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加拿大学校的悲壮篝火

发布时间:2018-11-03 21:47:00 浏览次数: 【字体:

80年了!
  这是坚持了80年的“校友会”,延续了四代人。
  从1936年开始,启真道、黄思礼、云从龙等,曾在华西坝工作过的校友,就约定在每年10月第三周的周六,在多伦多一家中国餐馆聚会。他们说成都话,熟练地使用筷子,吃着辣味十足,香气扑鼻的川菜,笑语不断地摆着四川的老龙门阵。
  这样的聚会,随着1950年加拿大学校的学子们回国,成了一年一度的“CS聚会”,一直办到今天。

1934年的CS孩子(图片来源:《成都,我们的家 留住了CS孩子的校园童年和乡愁》,2016年8月17日《成都商报》)

 1909年,为方便华大的外籍教职工及川内基督教传教士子女们上学创办了一所全日制学校,老一辈的成都人习惯叫它“弟弟学校”,全名Canadian School,缩写CS。如今,“CS孩子”已从青春少年变为鹤发老人,年纪最大的102岁,最小的也有72岁,他们却一天也没有忘记过中国、忘记过四川、忘记过留下他们童年欢歌笑语的加拿大学校,以及告别仁寿,离开四川时那一场悲壮的篝火。

2011年参加聚会的“CS的孩子”合影(图片来自网络)

由于当地的中国留学生参与,“CS聚会”近几年越来越红火。每次竟有200余人参加。


1
93岁的贝尔念了一首荣县儿歌

  老一辈的成都人,去华西坝“看洋娃娃放学”是颇有兴致的。
  下午四点半,放学铃声响过之后,志德堂(后来叫第七教学楼)的校门一开,一群群“洋娃娃”说说笑笑,从宽大阶梯蜂拥而下,样式新颖且五彩斑斓的衣衫,让人大开眼界;他们金发碧眼,又能说四川话,让人倍感亲切。

1938年“CS的孩子”在华西坝合影(图片来自网络)

  如今,1915年奠基的弟弟学校旧址,曾称为“志德堂”,又称第七教学楼,已是华西卫生学院办公楼,“CS孩子”贝尔、文忠志、云达乐、黄玛丽、陆瑛惠讲起他们母校,有摆不完的家乡龙门阵。

华西坝老建筑—志德堂

  93岁的贝尔来到成都,冒着很大的风险。首先,他的高龄让航空公司都有点紧张;其次,旅程太长,从多伦多飞成都要经北京中转,即14小时加上3小时,令人疲惫不堪。偏偏遇上北京雾霾天气机场关闭,只好飞到乌鲁木齐,又从乌鲁木齐转飞上海,从上海再飞成都,前后飞了44小时,好一番折腾,才让他回到亲爱的母校,重温少年之梦。

93岁的贝尔在体验石磨推豆花

  2017年11月初,原CS旧址、现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所在地,利用一二楼过道墙壁和三楼空房间,在以向素珍为首的“加拿大老照片组”的全力帮助下,布置了永久性的“华西加拿大学校陈列馆”,贝尔与16名“CS孩子”应邀来到成都,参加开幕式。

2016年11月9日,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和北京和平世界书画院加拿大老照片项目小组共同主办的“华西加拿大学校陈列馆”开馆仪式在华西第7教学楼(志德堂)隆重举行(图片来源: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网)

  贝尔出生于成都,在CS读到高中。近80年过去了,这一栋楼经过一番修旧如旧,让“CS孩子”一眼认出它来。贝尔还牢牢记着,上了台阶,往右拐第一间是校长室。他做了一个“嘘”的手势,让兴奋得喧嚷的众校友小声点,放轻脚步,别惊动了校长。
  当大家都在争相秀一把四川话的时候,贝尔也背了一首儿歌。
  校友们听不懂,所有的中国人竟然听得云里雾里。这是什么方言?太奇怪了!请他一字一句慢慢念,才晓得他这首儿歌是:
 
 老公鸡,老公鸡,张开翅膀啪、啪、啪;
  不怕,不怕,就不怕,不怕跟它打一架!

  原来,贝尔的保姆是荣县人,教他的是荣县方言。近百年来,方言变化也很大,三天之后我陪他到了荣县,连当地的年轻人也听不太明白贝尔背诵的“荣县儿歌”。

2016年11月9日,17位CS孩子们和他们的后代从加拿大远道而来参加“华西加拿大学校陈列馆”开馆仪式,他们中年龄最大的当年已93岁,年龄最小的也是80岁高龄(图片来源: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网)


2
加拿大学校最早设在四圣祠街

  黄玛丽说起保姆李大娘,陈大卫说起厨师彭叔,都非常亲切。“洋娃娃”们一出生,就处于“中国语境”,他们的第一语言是中文,英语反而成了“外语”。
  他们在箩筐、背篓、竹制的“椅轿轿”、木制的“摇摇车”里渐渐长大;他们跟中国娃娃一起做游戏,玩泥巴,捉迷藏;从嗷嗷待哺到蹒跚学步,朝夕相伴的“大娘”是他们另一意义上的“母亲”。中国母亲的淳朴善良和深深的爱,让他们终身难忘。
  童谣唱完了,孩子们上学的问题尖锐地摆在父母面前。有两种选择:一是将孩子们送回加拿大读书,这就意味着他们将与子女长期分离;二是在华西坝办一所子弟学校,让孩子们就近上学。

华西坝旧照(图片来自网络)

  1908年秋天,教会总理事会派出女教师Lela A.Ker前往四川。Ker于1909年3月5日到达成都。
  1909年3月9日,加拿大学校在成都四圣祠街一座平房正式开学,共有五个学生:四个加拿大人,一个美国人。这五人包括后来成为著名国际和平战士、中国人民好朋友的文幼章和他的兄弟。学校被命名为:Canadian School(简称“CS”)中文即加拿大学校。学校只招收12岁以下的孩子入学。LelahKer女士成为第一任校长。
  1915年12月17日,加拿大学校新校址在华西协合大学校园内奠基,一栋风格典雅的三层教学楼耸立在校中路,面对一广场。大楼中间是宽大的扇形阶梯(以后的一百年间,多次集体拍照的唯一位置),阶梯衔接大门、走廊。一楼、二楼、三楼教室宽大,采光很好。
  校长Ker在致辞中说:“我们渴望在城外获得新土地。孩子们想要播种他们自己的种子并守护它们成长;他们想要体育馆;他们想要足够的空间尽情游戏;他们想要宽敞的教室,这样每次起立时不至于踩到身边的同学或碰到身边同学的胳膊肘;他们想要宽阔的校园,这样想来学校和他们一起生活的堂表兄弟姐妹都能如愿以偿。”

来源:华西都市报


撰稿:谭 楷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