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清代巴蜀《易》学文献举隅(一)‖李冬梅
清代巴蜀《易》学文献举隅
(一)
李冬梅
刘咸炘《蜀学论》尝言:“学在六艺,经首三圣,《大易》之传,蜀为特盛。”巴蜀《易》学源远流长,自汉迄清,名家辈出,如刘咸炘所举商瞿、赵宾、严遵、任安、景鸾、卫元嵩、李鼎祚、谯定、冯时行、张行成、房审权、来知德等,皆《易》学史上之名流。除此之外,尚有晋之王长文,宋之龙昌期、苏轼、张浚、张栻、李心传、魏了翁,元之黄泽、王申子、赵采,明之杨慎、熊过,清之李调元、刘沅、何志高、杨国桢、姜国伊、冯世瀛、艾庭晰、萧德骅等等,故宋程颐有“易学在蜀”之誉,刘咸炘也比之“诗之有唐”。本文即以清代巴蜀《易》学文献为主,略举几种,以见其《易》学成就之一斑。
姜国伊《周易古本撰》
姜国伊,生卒年不详,字尹人,郫县(今成都市郫都区)人。清光绪十二年(1886)举人。姜氏自幼聪颖,立志穷经,涉猎汉唐宋儒,笺注传训,尤精于《易》。其所注经传,系以经解经,一扫唐宋诸儒窠臼,兼综条贯,处处有新解,条条有卓见,于经学、医学、农学无所不包。论者谓其经学优于诗赋,诗赋优于文章,医学则在经学、诗赋之间。王闿运主讲尊经书院时,姜国伊曾条举《四书》疑义数十以问,王闿运亟称之。平生著有《周易古本撰》《诗经思无邪序传》《大戴礼记正本》《春秋传义》《孝经述》《大学古本述注》《中庸古本述注》《孟子外书》《孔子家语》《经说》等20余种著述,多收入《守中正斋丛书》中镌版行世。另有《神农本经》《本经经释》《脉经真本》《伤寒方经解》《姜氏医学六种》等,收入《姜氏医学丛书》。当时四川总督奎俊、学政张之洞将姜国伊著述呈给朝廷,并奏请奉官以资褒赏,光绪皇帝诏见大臣商议,结果谕旨特授五品章服,后姜氏卒于家。民国《郫县志》有传。
是书民国《郫县志》卷5《艺文》有著录,题“周易古本撰”,为四本,署姜国伊撰。今清同治光绪间刻《守中正斋丛书》收录有此书,然扉页、版心未见其确切题名,只是目录标注有“周易十二卷附二卷,姜国伊撰”。书凡12卷,又首1卷,为《象说》《易说》《八图》,末1卷,为《杂说》,并附《洪范九畴说》。正文12卷,依次为《周易上篇》《周易下篇》《彖上传》《彖下传》《象上传》《象下传》《系辞上传》《系辞下传》《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其中于首卷《八图》,姜氏云:“八图者,包羲、文王作也,尊之故尚之。有《图说》,均列首卷中。”所列八图,分别为《河图》《洛书》《伏羲八卦次序图》《伏羲八卦方位图》《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文王八卦次序图》《文王八卦方位图》,图后皆有说,可谓图文并茂,非常直观。
姜国伊所撰《周易古本撰》,皆以孔子为宗,后儒诸说一概不取,其于《目录》言及是书内容时就说:“《易》者,文王序卦也,孔子序卦传也。是以国伊不敢复作序也。《象说》《易说》,宗孔子也。《八图》,祖先圣也。经二篇、传十翼,古本也。附《洪范》,备《洛书》也。”翻检全书,“子曰”“孔子云”亦随处可见。由此,足见姜氏撰著此书之宗旨,以及其题名《周易古本撰》之缘由也。
是书阐释注疏,语多精辟。如《易说》云:“《周易》一书,皆言乎命正、性中、情和、才善也。当位正而健顺,皆正也,皆命也。卦中、爻中、易中,皆中也,皆性也。天下之动,变通趣时,皆情也,兼三才而两之。乾以易知,坤以简能,皆才也,皆善也。”又如释《乾卦》云:“合观天地只一仁,自其行者谓之道,而两仪立焉。”并进而引孔子之言而论曰:“子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元者,仁体也,包羲、孔子所谓太极也。体,天所以统也。仁,生物也。天,大物也。仁道动而德大生也,故物莫先于天也。天道健行不息,仁也。大人纯亦不已,仁也。仁者一也,天体之以为万物始,大人体之以为天下尊。观乾而知文序始乾之元矣。”如此等等,殊多可取。
《周易古本撰》乃姜国伊治《易》力作,为时人所看重。据末卷《杂说》后云“大清光绪十有三年春二月姜国伊撰”,《洪范九畴说》后云“大清光绪九年冬十月姜国伊撰”,以及《杂卦》后云“住川省北门外十里王贾桥侧近姜进士祠,板存”,知此书最晚盖成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并收于姜氏所刻《守中正斋丛书》中。
冯世瀛《周易集解》
冯世瀛(1792—1885),字壶川,别号雪樵,又自称味无味斋主人,四川酉阳(今重庆市酉阳县)人。世代书香,自幼好学,博览群籍,经史百家,了然于胸。清道光十一年(1831)举人,官金堂训导。著有《雪樵经解》《耕余琐录》《石经考辨》《两晋南北合纂》《候虫吟草》诸书,另编有《同治增修酉阳直隶州总志》。
《周易集解》乃冯世瀛所著《雪樵经解》之一种。五经自汉唐以来,笺疏训释无虑数百家,纷纭多端,靡所折衷,学者博采众说,辨其异同,归于至当,名曰经解。有清一代,崇尚经学,制艺而外,以之试士。为便于士子应试,冯世瀛遂作《经解》一书。《雪樵经解》是冯氏所论《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之作,其撰著经过,冯世瀛《雪樵经解序》有云,初“因于众说参差处,辄撮其同异,以备遗忘,阅十余年汇成《五经集解》一十五卷,已复增为二十卷,司训金堂后,更荟萃本朝诸名家经训之足与前哲相发明者,为续集二十卷,附录三卷。咸丰乙卯,乞假未谐,重取前后两集,悉心校雠,去其游移,芟其繁复,间亦搀以鄙意,而都为一编,共成三十三卷”。是冯世瀛先撰成《五经集解》15卷,继而增为20卷,后又成续集20卷、附录3卷,最后乃定为33卷,总而名曰《雪樵经解》。
其中《周易集解》凡5卷,所著大致略当《周易》通论,所解大都为经中通义,或揭其要题,广征众解,别其同异,加以评析,但仍以前人成说居多,不甚表现己意。如首论“周易名义”,即广引郑玄、孔颖达、虞翻、陆佃、洪迈、黄宗炎、毛奇龄诸家之说,从而以辨“周”“易”之名义。总而言之,其撰著大旨,是为便于士子临场答问,用于科举考试,但其书“沿流溯源,辨疑析异,考索甚深,搜罗甚备,移作初学治经之阶梯,固无不可”(《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雪樵经解》提要),故戴兆春为《雪樵经解》作序评之曰:“曩见东山雪樵所著经解,议论淹贯,断制谨严,虽生不同时,而后先辉映,皆无愧经生家言。”将此书与唐李鼎祚《周易集解》相提并论,可谓知者。
《雪樵经解》初刻于清同治八年(1869),惜原版漫漶,而鲁鱼亥豕不可胜记。清光绪十一年(1885),慈水冯祖宪重加校勘,缩成小本,创铸锡版,印飨艺林。此后,《雪樵经解》传版甚多,如清光绪十一年耕余楼刻本、清光绪十一年冯氏辨斋铅印本、清光绪十二年上海点石斋石印本、清光绪十五年邗江晋铜古斋铅印本、清光绪十六年上海广百宋斋铅印本等。《周易集解》诚冯氏《雪樵经解》中解《易经》《书经》《诗经》《春秋》《礼记》之一种也。
艾庭晰《艾氏易解》
艾庭晰,生平事迹不详,字雅堂,号汉安居士,四川内江人。诸生,学识渊博,尤精于《易》,尝耗数十年之力而成《艾氏易解》一书。另著有《孟子禹贡水道合考》《周官王制通考》《大学古本改本得失论》《尚书古文今文真伪辨》《大小毛诗齐诗韩诗三诗沿流考》《春秋三传同异论断》《廿四史人物总论》等,然因无力付梓,后皆散佚无存。
《艾氏易解》,又名《易义串讲》《周易串解》《易义串解》,《内江县志》有著录。其撰著缘由,艾庭晰《易义串解记略》自述云:“溯自成童就傅之年,舅父李松麓先生即授以《易》,讲而苦不能贯。归与父兄往复商订,而一卦之中彖词与爻词不能贯,大象与小象不能贯,六爻之中上卦与下卦不能贯,此爻与彼爻不能贯。自来注《易》家,又祇逐字逐句分疏其理,未能合勘其义,故《易》之为书张皇幽渺,汪洋浩瀚,讲者视为畏途,读者束之高阁。甚矣!易理之难贯也。且易者象也,象者像也,想像画卦而成是书,非若他经实有义理可考。孔子说卦备言八卦之象,荀氏九家又得逸象三十六,可谓包括无遗矣。而六十四卦中如载鬼张狐怪诞之象,为孔子、荀氏所不载者尚多。且屯卦三言乘马,丰卦四言日中,渐卦六言鸿渐,求其一一能贯,卒未易得,故昔人创有扫象之说,而宋儒注遂易屏象不言。明蜀中来氏始以错综取象,不免游移迁就之弊。甚矣!易象之难贯也。”蜀中学术,宋有“易学在蜀”之誉。自明以来,来知德以错综取象著《周易集注》,尤为后儒所祖。艾氏传其乡学,亦重来氏,然来氏言象而略乎理,以错综取象也有强为之辞,因此艾氏为贯通易理、易象,遂“仿陈氏《伤寒浅注》之法,逐句逐节释其文义,务使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其义皆可贯通”(《劝读易义说》),从而与来氏之说互相发明。
其具体注解体例就是“每卦逐节释其文义,六爻则首论其大略,继析其条理,更错综以尽其变”。对于诸儒之说,“则先取诸儒讲《易》之书,博览而旁参之,继乃讽诵白文,细味孔子之传,而断以己见。先贤之说,其有合者采之,其不合者弃之”,从而“务求卦内无遗义,卦外无溢词,言理则必处处能通,言象则必字字有着”。此书之成,系艾氏积数十年之久,乃其毕生之心血,他说:“予性喜读《易》,迄今五十年矣,穷年累月,早坐夜思,每有心得,辄笔记不忘,积久遂成全册,删改者数次。”又说:“予以青衿,劳劳半生,设帐资内,富隆四邑,日以课徒讲学为事,约数十年乃成此编。”又其之命名,艾氏亦有说明,其云:“朱子《格致传》云:‘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贯通何可易言?予惟求其能串讲,俾门弟子一见了然,便于寻省领会而已,因名之曰《易义串解》。”(以上所引皆《易义串解记略》)
书成之后,学者评价甚高,如长沙郑沅评曰:“艾君雅堂撰《易义串解》一书,萃诸精义成一家言,且能发前人所未尽而更正其谬误,使圣经晦而复明,其用心亦良苦矣。虽钩深致远而明白易晓,无子云艰深之态,屯难之处。”金坛冯煦评曰:“此编洞微烛幽,依于理道,不坠汉之秘纬,兼综象数,亦不涉晋之空谈,信足补来氏之阙,以昌蜀学浮湛簿领。”长洲彭泰士也说:“是编博采众说,合理、象、数而一贯,义必踏实,理必透宗,不但津梁后学,直已洩尽苞符。”蒙自杨增辉又具体评其注解说:“艾君著《易义串解》一书,得力在承、乘、比、应四字。……其书首二卷解《周易》诸卦,博而能要。……第三卷解《系辞》等篇,简而能赅。”如此等等,足见艾氏此书所解之度越前贤处。
是书今传有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四川官书局铅字排印本,此本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扉页正面题书名“艾氏易解”,背面书版刻“光绪三十一年乙巳夏五月成都官报书局排印”,其后依次为《目录》,吴郁生、郑沅、锡良、许涵度、冯煦、荣麟、彭泰士、杨增辉、武肇龄诸家序,以及《易义串解记略》《易义总论上下篇》《易例总论》《例言》《劝读易义说》。正文4卷,前二卷解上经,后二卷解下经。后为末卷,依次是《系辞上下传》《说卦传》《文言》《序卦上下传》《杂卦传》。其串解次序是:“先祇有六十四卦解,继因学使吴公之批,而后作《系辞》等篇。又因彭、杨二公之谕,而后作《例言》诸条。又因臬宪冯公之言,而后作《总论》二篇。诸君子互相玉成,《易义》始睹完书。”(《劝读易义说》)
萧德骅《易说》
萧德骅,生卒年不详,字涤凡,四川富顺人。清光绪十七年(1891)与其兄萧德骢同中辛卯科举人,为附贡生,任陕西候补知县。清末知名易学家、史学家,著有《易说》《民国治法大方针》,晚年又参与编辑民国《富顺县志》。
是书前后无序跋,亦不著撰者名氏,惟卷前有上慈禧太后及光绪皇帝的奏书,论隐忧、大害、大法三事,开篇称“具呈举人萧德骅”云云,故知为萧氏所著。书凡上下二卷,卷上论《上经》,“首乾、坤,终坎、离,明天地阴阳之道体也,不易者也,然变易在其中矣”。卷下论《下经》,“始咸、恒,终既济、未济,明人事阴阳之道用也,变易者也,然不易在其中矣”。(上引见《易说》卷上)又末有《总论》一卷。
其撰著之大旨,萧氏自云:“窃以圣人读《易》之法与朱子因时立教之说求之,乃知《易》殆为今日用也。今日五洲大通,为开辟来未有之奇局,新学倡兴,邪说暴作,纲常隳弃,圣教将湮,圣人留此书,以隐持于绝续之际,将以辅君德,正人心,端治术,延教泽而培国脉,有能抉经心,阐微言,通其变,‘本隐以之显’,奋乎二千余年之下,仰契一贯之旨,用以汇群经之要枢,立万世之极,则意在斯乎?意在斯乎?臣所为抱遗经,察时变,夙夜忧惶而不能己于言者也,敬著《易说》。”(《易说》卷上)故此书对经文不作章解句释,而是多取《易经》中之重要词句,来推论每卦大义。其目的就在于匡正时弊,辞取浅近,藉经义以讥切时事,建议治法,因此与经生著作家所言有异。如释“匪我求童蒙”,谓今日学堂之无起色,皆我求童蒙之故;释“武人为于大君”,谓庚子之变,自履于危,等等,都是讥切时事之论。又如释《泰》卦“翩翩不富,以其邻”,谓此意以清国债,为去否来泰之道,因建议欲强国,须先清国债;释《容》卦“保民无疆”,谓非变通警察不可,故胪列训警之方;释《蛊》卦“教思无穷”,谓非推广学堂不可,因条陈办学之法,等等,都是建议治法之论。故《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言萧氏此书“既舍象数不言,亦于义理不合,徒摭拾《易》之一二字,以诽议时事,发挥政论,已极不当”。甚至书中更有荒谬怪诞者,如以“姤”字释为女后,以隐寓武则天临朝称帝等,真可谓“直视《易经》同于符谶”。
是书今传有清光绪间铅印本,此本首页印有“推十斋”,《总论》卷末钤有“双流刘咸炘鉴泉藏书印”。刘咸炘(1896—1932),字鉴泉,号宥斋,书斋名曰“推十”,槐轩先生刘沅之孙,四川双流人。其家世传儒学,刘咸炘自幼承家学陶冶,从父兄授读,博览群书,勤于著述,有《推十书》传世。是此本乃经大学者刘咸炘所藏,可谓历经名家,诚为善本。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李冬梅(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