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清代新津风尚录之节孝篇
编者按
新津明代以前的社会状况,由于缺乏文献资料,人们知之甚少。新津县地方志办公室通过挖掘地方文献资料,了解到清代新津的许多人物故事,特撰成《清代新津风尚录》。风尚录中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清代新津的社会风尚。为让更多的人了解清代的新津,“方志四川”今发布《清代新津风尚录之节孝篇》,以飨读者。
明清之交的新津,遭受了战争的重创,再加上自然灾害和瘟疫流行,全县“土著仅余数姓,然皆逃外县,匿迹洪雅”。在被纳入清廷的统治范围之后,新津才逐渐得到有效管理。康熙初,因人口少,全县仅设置3个行政村。康熙三年,进士出身的常九经任新津县令,他到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积极推行鼓励农耕、恢复生产的措施。康熙、雍正两朝,来了许多到新津插业的移民,其中以湘广籍最多,广东籍的次之,分布于今金华、新平、文井一带。乾隆元年,县令李盛唐将康熙时的三村扩为三乡十支,支下设保,保下设甲,甲下设牌,行政管理日趋完善。乾隆二十年,县令徐荛奉命复修通济堰,引西河之水充裕入堰水源,使新津的农业发展有了更好的条件。乾隆中叶,由于水陆交通的方便,闽、粤、湘、鄂、云、贵、晋、陕等地到新津经商留居的人逐步增加,至嘉庆十六年,全县人口达16万余,社会环境相对安定,新津步入了“承平之世”。
同时,清廷在新津的历任官员又不断推行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教化措施。就家庭而言,提倡节孝精神,即为妇要讲守节,为子要讲尽孝;就国家和社会而言,提倡忠义精神,即为国要讲尽忠,为人要讲道义。官方的这些措施,对清代新津人的道德价值取向和社会风气的形成,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一定程度起到了“化民成俗”的作用,节孝、忠义成了清代新津人尊崇的社会风尚。
节孝岳田氏的故事
道光版《新津县志》对岳田氏的记载
守节,指封建礼教倡导妇女要“从一而终”,即丈夫死后妻子不再改嫁。清代新津人很尊崇守节的妇女。
嘉庆二十四年,四川学政俞恒泽来新津,奉旨对新津长乐乡金华场乡绅岳奇睿的儿媳妇田氏进行旌表。
田氏是太学生田霆之女,16岁那年嫁与岳奇睿的二儿子岳有容为妻,刚过门3个月岳有容便去世。田氏矢志守节,过了7年,岳有容哥哥岳有揆的第二个儿子出生,按照公婆的意思,哥哥将二儿子过继给岳田氏与有容为后,取名方阳。田氏高兴地对人说:“从今以后,我公婆的忧心稍稍得到安慰,我丈夫的血脉终于得以延续。”
田氏奉老教子,至受旌表之日,已54岁。在此之间,田氏除了对方阳严格教育,使之学有所成外,对自己的婆母更是细心照顾。婆母靳氏,由于年老体弱多病,卧床休养达9年之久,田氏亲自奉汤侍药,无微不至,没有半点怨言和懈怠。四川学正俞恒泽也不由得称赞:“妇代子职,脉延夫祀,盖有耐力焉!”
岳家原本是名门望族,岳奇睿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第22代孙,其先祖于明末由安徽合肥县迁居来川,居新津长乐乡金华坝,至乾隆末,岳氏居新津已经一140多年。岳奇睿本人虽未能科场得意,但治家、教子、课孙极严,在地方上很有威望。乾隆五十二年,初任新津县令的孙树本亲自造访岳家,并写下《岳氏“双楠斋”记》为赠。其孙岳东阳,嘉庆癸酉年拔贡,曾任江津县教谕,是县里的有名人物。这次岳田氏又受朝廷旌表,再次为岳家家族史上增添了辉煌的一页。
道光十二年,岳方阳为母建节孝坊,坊在衡阳庙(原新津中学高中部),面向今新津三号桥,红石建造。坊首层题“渊问澄兰”四字,为督学使者郭尚先书。二层“矢贞凝寿”四字为果勇侯杨芳书,顶层为“旌表节孝”字样,下有坊文纪其事。
节孝牌坊
“一门三孤孀”的故事
清代新津人罗端甫去世时,其妻子祝氏才满20岁,幼儿罗思义,也才8个多月。祝氏含辛茹苦,既为母,又为父,终于将思义养大成人,并娶胡氏为妻。
胡氏过门后,很快怀孕生子,给其子取名文斌。添丁进口,一家人正高兴之际,而罗思义却突然病故。这时文斌刚6个月。
婆媳二人遭受如此打击,真是痛不欲生。但文斌是她们的希望,婆媳二人很快冷静下来,决心要使罗氏一脉传下去。居孀守寡,抚孤成立,在那个时代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情。明代刘基有一首诗:“昨夜霜风起,入户复吹帷。儿啼母辛酸,母愁儿不知。”这难道不正是婆媳孤苦生活的生动写照吗?
罗文斌成年后,娶妻余氏,生了一儿一女,这时祖母祝氏已经70岁,母亲胡氏51岁,由于生活的折磨,婆媳二人相继辞世。真是福不双降,祸不单行,刚不久,罗文斌也染病医治无效而去世。这时候,孙媳余氏才25岁,一家人此时只剩下孤儿寡母3人。余氏孤苦无依,朝夕偷偷在家里哭泣,彻底绝望的她,不到一年时光,便吐血而亡。
事到此并未完结,人们自然会担心,余氏那幼小的儿女命运将会如何呢?
道光版《新津县志》对“三代孤孀”的记载
在此,我们将谈到另一个人,他和“三代孤孀”的命运密切相关。
罗思美,即前文所述罗端甫的侄儿。他虽没读过多少书,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为人极其朴实诚恳。叔父罗端甫去世后,思美虽为侄儿,却担当起了作儿子的责任,他孝敬守寡的婶娘、抚爱幼弟思义。思义去世后,又主动帮助婶娘和弟媳将文斌抚养成人,安家立业。后来文斌夫妻相继去世,两年之内,罗家“四棺接踵,一脉零丁”,罗思美变卖家产,接二连三安葬了婶娘祝氏、弟媳胡氏、侄儿文斌、侄媳余氏。“死者长已矣,生者常戚戚”,文斌那双儿女此时已经是无依无靠的孤儿,罗思美从此又担负起抚养侄孙的重担。
苍天有眼,罗思美再次将侄孙、侄孙女抚养成人后,虽然已是80多岁的人了,但身体十分健康。这位至情至性的老人收获了侄孙们的孝敬和尊重,同时也享受了人世间的天伦之乐。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撰稿:新津县地方志办公室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