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方志四川•记忆】胡山 ‖ 感悟共青精神 缅怀耀邦同志

作者:胡山 来源:中华魂 发布时间:2019-04-21 18:49:00 浏览次数: 【字体:

六十多年前,江西省德安县庐山南麓的米粮铺拖沟岭和星子县交界的鄱阳湖畔,还是一片荒野。1955年,上海知识青年写下血书,向时任上海市长陈毅请命,要像“二战”胜利后苏联青年到西伯利亚垦荒那样,为国家分忧,用自己双手去垦荒,创造一个“中国的共青城”。 

此举得到陈毅大力支持,他与毛泽东谈话时讲及此事,毛泽东非常赞赏青年们的举动,并建议上海青年到江西去,说那里气候和上海接近,吃的是米饭。当年10月15日,第一支由98名上海热血青年组成的志愿垦荒队,扛着“向困难进军,把荒地变成良田”的队旗,来到鄱阳湖畔创业。 

一个月后,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到上海视察,知道上海垦荒队已在江西安营扎寨,当即决定前往看望。他和随行人员赶到南昌后,先乘吉普车后搭拖拉机,于11月29日到达垦荒队驻地。一下车,他就沿着山间小道登上荒坡,一一查看队员们住的茅草棚。 

当天,胡耀邦和大家就着咸萝卜干、黑豆泥一起喝稀粥。胡耀邦边吃边聊,问:“茅棚还住得惯吗?”“住得惯。”一位队员补充道:“茅棚是我们亲手盖的,我们要永远住下去。”这时另一位队员兴奋地喊了一声:“茅草棚万岁!”胡耀邦笑着说:“茅棚是临时的,我们只能叫它三岁,不能叫万岁,将来要盖更好的房子,用上电灯电话。”

1955年,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向全国团员青年发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号召

胡耀邦问队员们有什么要求,垦荒队长说:我们这儿还没有名字。胡耀邦沉吟片刻,说:“那就起个名字吧,叫‘共青社’怎么样?”队员们齐声叫好,并请求胡耀邦题写社名。 

可是,有纸有墨却没有毛笔。有位队员急中生智,找来一支竹筷,用菜刀劈开一个口子。夹上一小团药棉,再用线缠住。胡耀邦一边称赞这支笔有创造性,一边写下了“共青社”三个大字。他还应队员们的要求,分别在每个人的笔记本上题词签名。傍晚临别时,胡耀邦勉励队员们:“战胜困难,多想办法,一定要把共青社办好。”

从此,这里的名字便是“共青”。

回京20多天后,胡耀邦给共青社寄去了书籍、二胡、唢呐、三弦、篮球和一台闹钟。他在信中说:“用稿费为你们买了几件乐器,供你们文娱活动使用;买了书,供你们学习;送一只闹钟,愿你们和时间赛跑。” 

1990年12月5日,胡耀邦长眠在了共青城富华山 

陵园正门上,镌刻着胡耀邦手书对联:“心在人民,原不在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

2019年4月15日,是胡耀邦同志逝世30周年纪念日。“中华魂——‘苏联飞鹰’寻访团”罗解难(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贺龙警卫营第一连连长、建国后南昌市首任市委书记、江西省副省长黄霖之女)、胡山(二战和平文化中心及飞虎驼峰和平外交倡议人)、陈海宁(战争时期陈毅同志警卫员、陈兴发烈士之子)、徐政方等一行来到江西共青城耀邦陵园,感悟光辉的“共青精神”,缅怀敬爱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胡耀邦同志

左起:胡山、陈海宁、罗解难、徐正方

共青城位于江西北部,庐山南麓,鄱阳湖西岸,南接南昌,北依九江,与南昌、九江相距各60公里。福银高速贯穿城区,昌九城际铁路在此设立站点,素有“鄱阳湖畔明珠,京九线上名城”之誉,是全国青年创业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中国羽绒服装名城、国家级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基地、中国绿色名区。

1957年,德安县下放了一些机关干部到金湖乡创办垦殖场,把“共青社”与金湖农场合并为德安国营共青综合垦殖场,总场设在金湖,共青社全体人员迁往该场。1969年,德安县实行场社分家,将共青垦殖场的总部从金湖迁到南湖,并先后发展了板鸭及羽绒业等。 

“文化大革命”期间,共青人没放弃发展经济的努力,共青垦殖场试产面向香港市场的板鸭,很快达到年产十万只的能力。上世纪70年代初,凭着几十件羽绒背心,共青城催生全国最大羽绒生产基地,让中国的“鸭鸭”成为世界的朋友。 

1978年9月26日,胡耀邦在京听取共青代表的汇报后,欣然提笔命名“共青垦殖场”

1984年12月12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再次来到阔别29年的共青垦殖场视察。面对垦殖场的巨大变化,胡耀邦感慨:“今天是12月12日,历史上有过西安事变,张学良是有志者事不成。如今不同了,你们是有志者事竟成。”在当年为于维忠题下“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日记本上,胡耀邦题写“有志者事竟成”。 

胡耀邦“有志者事竟成”石刻(左起):查明枢、胡山、罗解难、陈海宁、赵祥兰

胡耀邦与留在共青城的十七名老上海垦荒队员一起合影留念时说:“十七个加我一个,共十八个,十八棵老松!我们是‘垦友’,是‘棚友’。”他高兴地题赠了“共青城”这个新名字。 

1985年5月1日,垦荒队员代表应邀出席“全国新长征突击手表彰大会”。在中央书记处会议室,胡耀邦和老垦荒队员、新长征突击手围坐在一起,进行座谈。

胡耀邦说,今天在座的是老中青三代人。我算老的,你们这代垦荒队员算是中年,其他同志是青年。这三代人的青年时代处于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老一代人的青年时期是处于创建新中国的开拓时期、播种时期;第二代人的青年时期是处于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开拓时期、垦荒时期;你们80年代的青年正处于建设四化的奋斗时期。不管哪一个时期,不论是革命还是建设,很大的成功因素是靠青年。青年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军、生力军,我们寄希望于青年。 

1985年,胡耀邦致共青垦殖场创业青年们的亲笔信

胡耀邦满怀深情地说道:“我在1955年欢送北京垦荒队出发时的讲话,瞿希贤同志给谱了曲,歌名叫《向困难进军》,我们要重新唱起曾经唱响的向困难进军的歌。五十年代青年垦荒队所点燃的艰苦奋斗的火把是不应熄灭的!” 

5年以后,胡耀邦同志走完了自己光辉的革命一生。 

罗解难与胡山整理缎带,深情缅怀胡耀邦同志

胡耀邦逝世后,夫人李昭向中共中央请求,将耀邦的骨灰葬在江西共青城的青山绿水之中:“胡耀邦担任团中央书记时,对江西共青城的建设,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那里留有他风尘仆仆的身影和热情爽朗的笑声。” 

1961年,毛泽东在武汉同王任重、胡耀邦开心交谈

李昭的要求得到中央同意。1989年5月2日,胡耀邦长子胡德平、女儿李恒,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杨德中、中央警卫局副局长康海群及中共江西省委领导人来到共青,选定富华山为胡耀邦墓墓址。

1990年12月5日,胡耀邦同志的骨灰在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温家宝、第一副主任杨德中、胡耀邦夫人李昭及家人、胡耀邦生前身边工作人员等61人的护送下,飞抵江西。 

在安葬仪式上,李昭代表全家讲话:“耀邦,你这个农民的儿子,为了党和人民鞠躬尽瘁,人民不会忘记你。经过我的请求,经过党中央的批准,把你送回了革命的发源地江西。这里也是你走向革命生涯的第一站。你在这里和勇敢拼搏的共青人在一起了。安息吧!” 

耀邦陵园中,开国上将萧克题名的“富华亭”

安葬仪式结束后,李昭将耀邦的遗像交给共青垦殖场党委书记、1955年上海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的成员于维忠并说:“现在耀邦就是共青城的一名成员了,你们怀念他,他也会记住你们,我们也会永远记住你们。” 

1991年10月19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视察共青城

1992年,江西加速昌九工业走廊建设,批准成立江西共青城开放开发区。 

1993年4月11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胡锦涛视察共青城时提出:“要把共青城建设成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发区”。

1995年3月19日,江泽民同志视察共青城时指出:“共青城山清水秀是个好地方”,写下“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八个大字,对共青人的努力深表赞许。

2007年4月20日,温家宝总理视察,要求江西省要建设和管理好共青城。

2009年9月25日,李克强副总理视察时指出,要使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要把我们共青城建设成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开发区”的宏伟目标,变成生动的实践,强调共青城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快发展,走在江西发展前列,成为江西崛起排头兵。

上世纪50年代,上海一批热血青年响应党中央号召来到这里垦荒创业,经过几代共青人的努力,将其建设成为一座崭新的城市,并铸造了“坚韧不拔、艰苦创业、崇尚科学、开拓奋进”的共青精神。 

作为全国唯一以“共青”命名的地方,共青城的发展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关注支持,先后有9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视察。共青城风雨兼程半个多世纪,实现了从共青社,到共青垦殖场,到共青开发区,再到共青城市的历史衍变,也因此成为青年创业的一面旗帜。 

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公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共青城市人民政府响应号召,全力打造现代化、国际化、低碳化的新兴城市,力图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区、示范区和展示区。 

2010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国家民政部批复江西省设立县级共青城市,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城市,被香港主流媒体评为“最具海外影响力的城市”,辖区面积308平方公里,总人口19万人。 

共青城的拔地而起,“共青精神”的淬火锻铸,凝聚了众多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特别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胡耀邦同志,更是为共青城的建设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1980年春,习仲勋与胡耀邦在广州机场

耀邦陵园坐落于共青城富华山景区内,掩映苍松翠柏之间,庄重典雅。耀邦同志生平馆和共青城创业史馆,陈列着260余件珍贵史料文物,真实记录了耀邦同志光辉一生和共青城60余年艰苦创业历史。我们再一次深切感悟了耀邦同志光明磊落的共产党人的崇高情怀。 

中曾根康弘来信赠90株樱花树 

赠呈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 胡耀邦夫人李昭女士、胡德平先生:

为纪念我的老朋友胡耀邦先生冥诞90周年,我赠家乡樱花树,拜表我对耀邦先生的怀念和对日中两国友好关系的希望。明年植树时,我愿亲临耀邦先生陵前,填土拜墓,以宿我多年夙愿。

 记 樱花树90株

 日本国中曾根康弘  2005年11月15日

在胡耀邦先生诞辰90周年之际,本人回想起他生前的功绩和我们之间用心灵结成的友情。在此,衷心祈祷他安息、冥福!

当时,我是日本国的总理,胡耀邦先生是中国的总书记。我们之间的相互尊敬和友情成为中日两个国家间的象征。当时,我邀请他到我家作客,并举办了家族之间的交流宴会。我访华时,先生在中南海的家里专门为我举办了山珍海味的丰盛宴会,使我大饱口福。同时和先生家人一起度过了欢快的时光。后来,先生邀请了大批日本青年访华,实现了承担两国未来的青年交流。

我们曾经写书法、题字。胡耀邦先生题写“中日友好,代代相传”。我题写了“友好永远”。现在已成为我家的传家宝。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友好和亲善是由人民之间的携手合作为基础。国家领导人之间的理解和友情,相互尊重是极为重要。 

墓碑左后侧立有一块巨石,上有耀邦夫人李昭手书:“光明磊落,无私无畏。” 

“我们纪念胡耀邦同志,就是要学习他心在人民、利归天下的为民情怀。”习近平主席在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专门引用了耀邦同志的一副对联。 

1958年9月28日上午,胡耀邦在参观河南南阳武侯祠时,看到曾任南阳知府的顾嘉蘅留下的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 

上联是说,诸葛亮一心为国,并不分君主是贤明的刘备还是昏庸的阿斗;下联是说诸葛亮名垂千古,为天下传诵赞扬,又何必分辨什么襄阳、南阳呢?”这说的是一桩历史“公案”。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回忆自己未出茅庐时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但《三国志》上又有一个“隆中对”,而隆中在湖北襄阳境内。 

南阳市卧龙岗武侯祠

南阳人和襄阳人争说诸葛亮是隐居在自己的家乡,文人学者纷纷引经据典,互不相让,明清时期竟打起了笔墨官司。顾嘉蘅是湖北人,当时又任河南南阳知府,为了既不得罪故乡人,又不刺伤为官地,只好写下了这副折中对联,要大家不再分南阳、襄阳,从而缓解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这副对联也名噪一时,广为传诵。 

胡耀邦注视此联片刻,遂赋曰:“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

第二天,胡耀邦在南阳市人民会场向地、市干部作报告时,又引用了他在卧龙岗上口赋的对联,以示勉励大家,对干部进行思想教育,昭示共产党人应有的群众观、利益观。 

1986年4月25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又将他28年前在卧龙岗口赋的对联书于纸端。 

“心在人民,利归天下”,是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也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先进性所在。在共产党人的眼里,群众利益无小事。只有“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群众才会“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正如毛泽东所说:“一切问题的关键在政治,一切政治的关键在民众。不解决要不要民众的问题,什么都无从谈起。” 

 老百姓正是从一件件具体的事中来认识我们党、我们军队的。我们党能得民心的答案就在这里,人民军队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答案也在这里。

 我党我军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只有把自己的根牢牢地扎在人民群众当中,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始终站在最广大群众的一边,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1986年2月,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中央办公厅副主任温家宝陪同胡耀邦考察黄果树瀑布

2010年4月15日,温家宝总理在追忆耀邦同志的署名文章中深情地谈到:“1985年10月,我调到中央办公厅工作后,曾在耀邦同志身边工作近两年。我亲身感受着耀邦同志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的优良作风和大公无私、光明磊落的高尚品德,亲眼目睹他为了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夜以继日地全身心投入工作中的忘我情景。当年他的谆谆教诲我铭记在心,他的言传身教使我不敢稍有懈怠。他的行事风格对我后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带来很大的影响。” 

“1987年1月,耀邦同志不再担任中央主要领导职务后,我经常到他家中去看望。1989年4月8日上午,耀邦同志发病抢救时,我一直守护在他身边。4月15日,他猝然去世后,我第一时间赶到医院。1990年12月5日,我送他的骨灰盒到江西共青城安葬。耀邦同志去世后,我每年春节都到他家中看望,总是深情地望着他家客厅悬挂的耀邦同志画像。他远望的目光,坚毅的神情总是给我力量,给我激励,使我更加勤奋工作,为人民服务。”  

出身贫苦农家但从小聪慧好学的胡耀邦,是靠着乡里宗亲的资助,才念完小学、读上中学的。1927年秋天,12岁的胡耀邦正读高小,湘赣边界爆发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9月17日,起义部队辗转会师于文家市。20日清晨,千余名起义官兵在里仁学堂的操场上整队集合时,胡耀邦与他姨妈的儿子杨世峻(参加红军后改名杨勇,开国上将)等一帮高小学生,嘻嘻哈哈地趴在学校围墙的豁口上看热闹。 

胡耀邦看见,一个面容清秀、长发掩耳、上身穿着一件白色土布褂子的高个子走到队伍前,声调高亢地说:这次秋收起义我们打了几个败仗,这不要紧,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还留有队伍。我们现在力量很小,好比是一块小石头,蒋介石好比是一口大水缸,可我们这块小石头,总有一天要打烂蒋介石那口大水缸。因为老百姓在我们这一边……

这是耀邦首次见到毛泽东。当时他怎么也不会想到,在此后岁月中,自己的命运竟会和这个高个子的毛委员联系在一起,并终生追随他的事业,投身到为中华民族的自由和解放而卓绝奋斗的时代洪流中。

胡耀邦14岁参加革命,在江西、湖南、福建等革命根据地,为中央苏区共青团的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是红军中有名的“红小鬼”。1931年1月在江西瑞金中央工作时,曾被湘赣省委怀疑为“AB团”受到审查。1988年9月,胡耀邦回忆这段蒙冤受审经历时,作诗致患病之中的中央苏区老战友谭启龙:

年逾古稀能几逢?逆交难忘六十春。

蒙冤A B双脱险,战处南北俱幸存。

牛棚寒暑相忆苦,开拓岁月倍感亲。

遥祝康复更添寿,寿到雏生胜老生。

胡耀邦是从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运动中冲出土屋草舍、走向两万五千里烽火长征路的那一代先驱者中不墨守成规的一位卓越领袖。 

他的杰出也表现在对知识分子传统型偏见的破除上。中国历来的农民运动,大多始终都没有彻底摆脱对知识分子的偏见。

胡耀邦在“文化大革命”以后对历史的教训有过深沉的思考。他了解知识分子的苦难,也了解知识分子的心迹。冰心老人曾说过这样的话:“他是伟人,该死的不死,不该死的死了。我是说自己,我快九十了,没死,他才七十三岁,却死了,他是我们知识分子的知己,为我们说了不少好话,干了不少实事。” 

1980年1月,胡耀邦与叶剑英(右二)、习仲勋(右三)、杨尚昆(右四)在广州研究改革开放工作

1989年4月15日,中央电视台原文艺中心主任邹友开在火车上突然听到广播里播发耀邦病逝噩耗,悲痛万分,饱含泪水和真情,创作了一首深切怀念耀邦的歌曲《好大一棵树》。

胡耀邦身体力行,解放了无数身遭迫害的知识分子;他果敢坚决,启用了一大批学有专长的能人贤士;他大声疾呼,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他最乐意做的工作是与知识分子、广大艺术界人士和充满朝气的年轻人交朋友。在很多正直的知识分子、专家、艺术家心中,胡耀邦就是公认的良师!胡耀邦的突然倒下,犹如好大一棵树轰然倒下,使许多知识分子、专家、艺术家痛断肝肠。 

1980年,胡耀邦在西藏考察,与孩子们在布达拉宫前留念

《好大一棵树》,是胡耀邦人生的真实写照和真我本色。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头顶一个天,脚踏一方土,一生顶天立地,昂起高贵头颅,并非容易之事。

但耀邦同志真正做到了。他一辈子襟怀坦荡,作风正派,不为邪恶所惧,不为权威所屈,俯身为民耕,昂首向天歌。 

罗解难、陈海宁、胡山留言:“心在人民,利归天下。耀邦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罗解难与胡耀邦之子胡德华缅怀革命前辈风范

共青城,在胡耀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精心呵护培育下,已由一棵稚嫩的幼苗,成长为一株参天的大树。

青春似火,岁月如歌。那是一个血脉喷张的时代,那是一个火红夺目的时代,那是一个辉煌伟大的时代,那是一个光辉不朽的时代! 

 那个时代,这样一首豪气冲天的青春战歌,高亢嘹亮地响彻在泱泱中华大地——

我们是志愿的垦荒队员

我们是志愿的垦荒队员,我们是毛泽东时代的青年,要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来把这荒野变成良田。

我们是志愿的垦荒队员,我们是毛泽东时代的青年,为了要创造宝中之宝,走向这生产建设最前线。

我们是志愿的垦荒队员,我们是毛泽东时代的青年,不怕艰苦,不怕困难,我们有全国人民来支援。

广阔的大地向我们召唤,用我们热情的劳动,迎接社会主义的明天。

慎终追远,展望未来,我们相信一代又一代的共青人会有决心,会有信心,再铸新篇,再创辉煌,谱写一曲又一曲英雄的共青战歌,让共青旗帜永远飘扬,让“共青精神”代代相传,永放光芒!

离开陵园,返程车上,抬头仰望,一道耀眼的日光穿过厚厚的云层,倾射到几代共青人热血浇灌的这一方热土。耳畔似乎一直在回响着那首深情无限的《好大一棵树》,怦然心动,思潮激荡,热泪盈眶——

头顶一个天,脚踏一方土,风雨中你昂起头,冰雪压不服。

好大一棵树,任你狂风呼,绿叶中留下多少故事,有乐也有苦。

欢乐你不笑,痛苦你不哭,撒给大地多少绿荫,那是爱的音符。

风是你的歌,云是你脚步,无论白天和黑夜,都为人类造福。

好大一棵树,绿色的祝福,你的胸怀在蓝天,深情藏沃土。

胡耀邦后人胡德华夫妇在江西新四军军部旧址留念 

胡德华与二战和平文化中心倡议人胡山留念

来源:中华魂



作者:胡山(二战和平文化中心及飞虎驼峰和平外交倡议人)


来源: 中华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