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方志四川•记忆】阁泉 黄静 ‖ 清代李蓝起义军血战荣县

作者:阁泉 黄静 发布时间:2019-01-27 14:07:00 浏览次数: 【字体:

清咸丰九年(1859),爆发了清代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李蓝起义。1859年7月,云南昭通破产农民李永和、蓝大顺等在牛皮寨聚众起义。李蓝起义自1859年秋至1865年夏,历时6年,转战滇、川、鄂、陕、甘5省,人数最多时达30余万人,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统治。

1859年10月,李蓝义军六七百人由滇入川,连克筠连、高县、庆符(今高县北)诸县,以“打富济贫、除暴安良”为号召,深得四川人民拥护,队伍迅速发展到数千人。中旬,起义军渡过金沙江,围攻叙州府城(今宜宾市),但久攻不下,于12月8日主动撤围,李部进入宜宾县青山地区,蓝部沿岷江北上,直趋犍(为)乐(山)盐场。嘉定府(治今乐山市)之犍为、乐山、荣县和叙州府之富顺,井灶林立,是四川最主要的产盐区。川盐收入为清王朝重要财源之一,也是当时四川协济湘军军饷的主要来源。蓝部此举严重威胁犍乐、荣县、富顺一带产盐区。清政府急调萧启江部湘军6000余人入川,川、陕、甘、鄂各省清军数万人也赶赴犍乐、自贡盐场一带,防堵义军。但起义军行动迅速,一举攻占犍乐盐场,获大量资财,并吸收大批农民、盐工参军。

1860年1月中旬,起义军由宜宾经荣县五宝镇攻犍为,途经董家场(今荣县东佳镇),场镇集市被毁。起义军进攻犍为县城失利,进至罗城场附近的铁山地区。随后突袭荣县贡井、富顺自流井。至1862年10月起义在荣县平息,历时近3年,转战荣县李子桥(现李子)、豹子山、杜家井(现度佳镇)、文昌宫(现文昌)、雅鹊冲、大才寨等地,发生战事多次,伤亡不下1000人。

1860年1月23日,正是咸丰十年正月初一。这天雨雪交加,清军躲在营房里过节。趁此机会,起义军2万余人从董家场拔营,经杨家场隐蔽进至荣县,一路掳掠,于26日到达贡井、自流井。井地周围数10里内的物资储备,尽为起义军所用。起义军以贡井天池寺和谢家松林为大营四处活动,同时大量吸收盐工、小贩和贫苦农民参军,队伍很快发展到10余万人。

清军特别加强了荣县和富顺的防守,由占泰(川北镇总兵)和虎嵩林(前湖北宜昌镇总兵)等率重兵驻守界牌、程家场一带。1月26日,起义军占据天池寺及谢氏松林为大营后,总兵虎嵩林在三十里外扎营,1000余地方团练主动请缨,虎嵩林派团练打前锋。次日团练到达柑子坳,叫骂诱敌出战。起义军兵分三路出来,团练有些胆怯,虎嵩林率先逃跑,起义军气势益胜。一段时间后,参将明耀光到达,在浸水坳扎营。荣县人余镇江率几百人焚烧起义军望楼,激怒起义军,起义军出来后又先行逃跑,起义军更加肆无忌惮。3月,起义军从富顺返回贡井,明耀光在中溪伏击渡溪的起义军,起义军被杀死或淹死300余人。起义军为摆脱清军,决定撤离贡井、自流井。1860年3月7日深夜,起义军冒雨从天池寺出发,经柑子坳、秀才坡向川西转移。新任四川提督占泰事先察知起义军将要撤离,急令各路清军堵截。3月8日,起义军一路经桥头铺(今贡井区桥头镇),扎营高坳的军吏高某带领1000余守军据险以守,不与起义军交战,起义军得以离开。另起义军一路经李子桥,仅到荣县3日的副将张万禄黎明看到尘埃遮天蔽日,知道起义军到了,当即率兵出战。双方在沙子坡交战,清军杀死众多起义军。起义军从唐家坝败走,张万禄又率军追至豹子山与起义军激战。下午,起义军使计,伪装明耀光旗帜,大声呼救,张万禄信以为真,便催马下山,前去救援。到山下方知中计,但已经失去地利,被围困于豹子山下。张万禄骑马持矛迎战,战马陷入泥田之中,遂下马短兵相接,无赖寡不敌众,受创20余伤,遂指挥部下撤离,但300多人无一人逃跑、投降,全部以身殉难,田里的水都被血染红了,民国本《荣县志》谓之“田水赤焉”,张万禄及参将施嘉泽、都司关某和里人王香馥都死在这里。

豹子山一战后,起义军大部向西转移,其余部气势更盛,四处袭扰。起义军所到之处,虎嵩林总是微服逃遁,起义军走后他又返回。李家场有一石洞,被起义军熏死50余人。6月,起义军头目何复带队到文昌宫(今文昌),知县罗廷权命令团练在土地场进行防御,失败后退守屏风山。起义军追至麻柳坳,遇到一卖糖为生80余岁虞姓老人,询问他关于县城中的情况,老人说城中兵士众多、武器精良、地势又十分险要,于是起义军放弃进攻县城。

起义军围攻井研数月不克,于9月初撤围,分兵转战于川南各地。一路由县西到东川沟,左福光靠着悬崖放火放炮,起义军被惊吓,黎明时撤走。到了鸦鹊冲(属今高山镇),黄体琛为保护乱石山,让妇女用竹子为矛,衣服为旗帜,在山后焚草起烟,起义军起疑绕道而过。一路从县城西南到古文场,刘士诚、周大山率领70余人在烟墩寺旁边伏击起义军,擒获起义军6人,其余皆逃至宜宾。一路由过水坳(今过水镇)直逼郝家坝,城中毫不惊慌,起义军离去。

1861年4月,起义军一部到长山桥(今长山镇)。驻扎县城的清军参将胡中和率队外出巡察,在碓丘崖与起义军相遇激战,左腿受伤撤退。起义军进到双石桥(今双石镇),聚万人攻大才寨而不得。于是起义军到大才寨附近的白庙寺高呼言和,并从偏僻的地方搭梯而上,打开寨门,大才寨一举而破。此战大才寨被杀300余人,被俘100余人。7月,起义军趁夜到达程家场(今自贡市贡井区成佳镇),守住要塞,挨家挨户掳掠,将二三十人以绳子捆手连成一串,名曰“安夜篆”。

李蓝起义在荣县的战事是起义早期的缩影,是起义发展壮大的关键时期。起义军以“打富济贫、除暴安良”为号召,深得群众拥护,队伍得以迅速发展壮大。自1859年7月起义爆发,六七百人由滇入川,到攻占犍乐盐场发展到2万余人, 再攻占贡井、自流井后队伍迅速发展到10余万人。李蓝起义队伍曾发展到30余万人,活动范围遍及5省之广、坚持6年之久,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客观上支援了太平天国起义。但后来起义军分区作战,未形成统一的领导核心,各战区缺乏有力的战略配合,绵州、眉州之战又采取长围之策,进行阵地决战,终致失败。由于起义军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缺乏管理,也造成了打砸、抢劫、烧杀地方百姓的混乱局面,故有史称“李乱”或“李逆乱”。其打砸、抢劫、烧杀行为对荣县经济社会造成了极大破坏,加之1861年天旱,有民众无以充饥,无法养活子女,在县城南门桥将小孩藏在箱中廉价出卖,以期望买者能收养其子女,当时的荒废可想而知。

【参考资料】

1.《中国近代战争史》

2.民国本《荣县志》

3.《自贡市志》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阁泉 黄静

配图:方志四川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