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永不忘却的日子‖李洪峰
永不忘却的日子
李洪峰
每年2月19日,我脑海里总会不自觉地想起小平同志逝世时的情景。那时我正在南京上军校,家里没有电视,也没有收音机,对外界的信息一点不灵通。
时间很快,转眼过完寒假,我像往年一样怀着愉快的心情返校。那天吃过早饭,拿上行李箱,走出村上的机耕道,父亲送我到公路边坐到县城的客车。我还要转车到前锋火车站(现在叫广安火车站)赶火车。那时没有前锋直达南京的火车,必须在郑州转,非常不方便。
到邻水县城的客车上,听到车上有人在说,“邓小平去世了”。“啊!?”当时我非常惊讶,问好久去世的。那人说,“昨天晚上,收音机里播放的”。我心情一下沉重起来,不再说话。这时有人打开了收音机,收音机里正在播放小平同志逝世的消息。播音员低沉的声音牵动着我,我静静听着,不知不觉眼睛湿润了。到了邻水县城,整个车站的人都在谈及这事,我马不停蹄地买上到前锋的汽车票,尽快到前锋火车站。路上,全车人也都在谈论小平同志逝世一事,大家心情异常沉重。
到了前锋火车站,看到大街小巷的电视都在播放小平同志逝世的消息,很多人都在观看。买上到郑州的火车票,因发车时间是晚上,吃过午饭,我就在火车站旁一家餐馆看电视打发时间。
电视画面主色调为蓝色,低回的哀乐缓慢响起,一张小平同志面带笑容的黑白照格外醒目,照片下方“邓小平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白色字眼,令人异常沉重。播音员罗京声音低沉,字正腔圆地播音《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电视滚动播放小平同志生前的许多画面和镜头。
我知道,一颗伟大的心脏真的停止了跳动,全国人民为之悲痛。吃过晚饭,我怀着沉重的心情缓慢走进候车室,检票,进站。
在站台,我看到有好多广安籍的军校学员候车,因为我们都穿着军校学员服,一目了然。我们虽不是同所军校,去的方向各不相同,有郑州、石家庄、大连的,还有徐州、蚌埠、南京的,也互不相识,但大家都在谈论一个共同话题——我们敬爱的小平同志逝世了。
到了郑州火车站,我看到无论是广场上的电子大屏幕,还是各商场、店铺的电视,都在播放小平同志逝世的消息。
回到学校,小平同志追悼会那天,学校调了课,全体师生收看追悼会。我们全队学员准时集合在会议室收看现场直播。江泽民同志致悼词,他几度哽咽,多次拭泪,场面甚是感人。我们看着看着,不知不觉也泣不成声,泪水模糊了双眼。
1990年邓小平会见李嘉诚时讲道,他“争取能活到1997年,中国收回香港之后,到香港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下”。眼看当年香港就回归了,可他没能等到这一天。从广安这片土地走出去的16岁的少年邓小平,就这样永远离开了他深爱的祖国和人民。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朴实的话语,真挚的情感,心怀苍生、大爱无疆的博大胸怀和人格魅力让人永远感动和钦佩。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李洪峰〔四川省邻水县人,军旅14年,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广安市首批“建功新时代·最美热心人”(唱响广安类)。2019年开始业余写作,在《检察日报》《新疆日报》《四川法治报》《重庆法治报》《北方新报》《廉政瞭望》《天池》《星星》《广安文艺》、学习强国等发表文学作品100余万字,获首届“濯锦杯”廉洁文学书画作品创作大赛文学类二等奖等20余次。荣立个人三等功5次、集体三等功2次。著有散文集《摆步河沟》〕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