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读李劼人的书——了解成都的老街之正府街‖徐海涛
读李劼人的书
·了解成都的老街之正府街·
徐海涛
李劼人是老成都人,也是一个最了解成都的人。读他的书,就像是在读老成都大百科全书。李劼人曾把老成都的大街小巷交代得清清楚楚。跟着他逛成都老街,保证不会迷路。
李劼人的小说中出现了几十条成都的老街,仅仅一本《死水微澜》就提到了老成都的二十条老街。随着城市发展,这些街道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些街道改名了,有些街道消失了。
今天我就来说说李劼人书中提到的老成都正府街。因为在《死水微澜》中出现的第一条成都老街是“正府街”。
正府街的得名是因为此街位于在清代成都府知府衙门前面而得名。据《成都城坊古迹考》载:“本街自宋代以来,历为成都府衙署所在地。街北华阳县政府,本五代飞鸾阁遗址,明代为通判署,清雍正中移设华阳县署于此。民国依旧,称县知事公署。1928年后改称县政府。抗日战争时期县府迁中兴场,遗址设水上监察局。其西有四川高等审判厅,又西有成都府知府署,民国时天府中学设此……”
成都正府街现在城区北部,属青羊区。东起顺城大道交会处接东打铜街,西端越过人民中路二段止于西府南街北口。
以前的正府街,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东起线香街、安全巷交会处接东打铜街,西端越过人民中路二段止于西府南街北口,跨天成街、福安巷及照壁巷,整条街不是笔直的,而是弯曲的。
在正府街西边的署前街,则有成都县衙门。
正因为成都府、华阳县、成都县的三个衙门从宋代以来就集中在这里,所以在老成都长期流行着这样的民谚:“正府街,成都府,成都、华阳两衙署,喊冤告状一通鼓。”
有趣的是:多年的华阳县衙却是在成都县的区划之内,用今天的话说,应当是一块“飞地”。
我记忆中的正府街,北边有省高级人民法院,南边有成都市针织二厂、太和酿造厂、建设公寓等单位,其余就是平房民居。在青羊的街巷之中,这条“普通”街道,不似旁边的市中心热闹繁华,却与周边居民相伴,静静走过时光长河。
而说起正府街的太和酿造,那一家在成都正府街西、紧邻铁箍井街口的前店后坊式大酱园铺,当年在成都可算是家喻户晓,大多数的老成都人都用过,也可谓是独占鳌头。
酱园铺后有一片宽阔的场地,堆放着一望无际的晒缸,微风吹过,还散发出阵阵酱醋的浓郁香味。这家店铺就是以生产销售太和豆油、太和豆豉,以及品种繁多的酱品、酱菜而驰誉省内外的百年老店——胡太和号酱园铺。
成都太和酱园在初创时,名“元利贞酱园”。其得名源自《周易》:“元,大也;利,为义为和;贞,正而固也”。后来,为扩展业务,创始人胡氏将酱园铺迁到正府街营业,并将招牌改名为“太和号”,得名仍源自《周易》:“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与“元利贞”是同一含义,即以和兴业、以和生财、以和聚财之意。希冀胡氏家族祖辈儿孙都能领会其深刻含义,并把它奉为商号产销经营的祖规堂训而贯穿始终。
时光知味,岁月沉香。如今,青羊也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变化发展。虽然正府街早已不是当年的府衙县衙,但关于它的那些历史给青羊平添了一份岁月的沉淀。正府街的太和酿造厂现已不存,但每每想起,就觉得酱香犹存齿间,回味无穷。
来源:锦点
作者:徐海涛
图源:“青羊文体旅”微信公众号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