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邓小平与攀枝花的开发建设

作者:罗一洋 发布时间:2015-06-05 09:29:34 浏览次数: 【字体:
    1964年5月15日至6月17日,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召开。期间,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人毛泽东同志,从存在严重战争威胁的估计出发,提出“三五”计划要考虑解决全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问题,要搞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加强三线建设,防备敌人的入侵。他特别强调应该在攀枝花建立钢铁生产基地,并把与此相联系的交通、煤、电建设起来。随后,党中央作出了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并全面推开。作为中共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邓小平同志不但参与了三线建设的决策,而且多次亲临建设现场调研指导工作,协调解决困难问题。其中,邓小平同志对攀枝花的视察,直接推动了攀枝花的开发建设,在攀枝花的开发建设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邓小平视察攀枝花始末
    1965年,时值攀枝花建设历史上工作最困难、任务最繁重的一年。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兼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受党中央、国务院委托,率领国务院有关部、委的主要领导人一行约70余人,以33天的时间亲临西南三线现场,视察了大部分地方,作了一系列重要决定,第一站就来到了攀枝花。
    邓小平一行于1965年11月29日到西昌,在西昌听取了中共中央西南局关于攀西地区地质资源情况介绍。11月30日早上,由西昌乘汽车经过会理、烂坝、红格、新民,12时左右抵达攀枝花石华路三堆子段。乘轮渡过江后,邓小平不顾长途旅行的劳累,执意不肯先去招待所稍事休息,而是带着急切的心情先上矿山,一直登上兰尖铁矿最高峰,就地排开地形图,听取了钢铁联合企业及煤炭、电力、水泥、铁矿、石灰石等厂矿的厂址和建设安排以及仁和副食品生产基地的建设情况等工作汇报。邓小平高兴地说:“要说在攀枝花搞钢铁,真是这里得天独厚啊。这个钢铁厂的选址,我看很好嘛。建工厂少占耕地的问题,讲了多少年?你们带了—个好头。以后,让国务院各部委的领导们都来这里看一看。”邓小平特别强调说:“今天在山上,面对一比一的天然大地图,听了你们的说明,我们就不必再到各厂址、工地去看了。明天坐下来专门听你们汇报攀钢的设计规划和建设安排,还要听听你们在建设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矿山下来后,邓小平和陪同人员步行走过刚建成不久的金沙江上第一座大桥——渡口轻型吊桥。邓小平高兴地对他身旁的李井泉(时任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主任)、程子华(时任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副主任)说道:“这桥修得还不错嘛。以后,这个地方必须多修一些桥,这样,金沙江两岸的交通就活了嘛。”走过吊桥后,邓小平一行到达渡口工地总指挥部(即十三栋招待所,现为攀枝花开发建设纪念馆),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当在附近工作的职工们认出从车上下来的是邓小平时,纷纷涌上前来,争相向邓小平问好和握手。总指挥部门前掌声四起,欢呼如潮。邓小平笑容满面地与他面前的建设者们一一握手,还举起手向后边的群众致意,大声说道:“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当天晚上,在总指挥部招待所会议室,邓小平观看了攀枝花工业基地建设大沙盘,听取了徐驰的简单汇报,认真审察了建设方案。
    12月1日,邓小平正式听取徐驰(时任攀枝花特区党委书记兼工地指挥部总指挥)等的工作汇报,并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对基地建设中的一系列具体问题作了明确的指示。邓小平说:“第一,同意你们汇报的攀钢建设设计方案,批准所选定的弄弄坪厂址,你们可据此进行施工设计。其他厂矿的设计也不必送北京审批,党中央、国务院授权由你们工地总指挥部在现场审批。第二,在三线建设项目中,攀钢何时投产?六盘水何时供煤?成昆线何时通车?而且何时供多少煤和铁路承担多大运量?三家都要制订和执行相互配合的时间表。第三,上次李富春、薄一波两位副总理来视察时,已经提出由国家物资部在渡口市设立办事处和仓库,储存一批钢材以便随时供应。这是个好办法,请国家计委的同志打电话告国家物资部催办。第四,为了缓解你们运力的不足,周恩来总理已商请北京、辽宁、山东、河南、安徽五省市各派出一支300辆卡车的车队帮助攀钢运输物资,可是车队至今未到。也请国家计委同志打电话,催他们即派车队先运国家物资部的钢材到渡口,他们应急速派人到北京联系这项任务。”邓小平还说:“你们先调查研究,再定厂址的指导思想对头。我也是先看了工地现场和听你们汇报后才有了发言权嘛。攀枝花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但是建工厂要注意不要污染了金沙江的水质。现在许多三线工厂都是分散建在农村,攀枝花也是这样,也要注意帮助附近社队搞好农业生产。一个大工厂就可以带动周围一大片。这样做有个好处,附近社员就爱护工厂,不去工厂随便拿东西了。工业支援农业,农业反过来支援工业,这是加强工农联盟的问题。”当天晚上,邓小平观看了一场由工地职工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和攀枝花建设者们进行了联欢。
    12月2日上午,在渡口工地指挥部招待所门前空地上,邓小平给攀枝花工业基地的部分领导干部作了关于国内外形势和加快三线建设的报告。报告会由李井泉主持。200余名来自工地第一线的同志整整齐齐地坐在自带的小凳上,而招待所门前的台阶则成了天然的主席台。只是这主席台上一无桌椅,二无扩音设备,邓小平就站在这样的一个台阶上,精神饱满地发表了约30分钟的讲话。他精辟的见解和风趣的语言,激起与会者一阵又—阵的掌声。9点30分报告会结束,邓小平一行随即登车,离攀返回西昌,次日上午飞往昆明,继续西南三线建设视察之行。
邓小平对攀枝花开发建设的推动
    小平同志在攀枝花尽管只有短短的两天多时间,但他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对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作的一系列重要战略决策,对攀枝花的开发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敲定建厂厂址,基地布局得以确立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攀枝花工业基地的开发建设,先后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然而,围绕厂址的选择争论一直很大,很难形成一致意见。故定址之前,整个攀枝花的开发建设更多处于前期规划筹备阶段,并没有全面铺开。党中央在听取了相关工作汇报和建议后,形成了选址意见。邓小平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一锤定音,代表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攀枝花钢铁厂的建设方案,定址弄弄坪钢铁厂、攀枝花矿山和选矿厂,确立了整个攀枝花工业基地的基本布局,为攀枝花的开发建设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邓小平视察攀枝花以后,攀枝花的开发建设随即大规模展开。
    下放审批权限,工程进度顺利推进审批权限的下放,无疑为工程进度的快速推进打开了方便之门。1965年12月15日至28日,冶金部副部长、渡口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徐驰和冶金部基建司司长、渡口建设指挥部副指挥李非平在渡口主持了设计方案审查会议。参加设计的重庆黑色冶金设计院、长沙黑色金属矿山设计院、鞍山焦耐院、北京钢铁设计总院的代表,全国有关大专院校和国家建委、科委、一机部、化工部、电力部、铁道部、卫生部的代表,武钢、鞍钢、包钢的代表,攀钢主要设备制造厂和主要施工单位十九冶金建设公司代表,以及攀钢生产筹备班子(即渡口市第二指挥部生产筹备办公室)的有关同志和原四公司(即原西昌钢铁公司)的部分人员共200余人参加了会议。审查项目包括烧结、焦化、炼铁、炼钢等5个厂及相应的辅助设施的设计方案,本着“多快好省”“精益求精"的思想,从生产规模、高炉容积、钢材品种等方面提出了400多条修改建议。冶金部于1966年1月25日批准了弄弄坪钢铁厂的设计方案。设计人员巧妙构思,精心安排,在仅仅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合理的安排下一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占地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世界冶金设计史上的奇迹。攀钢建成后,被誉为“象牙微雕钢城”。
    攀枝花钢铁公司的设计,是我国钢铁企业中前所未有的、完全依靠自己力量完成的设计,并且经过以后的生产实践检验,证明是成功的,完全可以称之为世界高水平的、非凡的设计。这样一个大型复杂、难度极高的设计,从1965年2月开始到年底,经过1300多名设计人员的艰辛努力,创造性劳动,仅10个月时间便基本告成,速度之快,效率之高,实属举世罕见。从1965年算起,至攀枝花工业基地一期工程基本建成,仅仅用了9年时间,这也是我国工业建设史上的奇迹。攀枝花工业基地建设,能在这么短的时限内取得如此辉煌的业绩,除了建设者的艰苦卓绝和开拓创新,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支持,审批权限的下放无疑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了基地建设充足的自主空间,有效地提高了工程进度和工作实效。
    协调解决问题,后勤保障有效强化邓小平的视察随行人员,包括国务院有关部、委的主要领导共计70余人,这为现场协调解决三线建设中的各种困难问题提供了便利。在听完攀枝花工业基地建设相关工作汇报后,邓小平当场安排中央有关部委,部署相关工作,协调解决困难问题,在交通运输、钢材储备等方面,为攀枝花工业基地建设提供了坚强有力的后勤保障。如运输保障方面,攀枝花的开发建设是在交通十分闭塞,既无铁路,又无航运,仅有一条从云南省永仁县的平地通往渡口和大宝鼎的单车便道的条件下开始的。为了解决运输问题,在邓小平的直接指示部署下,四川省在攀枝花组建了汽车运输总公司,承担当地的运输任务。国家建委和交通部,从北京、辽宁、山东、河南、安徽五省市抽调精干职工4650人,汽车1500辆,组成“交通部直属第一汽车运输公司”,下设五个分公司,担负从成都、昆明两市,即从南北两线运送生产、生活物资到攀枝花的任务。这在共和国工业建设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从1965年深秋开始,五个分公司1500多辆汽车,昼夜兼程,奔驰在1300多公里的川滇西线公路上,不到3个月,就使攀枝花的运输问题得到顺利解决。国家拨给总公司的汽车,从长春出厂到投入运输,仅仅用了1个月。在1970年7月1日成昆铁路建成通车前的6年间,仅仅依靠公路运输,就运进了总计达150万吨各类物资,有效确保了职工的生活供应和各项建设的顺利进行,为攀枝花基地的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转眼,邓小平视察攀枝花已过去了几十年。回顾小平同志对攀枝花的关怀,“这里得天独厚”已成为他视察攀枝花时留下的名言。多年来,艰苦卓绝的攀枝花人把这句名言铭记于心,培育出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开拓进取、团结协作、科学求实”的攀枝花精神,创造了中国冶金建设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攀枝花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更是闯出了一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成功之路。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