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马克思主义在凉山地区的早期传播(1929-1950)

作者:罗一洋 发布时间:2015-11-12 15:55:18 浏览次数:1507 【字体:

聂文晶

马克思主义在凉山地区早期传播的过程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马克思主义在凉山地区的早期传播可以追溯到1929年冬,中共四川省委派廖文彬到西昌进行党建工作。廖文彬,字志生,1900年出生于西昌市廖家碾,可谓在凉山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他回到西昌后,以宁远联立中学训育主任身份为掩护,在学生中秘密组织新文学研究会、邛泸益智读书会等进步团体,通过介绍十月革命的历史、《苏俄视察记》等进步书刊宣传新思想。在他的启迪下,一些进步学生开始接触并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他便从中发展党员,于1931年建立了凉山地区第一个党组织——中共西昌特别支部,党组织的主要活动是宣传共产主义的道理,发展党员,并规定党员每月秘密聚会一次,向组织汇报阅读革命书籍的体会。

1935年初,红军巧渡金沙江,进入凉山境内,沿途通过各种途径播下了马克思主义的火种。贴写大量标语、布告、宣传画,如朱德总司令署名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四川的工农群众暴动起来,打财富去”“打倒土豪,分田地”“汉彝是一家”“红军不打彝人,红军不打老百姓”等;在各地召开群众大会,讲解红军的宗旨和纪律,揭露国民党的腐败统治,号召各族群众团结起来反抗压迫;用打快板、演唱、演剧等文艺表演形式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革命主张;主动走访群众,通过谈心的方式宣传红军的主张。红军所到之处,不仅爱民守纪,还释放当地监狱坐质换班的彝汉群众,打富济贫,以实际行动赢得了彝汉群众的拥护,为进一步传播马克思主义打下了良好基础。随着红军北上,群众组织和武装被镇压,马克思主义传播转入低潮。

抗日战争时期  1938年8月,川康特委重建西昌特支,一年后改建为中共西昌中心特支。随着党的抗日救亡方针的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凉山地区的传播也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一是继续以学校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不少地下党员在西昌、会理、礼州、甘洛、德昌等中小学,以校长或教师身份为掩护,通过成立读书会、文艺习作会、假期宣传队、补习班等组织,向爱国师生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二是利用各种书刊宣传马克思主义。1938年7月,《新华日报》在礼州建立推销点,直接促进了党的思想主张在凉山地区的传播。8月,西昌特支创办《抗日周刊》,宣传党的团结抗日主张。在冕宁开办“春新”“七七”“宁化”三家私营书店出售《新华日报》《铁流》等进步书刊。三是通过演讲、演剧、教唱革命歌曲等文艺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在礼州,地下党组织进步学生利用节假日在街头教唱《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等抗日歌曲,用讲演、相声、金钱板、演文明戏等形式向群众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在冕宁,地下党组织“儿童先锋剧团”排演了《松花江上》《送郎参军》《八路军大战平型关》等歌舞节目。四是注重加强对新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西昌特支通过各种渠道,从外地买进《列宁传》《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以及《唯物辩证法》等多种革命书刊,在冕宁文蔚小学设立图书室;还组织新党员学习马克思主义与党的知识,鼓励有自学能力的人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提高党员的知识水平和理论素养。1941年,“皖南事变”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转入隐蔽阶段。

解放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胜利后,凉山各地党组织逐步重建,并根据川康特委的指示,大力发展农村党员和少数民族党员。与此相应,1947年秋后,各地党组织也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心从过去在城镇以知识分子为主转为在农村以贫苦农民和少数民族为主,这是马克思主义在凉山地区传播过程中的一次重大转变。在会理,地下党组织在城区银行界、学校中积极传阅《大众哲学》《列宁主义问题》《整风文献》《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培养了一批工人、店员、知识分子和进步学生入党。这些党员经常化装成农民、小贩、教书先生,走乡串户和贫苦农民交朋友,教农民识字,利用农民原有的“齐心会”“月亮会”“碗会”等组织,讲解解放战争的形势,宣传共产党的土改政策,激发他们参加革命的阶级觉悟。在越西,地下党组织成立了“农民互助会”,通过发展的农民党员对其它贫农进行宣传动员,很快团结了一大批农民积极分子。在冕宁,1947年夏,地下党员王月生在宏模乡蜡拉白彝族聚居村创办了一所彝民小学,边学习彝语彝文边教学,逐渐在贫苦彝族中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党的民族政策。在苍溪实验乡,冕宁党组织在边民学校利用学校教育,向彝族学生包括一些家长宣传党的知识和革命道理,并组织大家学习毛泽东在抗战期间发表的《放手发动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顽固派的进攻》等文章。

马克思主义在凉山地区早期传播的特点

长期以来,由于政治、经济、地理等原因,凉山地区消息闭塞,经济文化发展落后,民族关系复杂,反动统治力量犬牙交错,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条件并不成熟。在这种敌强我弱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在凉山地区传播的主要特点是因时制宜,以学校为基地向社会遍撒火种,不断积累与扩大影响。

密切联系群众,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社会基础。1935年红军长征过凉山之前,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在西昌、冕宁、越西等城区学校的部分进步师生中通过学习进步报刊、讲解革命道理等方式传播,影响有限。随后,历经红军长征、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三个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步步由城镇发展到农村,由学校辐射到社会,由中小学师生逐步转向工人、农民、职员、店员、少数民族等广大群众,影响不断扩大。

密切结合实践,在实践斗争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在凉山地区,地下党组织始终注重把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发动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农民运动、武装斗争等革命实践结合起来。如国民党挑起内战后,中共西昌县委组织群众惩治地方恶霸,既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又在斗争中教育和锻炼了人民群众,有利于人民群众进一步接受马克思主义。

密切联系当地实际,有选择、有重点地传播马克思主义。较内地而言,凉山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压迫深重,社会发展落后,因此,马克思主义在这里的传播集中体现暴力革命与阶级斗争、民族平等观、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这三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在凉山地区早期传播的原因

凉山地区革命斗争的蓬勃兴起,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群众基础。1840年鸦片战争后,凉山地区仍处于奴隶社会阶段,广大奴隶和劳动群众为争取人身自由和反对剥削压迫,进行过拉库起义、会理“娃子寨起义”等多次反抗斗争。随着西方侵略势力的渗入,凉山地区成为国内种植鸦片和吸食鸦片的重灾区。而马克思主义学说对剥削制度的揭露,对无产阶级和劳动大众通过开展阶级斗争推翻剥削阶级压迫的启示,适应了凉山地区不断发展的革命形势的需要,并为革命的继续深入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凉山邻近地区先进思想的传播,为马克思主义的输入提供了重要渠道。如曾昌礼曾引荐了不少云南地下党员和进步知识分子到盐边开展活动。1942年,由他引荐的云南党员王济平到盐边学校任教,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并对学生灌输爱国家、爱民族、救亡图存等观念,向学生讲苏联的社会制度优势,深受学生爱戴。又如,四川大学地下党员李黎在解放前夕来到西昌,以当地进步青年组织的读书会为基础,进一步充实读书内容,除学习《呐喊》《大众哲学》等书,还增学《新民主主义论》《共产党宣言》等著作,唤醒更多的青年人向党组织靠拢。

大批进步青年和知识分子的努力实践,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社会载体。1919年五四运动的影响席卷全国,远离北京、上海的凉山也不例外,不少有志青年走出凉山,远赴他乡,寻求先进的思想武器与救国救民的真理。其中,有部分人选择马克思主义,如西昌人童光敏、会理人姚宗贤、冕宁人陈野苹等陆续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先后回到凉山,以各种职业为掩护继续从事革命活动。正是由于这些进步青年和知识分子忠于信仰,甘于牺牲,坚持在彝汉杂居的边远地区宣传马克思主义,才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凉山地区的逐步传播。

解放前马克思主义在凉山地区的早期传播,虽然较内地晚,影响也有限,但历经艰难,从未中断。不仅给封闭落后的凉山带来了先进的思想,提高了凉山人民的思想觉悟,推动了凉山地区革命实践的发展,也促进了凉山地区党组织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骨干力量尤其是少数民族的优秀干部,为解放凉山、推动凉山的社会变迁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