡甚众。
民国28年(1939),霍乱流行。
民国30年(1941),霍乱大流行,时达半月,死亡2000余人。
民国32年(1943),霍乱大流行,城内死亡甚众,(有时)每日四道城门出丧百余口。是年,脑炎流行。
民国34年(1945),霍乱爆发流行。
民国35年(1946),霍乱、伤寒、脑炎流行,仅庙坝一乡即死亡1180人。
民国《富顺县志·祥异》
由上可以看出,从1529年至1946年的417年间,富顺县共发生各种重大疫情17起,平均每25年1起。尤其是战乱频仍的民国时期,富顺县传染性疾病更是易发多发,疫情连年。这既是地区瘟疫流行的确凿反映,也是全国传染病防控水平的真实缩影。可以肯定的是,尽管各朝各代因有政治体制、经济水平及医药条件等情况差异,给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的损失或有不同,但都严重地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往事不可追,来者犹可鉴。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进行卓绝斗争,相信依靠众志成城之决心和科学施策之方法,我们一定会赢得这场史无前例的疫情阻击战,一定会书写中国抗击疫情史上的鼠年奇迹。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刘刚(自贡市地方志办公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