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梁波 ‖ 41年前见证小平同志恢复高考 温元凯:我的建议,他取了四分之三

作者:梁波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发布时间:2018-09-20 21:50:00 浏览次数: 【字体:



人物名片

温元凯 1946年生,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化学家、金融投资专家。

“1977年的中国,没有冬天,因为570万考生用激情和渴望驱散了寒冬。”2017年6月7日,央视“新闻1+1”栏目在题为《高考四十年:恢复的公平和梦想》报道中,这样描述1977年中国的冬天。
  “小平同志拍板恢复高考时,我在现场。”
  2018年5月24日,北京金地中心23楼,坐在公司办公室里,望着墙上老照片——《1977年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全体参会者与邓小平的合影》,温元凯的思绪也“飞”回到了41年前。



  2018年5月24日,北京朝阳区建国路金地中心,温元凯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

1977年8月,邓小平在北京召集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并在会上决定恢复中断11年之久的高考。
  当年仅31岁的温元凯作为最年轻的与会者,以中国科技大学助教的身份,应邀参加了那次载入史册的座谈会。温元凯说,恢复高考,改变的又岂止是个人命运,更是整个国家命运。“恢复高考,是小平同志推动改革开放的第一个按钮。”

参会者/温元凯

“33个代表,我是最年轻的”

“我这么年轻,为何会受邀参加小平同志召集的座谈会?”温元凯说,这得从他上大学的经历讲起。
  1946年,温元凯出生于江苏无锡。两岁左右,跟随父亲去了上海。1963年,从上海向阳中学考入南京大学化学系。
  “我从小是一个化学迷,在大学里,我也蛮活跃。”温元凯说,大二时,他就拿着两篇论文,找到系办公室的老师开介绍信,想给化学学报投稿。此事在1966年3月,经教育部简报报道后,“我就成了全国大学生的尖子。”
  大学毕业,温元凯先到军垦农场劳动一年半后,被分配到浙江绍兴县长征塑料厂。因为厂里需要工程塑料,他作为厂里技术员,于是就去县工业局汇报。
  “在这里,我遇到我生命中第一个贵人——王盈盈。”温元凯说,在王盈盈那里,他获知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正在招回炉生。只要经过几个月的培训,就可以当助教。
  正是大学期间被教育部简报报道的经历,温元凯进入了时任中国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刘达的视线。
  调入中国科技大学后,由于要被下放到农村从事社教,“这个时候我开始了反抗。”温元凯说,他以孩子只有两岁、妻子身体不好为借口,拒绝接受下放。后来,他还“斗胆”给中国科学院院长方毅写了一封信,表达“我是一个要做技术研究的人,被下放到农村太不公平。”后来,方毅给温元凯回了信。“我也不用下农村了。”温元凯说。
  “正是这封信,埋下了我受邀参加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的伏笔。”据温元凯回忆,1977年8月,他带着老婆孩子回到了上海。8月2日下午,弄堂口守电话的大爷急匆匆地来到温元凯家说:“中央办公厅来了个电话找你。”
  “我当时吓坏了,赶紧去接。”温元凯说,电话里的人告诉他,国务院邀请他8月4日在北京参加一个重要的会,“3号到北京报到。”
  8月3日,温元凯赶到北京,时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刘道玉来接的他。“这时我才知道,这个会是小平同志召集的。”
  住进北京饭店,当拿到参会名册,温元凯又吓了一跳。参会代表33人,周培源、何东昌、苏步青等当时最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家赫然在列。“我不仅是最年轻的,而且资历最浅,仅仅是一个助教。”温元凯数了一下,参会代表中五十岁以下三人,四十岁以下只有他一人。
  温元凯事后了解到,以他的资历能应邀参会,与他给方毅写信有关。

见证者/温元凯

小平一锤定音:今年就改,不等了

会议从8月4日开到8日,地点在人民大会堂台湾厅,当年73岁的邓小平全程参加并主持了会议。“其间,小平同志要参加一个外事活动,我们就放了半天假。”温元凯说。
  据温元凯回忆,会议刚开始,小平同志就向参会者直言,现在科技界、教育界一片荒芜,他已向中央建议,要先管科技和教育,给大家当后勤部长,“你们有什么建议和要求,尽管提出来”。但一开始,高考并未成为会议重点。


  1977年8月,邓小平与参加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的科教工作者代表合影(三排左二为温元凯)


“座谈会的有些情节,和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的情节,基本吻合。”温元凯说,最先发言的杨石先教授,这位年过八旬的南开大学校长一开口便检讨自己“没改造好”。“我清楚记得,杨教授的检讨发言,让小平同志多次皱眉头。”听完杨教授讲话,小平同志再次让大家“畅所欲言”。
  第二个发言的是苏步青教授。苏教授抱怨自己手下的18个博士和助手,被下放得一个不剩。没想到小平同志听完当场拍板——让苏老点名,点谁就把谁调回来。
  这样的场面,让与会者很是感动。于是,大家的话匣子一一打开。
  “我是小人物,在座的都是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和师长,所以我没敢举手发言。”温元凯说。
  把话题引向高考的第一人是谁?
  据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扬宗查证,在座谈会上,第一个“倡议恢复高考”的参会者,是时任武汉大学化学系副教授查全性。
  王扬宗于2009年在《南方周末》发表署名文章《记忆与实录:恢复高考的拍板过程》,对此进行了权威考证。查全性的发言时间是1977年8月6日下午,发言内容不仅直指招生制度存在埋没人才、工农子弟很难上大学、助长不正之风、严重影响中小学生和教师积极性等四大严重弊病,同时还提出当时的招生方针——“自愿报名,基层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必须大改。
  时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刘道玉在《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一文中曾评价,查全性的发言引起了邓小平的高度重视。
  据温元凯回忆,査全性发言后,邓小平没有立即表态,而是环视四座问道:“大家对这件事有什么意见?”在座众人纷纷表示支持。
  邓小平转身问教育部部长刘西尧,招生工作进行到什么程度了?当年恢复高考是否来得及?
  刘西尧说,教育部刚刚在太原开过招生工作会议,决定还是按过去的方针办,有关文件已报送至国务院,但国务院还没有批,如果要改的话,还来得及。邓小平说,恐怕还是应该改。刘西尧说,如果要改的话,当年的招生工作恐怕就要推迟。按照惯例,9月份新生就要入学。众人七嘴八舌,说即便推迟也必须改。
  邓小平沉吟片刻,一锤定音:“改嘛!今年就改,不要等了。招生十六字方针可以改一改嘛!”
  温元凯此时“插话”建议:“十六字可否改为‘自愿报考,单位同意,统一考试,择优录取’?”小平同志对温元凯说:“我取你的四分之三,第二句不要。考大学是每个人的权利,不需要领导批准。”

随之而来的是科技的春天

温元凯:我是最早一批受益者

座谈会后,用温元凯自己的话说,“我也成了受益人。”
  因为随着恢复高考一起到来的,还有科学的春天。
  1978年3月18日至31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在开幕致辞中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在这次大会上,温元凯与他人合作获得了“优秀科研成果奖”。
  据温元凯介绍,在科教座谈会上,他还向邓小平建议开放出国留学制度,“我本人就是最早一批受益者。”
  据温元凯提供的履历显示,1980年,他前往法国巴黎大学研究量子生物学。1992年,他又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在美国期间,他结识了当时的“中国首富”牟其中,并接受邀请,任后者在华尔街开办的罗斯福对华投资公司副总裁。至此,温元凯不仅开始闯荡华尔街,也正式走上了从化学领域到金融和下海经商的转型之路。


2004年,温元凯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前留影。

1997年回国后,温元凯一边经商,一边把目光聚焦在中国股市上。
  回望自己走过的四十年,温元凯说,“改革”二字始终催促着他,“因为改革开放给与了我见证历史的机会,也给了我不断尝试的勇气。”
  如今,温元凯已是古稀之年,但他依旧尝试“改革”。
  这一次,温元凯进军领域是网络短视频课堂。他把自己讲的化学课,录制成短视频,通过网络付费的方式,重拾教鞭。

恢复高考

恢复公平与梦想

1977年科学与教育座谈会结束后,教育部紧接着在9月召开了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正式决定恢复停止11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由此,中国不仅迎来尊重知识与人才的春天,中国人由此恢复了公平与梦想,因为“大学第一次不把阶级出身作为录取学生的因素,录取完全根据考试成绩”。
  这个消息,正式公布时间是1977年10月21日。这一天的《人民日报》头版,不仅刊发了新华社稿件《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还配发了社论《搞好大学招生是全国人民的希望》。
  公开资料显示,1977年冬天,中国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当年,全国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1978年,610万人报考,录取40.2万人。77级学生1978年春天入学,78级学生1978年秋天入学,两次招生仅相隔半年。傅高义在《邓小平时代》一书中这样写道:邓小平在1977年采用的制度一直沿用至今,给中国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成果。中国的高考提高了大学生和就业人口的素质。
  过去四十年,中国共计有1.2亿人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5.7年提高到11.9年。同时,越来越多中国学生走出国门。2017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首次突破60万,持续保持世界最大留学生生源国地位。此外,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也稳步推进,预计到2020年将基本普及高等教育。

来源:华西都市报


作者:梁波

来源: 华西都市报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