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威远瓷业
七七事变以后,日本妄图“借此良机解决多年来对华悬案”①,一举奠定以奴役和被奴役的日中国家关系为核心的东南亚政治格局。他们自认为有强大的武力,像中国这样的军队,实在是“不堪一击”② 。甚至乐观地认为,不出三个月就能解决。然而,历时3个月的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想,并从上海等地转移了大批工厂、机器及战略物资。日军被迫调整战略部署,除在军事战场上向中国军队发动进攻外,还在经济方面发起不少攻势。1938年10月,日本经济侵华重要机关——“兴亚院”正式设立,其下设“华北开发株式会社”和“华中振兴株式会社”,负责日本对华北、华中的经济侵略。这两个会社在中国沦陷区各地普遍设立“实业百货店”“物资交换所”“物资通济处”等机构,专门从事向大后方走私日货的活动 ③。1940年后,日本一改走私倾销政策,实行严密的封锁政策,加紧物资争夺,试图增加大后方的困难,形成外援不继、内忧匮乏的局面,以实现其“中国事变”的夙愿。
毫无疑问,日本的全面封锁,给中国抗战军民造成了很多困难,但并没有摧毁中国人民的意志,同时也给中国民族工业(手工业)如造纸、采煤、印刷、陶瓷、炼铁、纺织等行业制造了发展机会。当时的公私营企业想方设法发展生产,保障供给,支援抗战,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位于西南大后方的威远瓷业,在这一时间的发展也被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而这又是以威远永盛瓷厂为代表的。
据《威远县志》载:民国二十三年,新华瓷石技术工人夏伯陶、夏子怀集资兴办“黄桷寺瓷厂”。次年将全厂设备卖与县富商林永盛,林接办后改为“永盛瓷厂”,厂迁至县城其家住地(原威远瓷厂所在地),小规模生产日用瓷器、装饰瓷器和儿童玩具。
从此处可以看出,威远永盛瓷厂建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建厂初期仍以夏伯陶为全厂技师,仅有6个工人 ④ 。一年后工人增至60多人。到1939年,工人数保持在120人左右。同年,江西南昌陷落,大批瓷器技术工人改行转业或流散。永盛瓷厂把握住机遇,从江西高薪聘请回一些陶瓷工艺的专业技师,来培养厂里的工人。这些人在永盛瓷厂的发展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众所周知,当时的江西、湖南、福建等地,有着十分悠久深厚的陶瓷文化传统。几地的工匠技师,有着丰富的制瓷技术。充分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参与生产制造陶瓷,而且把江西的制瓷传统与威远的制瓷传统有机结合起来,这种包容并蓄、博纳不排外的个性特点,使得不同文化、手工艺和新技术交流碰撞、融合、创新,并保持良好的发展。1939年至1943年,永盛瓷厂经营得一帆风顺,一跃成为川南规模最大的瓷窑。
永盛瓷厂生产瓷器的瓷土是当地的原材料。起初以板板桥(今连界镇荣胜村)的瓷土为主,成品瓷色远不如占地利优势的江西名窑产品细腻润白。正是这种先天不足,导致了原新华瓷厂的衰落。随后改从新场镇与荣县交界的狗公石(今越溪镇)取瓷土,烧出的试制品透明美观。但好景不长,大批从狗公石采回的瓷土所烧制的成品不如试用时优美。这种情形下,瓷厂技师们扬长避短,另辟蹊径,在瓷器造型和画风上大胆创新。重金聘请威远的地方书画名家在瓷器上题字、作画。他们以瓷器为纸,以釉为颜料,追求“珠山八友”的画意,创作了很多艺术性强的瓷器作品,在川内形成了新华瓷器的流派,被瓷界称为“新华瓷”,成为四川地方名瓷,销往全川各地,这种局面持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
在四川收藏界,人们将“新华瓷厂”和“永盛瓷厂”款的民国瓷合称为“威远瓷”⑤ 。在成都青羊宫、重庆罗汉堂每年举办的庙会上,都能看到威远瓷的身影。由于器形规整、做工精细、绘画精美,倍受四川收藏界的关注。其中最受众人追捧的是永盛瓷厂仿宋代哥窑烧制的高温碎瓷。
高温碎瓷是永盛瓷厂的著名产品之一。其生产原理是利用瓷的坯泥和面釉之间的不同熔化温度和不同的收缩率自然形成开片纹,之后再浸泡于墨汁之类的液体中,使白色瓷体上呈现稀疏、自然、不规整的黑色花纹 ⑥ 。 使之产生稀疏裂纹的诀窍在于加厚面釉的厚度,也就是多上一次釉。据林家长房孙女林尚坤(现年97岁)回忆,原来只有江西景德镇才能产碎瓷,后来威远也能产。那个瓷,完全碎成很小块的,你摸它,又是平平坦坦的……瓷的质量和江西瓷差不远,所以这个货就好销。
正是一群醉心于制瓷技艺的人的不懈努力和不断创新,使得平常的瓷器脱离匠气,变为了艺术品。
不仅如此,威远瓷还承担起了更重要的历史任务。1937年,卢沟桥事变四个月后,抗战全面爆发,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半壁河山沦陷,江西瓷入川的渠道被战火阻断。作为川南地区最大瓷窑,永盛瓷厂就独撑了威远瓷业的天下,生产出大批日用和工业用瓷器,产品销售辐射贵州、云南等省。日本的封锁与大轰炸使得市场瓷器需求量大增,更促进了西南大后方瓷器的购销两旺,威远永盛瓷厂也因此越来越强。
这一时期,威远永盛瓷厂生产的龟边青花碗最受顾主欢迎。这种日用品既经济、实用,又讲究装饰与美化的时代精神与个性,需求量很大。单纯靠手工操作已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当时,瓷厂的青花绘画全系手工操作,初期从事此项工作的画工多达30人。厂里的技师林树葵发现,青花图案系以简单的人、鸟、船等单个图案连接而成。因此,“用细平毛呢衬上熟羊皮剪成上述图案,背面用铁丝做成手柄,在图形上浇以青花颜色,按图案顺序印到瓷坯上,极个别的细微处才在图案印完后用手工补齐。这种方法,只需要3~4人就可以完成,工效提高了9倍”⑦。
后来,永盛瓷厂又通过反复试制,成功地成批生产出瓷架、先令和6000伏以下的高压瓷瓶,成为自贡市张家坝电厂等企业的长期供货厂商 ⑧ ,为抗战大后方的生产生活提供了足够的保障,这对物资流通受限的特殊时期是弥足珍贵的。
说到这,还不得不提威远瓷成就的一段佳话。据《威远县志》记载,1943年11月14日,当时的民国政府军委副委员长、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偕夫人李德全到“永盛瓷厂”为抗战募捐,发表了振奋人心的讲话。他说:“为什么要献金?就是买飞机大炮打日本鬼子。只有打败了倭寇,我们的子子孙孙才不当亡国奴。”⑨ 这便是威远历史上有名的“节约献金救国运动”。林永盛带头慷慨解囊,县内各界纷纷效仿。许多妇女,当场取下自己的首饰放进捐款箱。中山、威远、龙会三所中学,大批学生报名参军。数百名威远煤矿工人,从四十多里地外赶来,为抗日献上他们的血汗钱。全县先后七次向“中国国民节约运动总会”献金,总额高达149万元。将军感慨系之,在永盛瓷厂创新的新瓷种碎瓷瓶上题写“还我河山”以酬众志,并嘱咐送达威远煤矿。这成为瓷界佳话,光耀史册。冯玉祥将军亲笔题词碎瓷瓶现藏于四川省博物馆。抗战胜利后,永盛瓷厂烧制了一批题有“自强不息”四字的碎瓷瓶,意在鼓励国人士气,重建破碎家园。
“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威远瓷器,记录着一段历史,更铭刻了一种民族精神,它将鞭策后人勿忘国耻、奋发向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注释:
①(日)防卫厅战史室,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译校《日本军国主义侵华史料长编》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22页。
②(日)今井武夫,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译《今井武夫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65页。
③常奥定,《经济封锁与反封锁》,重庆1943年版,第10页。
④⑥⑦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威远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威远文史资料选辑》第七辑,1989年,第263、270~271页。
⑤林波,《尘封的四川威远瓷》《收藏》,2007年第9期,第72~73页。
⑨威远县史志办公室,《中国共产党威远历史》,2011年版。
(作者:樊碧贞,作者单位:威远县史志办公室,原载《巴蜀史志》2018年第1期 总第215期)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