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浣花溪:一“溪”故事一“溪”诗‖贾登荣

作者:贾登荣 来源:成都市文物信息中心 发布时间:2024-12-12 15:37:54 浏览次数: 【字体:

浣花溪:一“溪”故事一“溪”诗

贾登荣

浣花溪,是位于成都西南的一条小溪。它从清水河龙爪堰处发源,蜿蜒流淌,在送仙桥与磨底河交汇处注入锦江南河段。这条全长不到三公里的溪流,在千百年来,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文人墨客前来“打卡”,在这儿寻芳觅胜,观光游览,诵诗缅古,凭吊先贤……

图片

浣花溪公园

一条小小的浣花溪,究竟装着哪些精彩绝伦的往昔?拂去历史尘埃,走进时空深处,隐藏在浣花溪里的那一“溪”故事一“溪”诗,如汩汩清流,奔涌而来。

蜀锦蜀纸重要产地

成都最早“工业园”

浣花溪临岸的区域,曾经有名扬天下的蜀锦、蜀纸织(制)造产地,这里藏着成都“工业制造”的历史基因。

《说文解字》中说:“蜀,葵中蚕也。”蜀国的得名与蚕密切相关,我国古代有关蚕桑的传说也大多与蜀地相关。蜀地悠久的蚕桑生产历史,为发展丝织品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战国时期开始,成都就开始织造蜀锦。到汉代,蜀锦业已相当发达,朝廷在成都设有专管织锦业的官员—— “锦官”。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看到了蜀锦对四川经济的重要性,他说:“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正是基于蜀锦的经济价值,成都专门修筑了“锦官城”,使蜀锦产业延伸到锦江沿岸。在政府强而有力的支持下,蜀锦产量迅速增加,成为蜀汉王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同时,蜀锦还成为蜀国对外交换的主要商品。近代著名建筑学、营造学大家朱启钤曾在《丝绣笔记》说:“自蜀通中原而织事西渐,魏晋以来蜀锦勃兴……”伴随蜀锦产量的增多,多种技法的运用,蜀锦的质量也得到极大提升。渐渐地,蜀锦形成了以经线彩色起彩,彩条添花、经纬起花,先彩条后锦群,方形、条形、几何骨架添花,对称纹样,四方连续,色调鲜艳,对比性强等特点,涌现出了雨丝锦、方方锦、铺地锦,散花锦、浣花锦、民族锦、彩晕锦等各种各样的花色品种。前些年,在新疆出土的“五星出东方锦护膊”,就是由一块汉代“五色轻丝”蜀锦织造的,其质量之高可见一斑。

蜀锦

唐代诗人元稹夸赞蜀锦 “桃花开蜀锦”,也就是说,蜀锦像那艳丽妩媚的桃花;宋代柳永的《蝶恋花·凤栖梧》也称道:“蜀锦地衣丝步障。屈曲回廊,静夜闲寻访。玉砌雕阑新月上。朱扉半掩人相望。旋暖熏炉温斗帐。玉树琼枝,迤逦相偎傍。酒力渐浓春思荡。鸳鸯绣被翻红浪。”正是蜀锦独有的织造技术与花色品种,让它与南京云锦、苏州宋锦、广西壮锦一道,并列为 中国四大名锦。

那么,这些优质的蜀锦,最早的织造地在哪儿呢?经考证,就在浣花溪畔的区域,后来才集中于锦江南岸之“锦官城”。之所以要将织锦工坊建在浣花溪畔和锦江南岸,三国时期蜀中历史学家谯周在《益州记》中的记载,或许就是理由:“成都织锦既成,濯于江水,其文分明,胜于初成。”也就是说,蜀锦织造出来后,要放到水中浸泡洗濯。浣花溪和锦江是理想的洗濯之处,故而织锦工坊便落户这里。

如今,在与杜甫草堂相距不远处的草堂东路,成都市在清代蜀锦生产旧址上,重建了一座锦绣工场——成都蜀锦制绣博物馆,在这儿陈列着各个时期蜀锦的代表,以及织造蜀锦的古老机械,供人们参观、观摩。蜀锦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永远地被保留在成都人的记忆中。

成都蜀锦制绣博物馆

浣花溪,除了是历史上的蜀锦织造基地,还曾经是优质蜀纸的制造中心。

古代四川生产的 麻纸和 楮纸,统称为 蜀纸。蜀纸历史悠久,且纸质精良,有 “滑如春冰密如茧”的美誉。在唐宋时期成为最主要的书画用纸、印刷用纸、官方公文书写用纸,著名的品种有玉版、贡余、经屑、表光等等。

笺纸

唐代女诗人薛涛采用优质蜀纸制作的“ 薛涛笺”,曾风靡一时,成为文人所爱。唐末诗人郑谷把薛涛笺与著名的蜀茶并列赞美: “蒙顶茶畦千点绿,浣花笺纸一溪春。”另一位晚唐诗人韦庄也对薛涛笺竭尽夸赞说: “浣花溪上如花客,绿闇红藏人不识。留得溪头瑟瑟波,泼成纸上猩猩色。手把金刀擘彩云,有时剪破秋天碧。”南唐皇帝李璟也十分喜爱蜀纸,他一年两次派出专人来成都,花重金采购大量的蜀纸运回南京。宋代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也表达了对“西来万里浣花笺”的赞美,‌认为蜀纸质量太高,自己才藻不足以匹配使用如此精美的纸张;宋代政治家、文学家文彦博也写诗称赞蜀纸:“素笺明润如温玉,新样翻传号冷金。远寄南都岂无意,缘公挥翰似山阴。”正是盛产优质的蜀纸,所以成都才在宋代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张纸币——交子。

北宋成都交子

优质的蜀纸,洛阳纸贵,成为市场刚需, 四川在唐宋时期成为中国最早的造纸中心之一。那么,成都造纸的基地又在哪儿呢?从 “薛涛笺”的别名 “浣花笺”里,我们似乎可以找到答案——浣花溪畔。

雕印薛涛笺(成都望江公园 藏)

之所以选择浣花溪畔作为造纸基地,是由于这里气候宜人、水源充足、竹树成荫,是造纸的好地方。最关键的是,浣花溪的溪水清澈滑腻,透着柔感,是制造纸原料——麻、楮皮等的上好水源,造出的纸显得洁白光滑。所以,在唐宋王朝长达六七百年间,浣花溪畔的造纸业,成为这座城市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弯弯曲曲的浣花溪两岸,拥有造纸作坊上百家,形成造纸工坊十里相连的蔚为大观。

风光潋滟无限好

泛舟怀古游人多

浣花溪有一溪清澈透明的水,两岸有郁郁葱葱的绿树,绿树丛中百鸟汇集,莺歌燕舞,除此之外,还有美丽的传说、名人的足迹。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这儿优美的自然风光与人文胜景,自然而然成为成都人郊游的首选之地。

“浣花溪”旧貌

晚唐诗人岑参有一首《早春陪崔中丞同泛浣花溪宴得暄字》诗,诗中写道: “旌节临溪口,寒郊陡觉暄。红亭移酒席,画舸逗江村。云带歌声飏,风飘舞袖翻。花间催秉烛,川上欲黄昏。”看吧,在早春时节,诗人便与崔中丞——崔宁一起,泛舟浣花溪,赏景饮酒。这说明早在唐代,浣花溪就成为成都官员踏青游玩之地。

在成都建立王朝的皇帝们,也把浣花溪作为近郊游玩的地方。宋代史学家张唐英在所著的《蜀梼杌》一书中,作了详尽的记录。作者说,偏居一隅的前蜀继位者王衍,精力不是用在治国理政上,而是把享受当成头等大事,他不仅建造了华丽的宫殿:而且在每年“四月,游浣花溪,龙舟彩舫,十里绵亘。自百花潭至万里桥,游人士女,珠翠夹岸。”王衍游览浣花溪的彩船画舫,逶迤绵延长达十里,可见其奢华;至于后蜀的继任者孟昶,一样喜好到浣花溪游玩。作者记录说:“十二年八月,昶游浣花。是时蜀中百姓富庶,夹江皆创亭榭游赏之处,都人士女倾城游玩,珠翠绮罗,名花异香,馥郁森列。昶御龙舟,观水嬉,上下十里,人望之如神仙之境。”由此可知,在浣花溪的两岸,修建起了若干亭台楼阁,种植了林林总总的奇花异草,溪水与花草相映成趣,美丽的风景吸引了成都市民倾巢而出,前往观赏这儿的风光。

在宋代,游览浣花溪,依然是保留节目。北宋仁宗年间担任成都太守长达六年的宋祁有一首《春日出浣花溪》的诗: “侧盖天长荡晓霏,暖风才满使君旗。水通江渚容鱼乐,草遍山梁报雉时。场雨灭尘盘马疾,楼云碍曲进觞迟。少陵宅畔吟声歇,柳碧梅青欲向谁。”

为了让大家能够在同一时间游览浣花溪,从宋代开始,成都人还自创了一个独具地方特色的节日—— “浣花日”。每年农历四月十九日这天,人们在浣花溪进行“大游江”,或溪中泛舟,或溪旁观景,或到浣花祠凭吊冀国夫人。

浣花祠

冀国夫人是何人呢?史载,冀国夫人姓任,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后嫁给唐代成都守将崔宁为妻。在反贼入侵成都的危难时刻,她捐出家财招兵买马,成功带领军民压制叛贼,成为保卫成都的巾帼英雄,被封为 “冀国夫人”。由于任氏出生在浣花溪畔,所以人们一般称她为“ 浣花夫人”,并在浣花溪畔建起了“浣花祠”纪念她。

浣花夫人塑像

曾经出任过成都太守的南宋诗人田况在《成都遨乐诗二十一首·四月十九日泛浣花溪》中对“浣花日”盛况有如下记载:“浣花溪上春风后,节物正宜行乐时。十里绮罗青盖密,万家歌吹绿杨垂。画船疊鼓临芳漵,彩阁凌波汎羽卮。霞景渐曛归櫂促,满城欢醉待旌旗。”

而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也在《老学庵笔记 卷八》上说:“四月十九日,成都谓之浣花遨头,宴于杜子美草堂沧浪亭。倾城皆出,锦绣夹道。自开岁宴游,至是而止,故最盛于他时。予客蜀数年,屡赴此集,未尝不晴。蜀人云:虽戴白之老,未尝见浣花日雨也。”

南宋末年爱国词人刘辰翁这首《八声甘州·问海棠花下》也记录了“浣花日”的场景: “问海棠花下,又何如、玄都观中游。叹佺巢蜀锦,常时不数,前度何稠。谁见宣华故事,歌舞簇遨头。共是西江水,不解西流。在处繁华如梦,梦占人年少,生死堪羞。任倾城倾国,风雨一春休。醉逢君、何须有约,醉留君、系不住扁舟。空又失,花前一笑,绿尽芳洲。”

时间来到元代,“浣花日”依然热闹非凡。据元代费著《岁华纪丽谱》中记载道:“四月十九日,浣花佑圣夫人诞日也。太守出笮桥门,至梵安寺谒夫人祠,就宴于寺之设厅。既宴,登舟观诸军骑射,倡乐导前,泝流至百花潭,观水嬉竞渡。官舫民船,乘流上下。或幕帟水滨,以事游赏,最为出郊之胜。”可以看出“浣花日”热闹非凡的盛况。到了明代,政府将“浣花日”的时间进行了调整,由农历四月十九变为农历三月初三,从此以后的五百多年间, 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浣花日”与寒食、清明的时间基本等同了。

浣花溪公园

浣花溪除了泛舟、怀古等外,还是赏花的好地方。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这首《梅花绝句》,道出了他在浣花溪两岸赏梅的经历: “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除了梅花,陆游对浣花溪畔的海棠也情有独钟,在晚年还回忆道:“碧鸡海棠天下绝,枝枝似染猩猩血。”

诗圣杜甫寄寓处

诗情澎湃越千年

历史上的浣花溪,也是 诗歌文化中心,名副其实的 人文胜地。而“诗意”的起源,应该感谢有“诗圣”之称的唐代大诗人杜甫。

公元759年底,为躲避战乱,杜甫携家人经甘肃、陕西等一路颠簸,风尘仆仆来到成都。在友人的帮助下,他暂住浣花溪畔的寺庙里,很快,杜甫爱上了这块地方,然后在这儿建起了著名的草堂寓居。从杜甫到蜀地,到公元768年离开蜀地,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溪畔,前前后后居住了约四年光景。

杜甫草堂

在这儿,多年颠沛流离的杜甫,过上了一段相对平静舒适的生活。他行走在浣花溪两岸上,诗情焕发,诗兴勃发,先后创作出《病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江村》《草堂即事》《春夜喜雨》等200余首诗歌,有的诗歌还成为千古名诗。

为了纪念诗圣,从五代前蜀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开始,人们对杜甫一家居住的草堂进行了修缮,让后人凭吊。果然,慕名前来怀念杜甫的文人墨客络绎不绝,他们在参观草堂的同时,也留下一首首情真意切的诗歌。浣花溪两岸,从此氤氲着浓烈的诗歌气息。

晚唐成都人雍陶,在出川之时,专门到成都拜谒草堂,并写下这首《经杜甫旧宅》:“浣花溪里花多处,为忆先生在蜀时。万古只应留旧宅,千金无复换新诗。沙棚水槛鸥飞尽,树压村桥马过时。山月不知人事变,夜来江上与谁期。”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曾经专程从川南宜宾来到成都,拜谒草堂,并满怀深情写下一首《老杜浣花溪图引》:“拾遗流落锦官城,故人作尹眼为青。碧鸡坊西结茅屋,百花潭水濯冠缨……”诗中,把杜甫寄寓成都的生活进行了概括。南宋浙江绍兴人苏泂也千里迢迢随祖父来川,并多次前往浣花溪畔凭吊杜甫,然后写下《浣花溪》来缅怀诗圣: “抱郭清溪一带流,浣花溪水水西头。重来杜老谁相识,沙上凫雏水上鸥。”

有诗圣这面旗帜飘扬,浣花溪两岸也成为人们理想的居家之选。他们希望沾一沾诗歌的灵气,陶冶情操。嫁给成都人为妻的江南才女 左锡嘉就是这样的人。这位30岁就丧夫的她,为了培养子女成才,毅然从乡间的祖居地,移居到浣花溪畔,并成立了一个女子诗社: 浣花诗社。左锡嘉经常带着女儿,在浣花溪畔采风吟诗,吸引了不少游人的关注。一时间,左锡嘉创建的“浣花诗社”,成为晚清成都一道亮丽的风景,吸引着不少诗歌爱好者、文人、市民前来观看诗社的对诗、唱和活动。一时间,“浣花诗社”享誉蜀地。

左锡嘉画作

历史进入21世纪的今天,浣花溪两岸的诗情依然澎湃不已。行走在如今的浣花溪公园,这里别出心裁地修建了一条长300余米、浓缩了中国3000年诗歌发展史的诗歌大道。中间镌刻着上百首历代诗人留下的著名诗篇,两侧雕刻着陈子昂、白居易、苏轼、李白和杜甫等众多诗人的塑像,让浣花溪充溢浓郁的诗歌气息。

浣花溪诗歌大道

在杜甫草堂博物馆及浣花溪公园,杜甫存世的1455首诗歌分别用篆、隶、行、楷、草等书写呈现,镌刻在长廊中,形成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同时,杜甫国际学术研究中心、中国诗歌文化中心,也相继落户浣花溪畔,更加烘托出这儿的人文气象。流淌在浣花溪中的千年诗情,在新的历史时代,继续澎湃激越在这片多情的土地上!

来源:成都市文物信息中心

作者:贾登荣

图源:方志四川 文旅成都 锦绣青羊

来源: 成都市文物信息中心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