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 随老记者再访新闻现场|繁华竞逐 春熙春色更浓
20世纪50年代的春熙路。(图据成都锦江区方志办)
20世纪90年代春熙路商圈里的青年路。(图据成都锦江区方志办)
人潮涌动的春熙路。本报记者 杨树 摄
近日,《春满春熙路》作者杨文镒(右)与年轻记者一起再访春熙路。本报记者杨树摄
扫码查看22张珍贵老照片,满满都是几代四川人的春熙路回忆。
版首语
暖阳洒满春熙路,商户渐次拉开大门,商品琳琅满目,人流往来穿行。这样的熙熙攘攘日复一日,造就成都繁华的商业传奇。1995年4月13日,一篇名为《春满春熙路》的文章在《四川日报》刊发。这篇文章,以当时成都最繁华的街道春熙路为窗口,浓缩岁月沧桑,展示出改革开放以来成都、四川乃至新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稿件刊发后,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大公报》等多家媒体转载。
时光荏苒,春熙路继续扩大、延伸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这里变化的脚步仿佛百米冲刺,越跑越快。日前,本报青年记者程文雯跟随《春满春熙路》报道作者、四川日报老记者杨文镒重访春熙路,感受古老街道的青春活力。
悠悠春熙路一页商贸史
1924年春熙路始建。其名取自老子《道德经》中“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的句子。希冀路如其名,这里能商业繁华。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春熙路上的“路中路”——青年路市场开市,以“物美价廉”著称。
1992年9月春熙路夜市首次开张。
20世纪90年代伊藤洋华堂、太平洋百货、王府井百货相继入驻春熙路,春熙路成为成都人购物必去之处。
2002年春熙路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改造,让这条百年老街换了新颜,变得更加时尚。
2014年IFS国际金融中心、成都远洋太古里相继开业,为成都带来丰富多元的业态组合,春熙路商圈扩大。
2016年成都市获批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47.4亿元,位列副省级国家中心城市第2名。
2018年成都全面启动42个商圈、63个特色商业街区建设提升工作,新增商业体量110万平方米。
新记者·探访
逛春熙路寻觅一种幸福感
“这里是商业场,以前叫劝业场,巴金、郭沫若、李劼人的文章里都写过。”……向着春熙路同行,一路上,杨文镒精神奕奕,对眼前每一处都如数家珍。
不觉间,记者和他一起站上了总府路的过街天桥。放眼望去,一眼就能看到“春熙路”三个大字。□本报记者程文雯
金街繁华春正好
从小街到大商圈,逛春熙路已不只是买东西,更是寻觅一种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
“以前一到晚上,摊主们几根竹竿挑起摊摊,卖便宜货,挤都挤不动。”走到春熙路口,杨文镒回忆起1992年开张的夜市,这里曾造就了一大批“万元户”。
2001年,春熙路商业步行街的改扩建工程全面启动,夜市不复存在,肯德基、德克士也不再稀奇。国际的、国内的、传统的、现代的商品琳琅满目,到了晚上更是人声鼎沸。沿街摊摊被高楼大厦取代,与全球商贸对接,随处都是最时髦的商品。
党的十八大以后,春熙路周围的城市天际线被不断刷新。IFS、远洋太古里、银石广场、晶融汇等一批项目快速崛起,爱马仕、香奈儿、阿玛尼、卡地亚等国际一线品牌不断聚集。据统计,地铁的开通每天为这里带来超过20万的人流量;仅今年“五一”小长假,春熙路商圈共计接待游客274.6万人次,其中75.5万人次是省外游客,同比增长106.85%。
“我在这附近生活了30年,一直都闹热,到成都不挤挤春熙路,等于没来过。”成都市锦江区春熙路街道总府路社区居民陈朝珍说,今天的春熙路更令她骄傲,“比以前环境好,更高档”。
“很多人逛春熙路不只是买东西,更是寻觅时代和个人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杨文镒感慨道。
人间处处胜春台
春熙路的变迁犹如一个百年长镜头,是民族复兴梦想的有力见证
来到春熙路的中心——中山广场,孙中山先生铜像依旧耸立,见证往来人流日复一日地穿梭汇聚。这座铜像塑于1944年,由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设计,铜像座高1.8米,孙中山先生身着传统长衫马褂,手握《建国大纲》,凝神深思。
“当年在稿子里写这座铜像,是全文点睛之笔。”杨文镒告诉记者:“我想拉一个百年长镜头,从春熙路的变迁,突出新中国开放、崛起的壮举。”
换了新颜的春熙路,在熙来攘往中继续锚定“春”的时代意义——
更多的活力正在集聚。成都市锦江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到2020年,将初步建成春熙路千亿商圈,国际知名一线品牌入驻率达90%以上,汇集一大批时装走秀、艺术展览、涂鸦装置等时尚新潮元素,塑造出一个高端积聚、国际化的城市商业新场景。
更多的生机正在勃发。2018年,成都全面启动了42个商圈、63个特色商业街区建设提升工作,并提出到2022年形成商贸、旅游、文化、餐饮、康养5个千亿级消费市场。
“春熙路历史生命的活力不啻是今日四川、今日中国最好的注释么?”1995年稿件中的点睛之笔在今天依然恰当,时光流淌,愈发充满活力的春熙路,是民族复兴梦想的重要见证。
老记者·见证
逛不完的春熙路春色正好
□杨文镒
《春满春熙路》讲过的故事,已经过去了四分之一个世纪,媒介热载热播,墨香如许,当年采写未曾料及。
站上总府路的过街天桥,放眼就看到名贯千年的“春熙路”三个金色大字。24年前仲春,《春满春熙路》的采访就从那个“笑眯眯的肯徳基爷爷”招牌下开始。
当年让成都人认识洋快餐,归功于那块有滋有味的肯徳基炸鸡。为了一个“吃饭”的全新体验,舍得排班站队,彻夜灯火通明。
有这等好事?美国德州炸鸡也闻讯赶来,隔街开张了在中国的第一家德克士快餐厅。两家美国著名快餐同街较劲,“洋兄弟相煎太急”,成都市民争说美谈。
这让采访者动了心:海外来风吹动春熙,老街新姿,是否预示春熙路一个新的纪元来临?一幅大开放风云际会的画卷,《春满春熙路》是否从这里去描绘?
“中国不改革就没出路。”小平论断气壮山河。
民富国强。衣着时尚亮丽了,开心世界旅游了,新奇美味狂歌劲舞了,印证伟大历史论断,生动展示沧桑巨变,不就在身边。
所幸没做热闹文章。不妨穿越。成都商贸,名贯青史。清末民初,西风东渐,革新鼎沸,春熙路茶楼、酒肆、商栈、钱庄蜂起,巴金、郭沫若都在他们的经典里描绘了这里的珠光宝气。于是,“百年春熙路,一页近代史”,文化与历史,传统与时尚,开放与崛起,三天成就了这篇读诵。
今天,春熙路的故事不再是“锦官城一条小街”。海外数百亿资金汇聚,叠加太古里、IFS的春熙路商圈,晃眼比肩香港中环风姿,西部明珠的新经济影响力早已辐射全国乃至世界。
漫步紧邻千年古剎大慈寺的太古里,以现代诠释传统构筑的街区、里弄、广场聚落,古朴静谧与现代高雅的国际范,让人切身感受城市闲适与包容,现实与未来。而地标性的IFS又给这座城市带来了一个国际化综合商业巨厦,更带动了整个春熙档次的世界化。
传统夜市是老成都挥之难却的历史情结。当年《春满春熙路》执意给老成都写下最后的一段乡愁。“从路口向里走,长街灯火,虽无桨声,却有灯影,绝不少‘春风十里扬州路’之盛,挤得人像看花灯赶庙会。”
而今徜徉,传统夜市不复存在。新潮的国际著名品牌举手可及。露天音乐,时装走秀,极限滑板,海外画展,彩灯雕塑,儿童游乐……都将传统夜市脱胎换骨地改换了模样,这当然让捧奶茶吃串串的新生代们乐不可支。
春熙路中山广场,上世纪初叶的孙中山先生铜像依旧耸立,毕生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人见证着这里的百年中兴。依稀记得,以前这里还是个土广场,孙中山像前,苍松翠柏下鸟市里,茶馆、古玩、古旧书,深深印着老成都的旧时烙印。而今,花岗石广场往来八方游客,摆上Pose,按下快门,人们不忘在这里将瞬间融入梦幻的历史进程。
曾受邀香港凤凰卫视以《小平百年与中国崛起》为题做嘉宾访谈。结束语,主持人曹景行、董嘉耀让我设想,如果小平还健在,今天他会给我们说点什么?
我用心回答:小平他老人家一定会用质朴、地道的四川话说“让中国人民的日子,过得还要好些!”
现场掌声经久不息。逛不完的春熙路,春色正好。
精要撷录
●春熙路,锦官城一条小街。但在成都人心中,今日春熙路就是心中的北京王府井,心中的上海南京路。有朋自远方来,管他乐不乐意:“走,逛春熙路!”逛春熙路是成都人待客的高规格礼遇。
●大开放之风盛吹,春熙路自然成了黄金地,成了金字广告牌,成了商家逐鹿地,管他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西欧北美,南洋东瀛,大财团小老板,一层又一层、一圈又一圈地将春熙路团团相围,真似个“熙熙攘攘如登金台”。
●百年强国梦,今天改革开放的中国才真正在遂圆。世纪的开放春风吹拂,中外交流熙熙而来,攘攘而去,人间处处胜春台,春熙路历史生命的活力不啻是今日四川、今日中国最好的注释么?——摘自1995年4月13日《四川日报》
一文两读
这里的繁华承载着百姓的期盼
读者余邵成 65岁成都工艺美术公司顾问
我从1981年开始在春熙路上的凤祥楼里工作,一晃眼快40年了。文章在1995年发表,那一年,凤祥楼生意也越来越好,那个时候人们富裕起来了,儿女要买金首饰孝敬父母,举行婚礼的时候,金戒指、金项链和金手镯“三件套”是标配。
现在的春熙路,经营条件改善了,街道也比以前漂亮得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春熙路发展更快更好。我现在有个突出感受,就是国家越来越开放,来我们这里买东西的外国人也越来越多,支付方式、运输条件的改变,也为我们把东西卖到国外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现在我们的工艺品在巴西、美国、西班牙都有销售,而且很受欢迎。
读者蔡敏锐 23岁成都市锦江区春熙路街道总府路社区大学生志愿者
我工作的地方就在春熙路上,每天看着这里人来人往,真的就像文章里说的“攒动的是人头,流动的是金银”。如果说1995年还只是春熙路繁华的前奏,现在就像是进入了乐章的高潮,不仅体量更大,而且商业形态也和以前不是一个档次了。
读完文章,我感觉春熙路的名字起得特别好,“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既表达了这里的热闹繁华,更蕴含了百姓对盛世升平的美好期盼。不过我觉得,今天我们理解的“盛世”含义比以前更丰富,除了要满足物质需求,更包含了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的自信。我发现,很多穿着汉服的人喜欢来春熙路,这也是这种自信的表现。
四川日报记者 程文雯整理 制图/朱濉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