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李俊辉 ‖ 蜀云滇月松坪关

作者:李俊辉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07-15 14:48:30 浏览次数: 【字体:

松坪关位于会理县绿水镇松坪村,地处四川省最南端,距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会理古城约90公里,属茶马古道出川入滇最后驿站。松坪村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是会理县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2017年3月,松坪村经省住建厅、省文化厅、省文物局等7个部门公布为四川省传统村落。明代状元杨慎(升庵)先生因“大礼仪事件”,被明世宗贬谪至云南永昌卫,每隔几年就会过会理而小住。对出生四川的升庵先生来说,回到会理就算是返乡了,松坪关便是他往返路途的必经之地。1539年,升庵先生回乡后返回云南,会川(会理古名)故人百里相送,至松坪关时,升庵先生悲喜忧愁,泉涌笔下,写下了《松坪关》七绝诗,诗曰:“莫唱离歌惨别颜,蜀云滇月共青山。太平处处经过惯,梦里还家又出关。”因此,松坪关有了“蜀云滇月”的美誉。

村落以北入村口(至高点)为起点,沿山脊依地势而建,至山脚扇形展开,茶马古道穿村而过。古道西面主要为葫芦塘(谐音福禄塘),少量民居散布周围,民居重心偏向于茶马古道东侧。以茶马古道为主街,数十条古弄巷纵横交错;娘娘庙、三朝断案碑、三颗古树居于村中心位置;韩家大院坐落于村子南面,彭家坐落于村子北面;20余口古井散布村中;顺治至光绪年间所立80余座古墓,分布在村落四周。

松坪村传统风貌核心区整体保存情况较好,表现为独有的川滇民居风貌,土木结构、悬山、坡顶、青瓦、块石基础、土砖(黄土夯)墙、梁柱雕花、木格窗廊等。正房为二层四排架榫卯承重结构。山墙和纵墙立于排架结构以外,有利于地震时保护室内财产和人员的安全。

主要古遗迹

1. 川滇民居

松坪关现有典型川滇民居200余座,其中康熙年间至民国所建以韩(王)家大院、彭家大院为代表的大院20座以上保存完整,至今仍有后人居住,

韩家大院为两层坐北朝南的三进三院川滇民居,门窗廊宇等都有精美雕刻。“文化大革命”期间前院厢房被火烧毁,正房仍在使用。据韩姓祖先墓志考证,韩家大院始建于康熙年间,相传为一名人称“贡爷”的韩姓祖先所建,并由一个被称为“鲁班传人”的木匠进行建造。

在房屋修建过程中,韩家每天都要杀鸡给这个木匠吃,但每次端上桌来的鸡都没有鸡心和鸡肝。时间一长,木匠的心里积下了怨气,在房屋快完工的时候,将房屋的柱子倒立了一根。很快房屋就修建完工了,木匠在离开的时候,主人家将这段时间所存的鸡心、鸡肝煮熟后送给木匠,让他在路上饿的时候用来充饥。木匠心生愧疚,心想错怪了主家,走到半路又折返回了韩家。回去后,木匠在倒立的柱子上敲了三下,并说了一句:“倒发一千年,顺发一千年”。结果主人家听后说:“不用一千年,一百年就够了”。结果一百年后,韩家没落了,大院由王氏一族接替了下来,更名为王家大院,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2. 古井

共有20余口,最具代表的为王家古井、彭家大井和陈家方井)

①王家古井

老辈说原来并没有井,只有一个水洼,因过路马帮在那里休息给马喝水,掉了几粒稻谷在水洼里。到第二年时,水稻长的非常好。由于水洼的水不够使用,便开始挖井。挖水井时刚挖了不到1米深,就挖到两桶银子,大约有100余斤,韩氏的先人就用挖到的银子修了韩家大院(即现在的王家大院)。此井现在还在使用,水质清澈,清香甘甜。

②彭家大井

彭氏先祖来到松坪关居住时,刚住了几个月不是牛死,就是马病,后来找地理先生看后说,必须要在现地址上挖口井才住得住,彭家就挖了现在的彭家大井。据老辈说井刚挖好时,井里锣鼓声响了三天三夜,以后再无牛马病死。

③陈家方井

为陈氏祖先建于明代,井后建一座供奉龙王的香案,左右两侧壁有精美雕刻,左面刻有运水郎君,右面刻有采莲童子,正面两侧刻有“水经汪洋随地涌,井流浩瀚即泉源”的对联。

3. 三朝断案碑

该碑位于村中娘娘庙内,通高160厘米、厚48厘米、宽68厘米。碑帽为半圆形,并以云纹作装饰,正面中间竖刻“松坪关”三字,下方横刻“招抚安插告示断案执照”,碑帽背面横刻“永垂不朽碑记”。碑身侧面刻有康熙46年关于松坪关佃农之间纳租和荒地耕作纠纷裁决的告示;碑身正面刻有乾隆17年关于松坪关屯务等方面纠纷裁决的告示;碑身背面刻有嘉庆2年关于松坪关兴修水利和田地耕作方面的告示。该石刻是研究当地的石刻艺术和了解当地的历史事件宝贵的实物材料。

4.娘娘庙

娘娘庙是由在此居住的几家人共同修建,用于求子、教学所用。由于特别灵验,香火比较旺,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每到农历的三月二十都到庙里上香,曾有20多亩庙田庙地供娘娘庙使用。

5.古墓群

村落周边散落着彭氏、韩氏 、张氏、王氏、李氏家族古墓葬群,约80余座,均为顺治至光绪年间所立,雕花精美,内容丰富。

6.张氏谱叙

在张氏古墓群内立有一座道光十年所立的张氏谱叙碑,碑高120cm宽50cm,记录了张氏族人的家史和谱系。

7.锁水阁

“锁水阁”又名“文昌阁”,建于民国年间,是本村的土木建筑师们自己筹划建造的一土木建筑,3层,高约10米,楼底西北面开门,楼上楼下的墙壁上画有八仙过海,仙女下凡,仙鹤、祥云等吉祥物。它的建造一寓镇守水口,把东南方山低的缺陷补起,护佑松坪关人丁兴旺,财源茂盛;二寓护佑人丁入学中举,仕途通畅,青云直上。站在楼上站岗执勤,可观外族入侵的方向。“锁水阁”“破四旧”时被拆除,遗址尚在。

8.烽火台

位于村北面,解放后拆除。

9.葫芦塘

谐音“福禄塘”,位于茶马古道西侧,占地约十亩,形似规则的的葫芦,出口位于南面,从周围地势分析,该塘疑为古人为储水人工所建,双狮水库建成后,该塘失去了储水功能,用于农作物种植。

10.寨门遗址

现在还遗存有寨门墙体。 

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四川段又称为南方丝绸之路,是从成都出发过雅安、西昌、会理、大理、滇池沿岸、保山、腾冲进入缅甸的古道。西汉以来,为南方军事、商旅主道。

历代迁入会理的韩氏、王氏、彭氏、李氏家族,因松坪关在茶马古道上的重要商贸地位而兴,得以繁衍后代,家族兴旺。

2013年,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三省联合申报的“茶马古道”经国务院批准,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松坪关古道,作为重要文物名列其中。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松坪饵块

2011年,松坪饵块手工制作工艺,被四川省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

松坪饵块制作,据传已有600年历史,仍保持着原始制作风貌。松坪手工制作饵块,有严格的制作工艺。因使用当地所产稻米的因素,松坪饵块,不易馊,可以煮着吃、烤着吃、炸着吃,是古代很方便的旅途食品,也是节庆日赠送亲朋的佳品。

关于松坪饵块,有一个明朝建文皇帝朱允炆因兵败燕王朱棣,被撵出龙廷,经松坪关逃亡云南的故事。

建文皇帝一路爬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到了松坪关时,已是日暮时分。建文帝来到一户冒着炊烟的人家求食,一位老奶奶正在煮饭,建文帝就请老奶奶做点东西给他吃。老奶奶说:“我饭还没煮好”。但建文帝又饿又要赶路,看见面前的盆子里放着几块像白石头似的东西,就问老奶奶是什么东西,能不能吃?老奶奶说:“这叫饵快,用大米做的,但已经馊了,只能喂猪”。建文帝说:“没关系,我要赶路,弄点给我吃”。老奶奶就只好将饵快切片,用火烤着给他吃,建文帝边吃边说:“好吃,不馊,再放几天都不会馊”。建文帝吃完走后,老奶奶尝了一块,说也奇怪,真的不馊了。松坪关的饵快得到建文帝的封赠后,就特别能搁,不会馊。

传统服饰—大小包头

包头代表妇女已婚,未婚的女子不包包头。包头的做法是用一丈二长的青布做,它的一头缝上一块同色的布,绾上一个竹蔑圈用针线缝上,再把青布折成8公分左右宽,一圈圈的绾在竹蔑圈上。缩好后,一般人家用针线缝起或者用木簪别起,直接包在头上。富贵人家在结头处用金银首饰别起,四周再包上一块青纱布。 

周边景点及传说

1. 双狮拜象

在村北1公里的松坪河东面,有一对象狮子的山脊,西面有一个山脊生的象一头大象,故称为双狮拜象。  

2. 五龙抢宝

紧邻双狮拜象松坪河上游500M,就是双狮水库。双狮水库建设前,五个山脊从五个不同的方向伸向松坪河边的圆形小山包,形成五龙抢宝之势。自双狮水库建起后,龙宝时隐时现,五龙龙头埋于水中,仅现龙身在外。山环水,水抱山,水映著蓝天白云,伴随著山风送来的阵阵松涛之声,五龙倒映在碧波荡漾的水中展现著各自的英姿。

3. 传说

松坪关有许多传说,如愿心桥、沙自两家官司、娘娘庙、施水缸、黄家大营、锁水阁等人文景点,均有传说。

据传说当年的云南方山与黎溪境内的白云山(距松坪关20公里)两山比谁长得高。方山心想要长高就要有宽大的基础,方山向四周拼命扩大基础,就成了现在方方整整的方山。白云山则不管你基础不基础的,拼命朝上长,眼看就要冲破天了,天庭震怒。

上天派了一条仙牛下凡,经过小石缸时,它一头拱垮了小石缸的坝埂,把小石缸的石头坝埂硬生生的拱了一个大缺口,便留下了仙牛角洞,里面的泉水流到了现在的河里,河水顺流而下。之后仙牛腾云驾雾上了白云山,一脚踏在白云山东面的一块巨石上,白云山立即矮了下来,白云山东面的巨石上还留有一个完整的仙牛脚印呢。

结语

 松坪关在历史上是茶马古道上出川入滇最后驿站,曾经的商贸物流使松坪关名扬川滇。走进松坪关,犹如回到了远古时代,古建筑、古井、大小包头浮现在眼前,马帮的铃声仿佛仍回荡在耳边。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李俊辉 (会理县党史与地方志办公室)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