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方志四川•记忆】田闻一 ‖ 川军英魂

作者:田闻一 发布时间:2019-01-23 17:31:00 浏览次数: 【字体:


 几经沉浮,这尊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终于矗立在寸土寸金的成都市人民公园大门前。

  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图片来自网络)

纪念碑塑像高2米,连底座高为5米;塑像是一名当年出川抗日士兵,瘦削而坚毅,脚蹬破烂草鞋,穿短裤,身着旧式军单衣,打绑腿,胸前挂两只木柄手榴弹,背上背一把大刀和一只竹编斗笠,手上端着一支上了刺刀的老旧步枪,身子前倾,果敢的面庞向着前方,两眼喷射着仇恨的怒火,似乎正在冲锋,高喊杀敌,给人相当震撼。


 抗战期间,四川出兵最多,牺牲最重:总共出兵350万,伤亡64万。当时,平均每十五、六个川人中,就有一人在前线作战,川军伤亡人数是全国总伤亡的五分之一。在抗战最困难时期,四川一省就单独支撑了全国财政总支出的三分之一,其多项指标,都是全国之最。

出川300万人,客死异乡64万人,川军从未负国(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1937年,在民族生死存亡危急关头,寒风瑟瑟的深秋时节,数十万身着单衣短裤,打绑腿,穿草鞋,身背斗笠和大刀,手持劣质步枪的数十万川军迅速出川,首先奔赴晋北前线作战。随即,四川省政府主席兼川康绥靖公署主任刘湘被任命为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兼23集团军总司令,他率川军全部主力奔赴全国抗日战场。一时,“无川不成军”。在完全不具备对日作战的条件下,川军作战之骁勇,战绩之辉煌,伤亡之惨重而不屈不挠,前赴后继,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民国时期四川省主席、陆军一级上将刘湘(图片来自网络)

 翌年1月20日,带病出征的一级陆军上将刘湘,因积劳成疾,在前线溘然去世,时年50岁。他留下遗嘱:“抗战到底,始终不逾;即敌军一日不退出中国国境,我川军将士一日逝不还乡!”之后,无论是前方川军军营,还是后方学校,每天举行升旗仪式时,广大将士、师生都集体诵读刘湘遗嘱,激昂慷慨悲壮。

 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是我国著名雕塑艺术家刘开渠先生,当年背负全川人民的希望,呕心沥血,费时经年完成的杰作。过后一直矗立在成都万年场。

 雕塑艺术家、艺术教育家刘开渠(图片来自网络)

 有个传说,相当程度上反映出世道人心。

 1945年冬天,在当年川军出川抗战的第一站万年场,庆祝胜利的欢笑声随着鞭炮的硝烟刚刚散尽。这个晚上,场上最大一间、人数最多、关门最晚的茶馆夜场散了。这是一个相当寒冷的深夜。卖汤圆的王二爸最后一个离去,他身穿厚厚一件一裹圆大棉袍,挟个烘笼,佝偻着身子,踢踢踏踏地回家去,思绪还沉浸在刚才说书人酿造的意境中氛围中。这晚,说书人说的是王铭章率部血战滕县……

在台儿庄会战中,因誓死保卫滕县(今山东滕州)而牺牲殉国的王铭章将军(图片来自网络)

 就在这时,一个小川兵突然出现在他面前,让王二爸不禁一惊一怔,停下步来。站在他面前的小川兵,也就十六、七岁,衣衫单薄褴褛,背上背一个竹编斗笠和一把大刀,肩扛一枝老掉牙的步枪;面黄饥饿瘦,好象走了很长的路,满面尘土,显得又冷又饿。

 王二爸心中一惊一痛,误以为是下场口的眯娃子,说,你妈等你回来,一直等你到死,都没有等到你!这么冷的天,咋就穿这么点衣服?

  大爷,冷我倒不怕。小川兵说的一口川北话,我就是肚子饿,饿得遭不住了,我现在就想吃一口我们四川的汤圆。

 走走走,我家就开有汤圆铺…… 王二爸带着小川兵进门,要正要熄火打烊的儿媳妇赶快煮碗汤圆给这个小兄弟吃,说这个小兄弟饿坏了。玉兰猛抬头,看见站在面前的这个小川兵,不禁悲从中来,她想起了她哥。八年前,他哥当兵出川抗日,可是至今未回,让她在乡下的娘哭瞎了眼睛。

 一碗碗热腾腾的汤圆很快煮好,端到了小川兵手里,可是,小川兵的肚子简直就没有底,一碗又一碗,吃得风卷残云。王二爸正要劝小川兵适可而止,可是,哪里有人?冷风嗖地一吹,将挂在门前的那盏红灯笼吹得忽闪忽闪,烛液顺着灯笼中的那只大红腊烛流下来,在寒风中迅速凝结,像是一颗颗凝固的泪,其状很惨。王二爸知道了,这晚他遇上了回归故里的川军英灵。很快,消息长翅膀似地传遍了场上的每家每户。

 自此以后,小镇上每一家茶楼酒肆,饭馆旅店汤圆铺等等服务业,每晚都留着门,为的是接待在前线牺牲了的几十万川军英灵回归。

出川部队,沿途受到四川民众欢迎(图片来自网络)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

 见到这尊塑像,我止不住一次次流泪。人民公园门外,反差是这样强烈:现代化的气息扑面而来,包括人们的穿着打扮。然而,有的人从纪念碑前经过却熟视无睹。细观那站在高处,手持一枝相当低劣上了刺刀冲锋的川军战士,却是安之若素,完全没有一点世俗。

川军出川时,王者诚亲手书写了一面“死字旗”让儿子带上战场,鼓励儿子奋勇杀敌(此旗现陈列于建川博物馆川军抗战馆内,来源:四川日报)

终于,我明白了我流泪的原因,诚如大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原载《新民晚报》《中国文化报 美文副刊》等报刊)

成都老东门大桥附近川军出川抗战雕塑(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田闻一

配图:方志四川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