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我国第一部省级经济地图集——民国《四川经济地图集》

作者:汤鑫珂 文 静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12-02 15:27:51 浏览次数: 【字体:

我国第一部省级经济地图集

·民国《四川经济地图集》·

汤鑫珂 文 静

民国《四川经济地图集》(简称《图集》)是我国第一部省级经济地图集,中国地理研究所周立三在侯学焘、陈泗桥等人的配合下,负责《图集》的编制工作。《图集》于1946年出版,并附有《四川经济地图集说明》(简称《说明》),集中反映了全面抗战时期四川省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要素的地理分布状况。其不仅对该时期四川省经济地理等方面的研究具有特殊的史料价值,而且对当下川渝地区的经济建设与发展也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四川经济地图集》简介

(一)外观

《图集》幅面尺寸39×27cm,纸张方向为横向,包括封面、《序》及《例言》、目次、72幅地图(部分地图左上角绘有附图,共计15幅)以及英文封底,除封面、封底外总页数为74页,另附有透明活页地图1幅。封面及封底采用较硬的牛皮纸,内页则为普通纸张。限于经费等原因,除封面及所附透明活页地图为彩印外,其余内容均为黑色单色印刷。封面和封底采用单面印刷,内页采用双面印刷。

为使图上内容醒目及印刷方便,《图集》内页地图均不注地名,而是另附透明活页地图1幅,“阅者可随时蒙覆各图上,以便检视”。该幅透明活页地图为红色印刷,标示出各县地名、县域范围及河流分布,以三百万分之一比例尺绘制。《图集》内页共72幅地图,其中,《城市发展形态图》(一、二)与其他地图反映范围不同,以1:50000的大比例尺绘出多个城市的平面图。另外70幅地图反映的是全省情况,其中《蚕豆豌豆大麦高粱分布图》将4幅地图缩绘于同一页,以六百万分之一比例尺绘制,但未绘经纬网;其余各图均绘有经纬网,且标明经纬度数值,比例尺与所附透明活页地图一致,为三百万分之一,其中15幅地图左上角附有小图,用以辅助表达相关信息。

《说明》包括目录4页、正文38页、附表90页、参考文献3页,共计135页。《说明》正文和《图集》各图一一对应,有针对性地进行说明阐释;附表则用大量篇幅记录绘图所依据的相关数据及资料来源。《说明》保存了大量《图集》编绘所依据的原始资料,是研究《图集》的重要参考。

(二)编绘内容

《图集》中72幅地图各有主题,可分为行政区划、自然地理、人口与民族地理、农业地理、工矿地理、交通地理、商业地理、城市地理等部分,内容十分丰富。其中,自然地理与行政区划部分包括行政区域、地形地貌、河流水系、气温降水、岩石土壤、植物分布等地图,共14幅,占《图集》全部图幅数量的19.4%;人口与民族地理包括人口分布图、城市人口分布图、人口密度图,共3幅,占比为4.2%;农业地理部分篇幅最大,包括耕地分布、农业区域、各类农作物分布、家禽家畜及其副产品分布等地图,共31幅,占43.1%;工矿地理部分包括煤、铁、盐等各类矿产分布,各类工业产品产量分布等地图,共13幅,占比为18.1%;交通地理部分包括交通总图、水道航线图、公路发展时期图、邮政局所及邮路分布图、电讯局所及报话线分布图,共5幅,占比为6.9%;商业地理部分包括粮食盈亏图、蔗糖运销图、桐油运销图、漆白蜡银耳榨菜分布图、盐产分布与运销图、银行分布图、各场镇场期分配图,共7幅,占比为9.7%;城市地理部分包括城市发展形态图(一)、城市发展形态图(二),共2幅,占比为2.8%。因部分图幅表达较丰富,各部分内容或有交叉。

(三)绘图方法

《图集》采用高斯投影,经纬网定位,手工清绘完成。地图经纬网范围为28°N—34°N,102°E—110°E,基本覆盖全省。经纬网密度为1°×1°,较精确地反映出全省各地的地理位置。内页地图的绘制,以主题的不同而采用多种不同的绘制方法。如《立体地形图》采用晕渲法绘制、《地形区域图》以等高线表示地形、《稻米分布图》采用聚点法表示稻米的地理分布、《煤铁储量图》以对应图形的面积大小表示煤铁储量的丰欠,等等。因图制宜的绘图方法使得各图所表现的主题突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赋予了《图集》更为珍贵的价值。

二、《四川经济地图集》的编绘出版背景及时间

(一)编绘出版背景

“今后四川同胞努力的目标,自当以建设为第一。本人已经命令行政院指定四川为建设的示范省。今后中央对于各省建设的协助,无论人才经费,自然亦以四川为第一。”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编制出版相应的经济地图集,进一步明了四川的地理状况及经济发展地位,用以指导战时及战后的建设、特别是战后的恢复性建设,成为当务之急。于是,《图集》于1946年4月应时出版。著名地质学家、时任中国地理研究所代所长、研究员兼自然地理组主任李承三在《图集》的《序》中,明确指出编纂经济地图集对于当时中国的重要意义:“经济地图者,分析一地区之资源及详示其盈虚状况也。晚近欧美先进国家,咸有斯图编印,而我国尚付阙如。因之本所先编此图集,依次而及其他各省,最后完成全国经济地图集……抗战既胜利结束,今后建国,自以经济建设为首要。然能使人在一地区对于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有充分认识而藉知实施方针者,厥为经济地图集。”

(二)编绘出版时间

部分资料显示,《图集》于1943年着手编绘,但据原中国地理研究所工作人员高泳源回忆,“编绘《四川经济地图集》这一室内工作,亦于1942年上马,由周立三、侯学焘、陈泗桥三人负责。”高泳源民国时期在中国地理研究所工作过,其回忆的可靠性较高。且高泳源该文“初稿完成后,曾向往日诸同事周立三、侯学焘等分别征求意见,承各位订正错误或提供事实,于修改实多帮助”。周立三、侯学焘都是《图集》的作者,其审校进一步印证了《图集》从1942年开始着手编绘的准确性。

关于《图集》的完成时间,四川省教育厅在1946年1月21日就发布命令:

《图集》和《说明》在1945年底便已基本完成,却分别延至1946年4月和10月才出版,应是由于当时中国地理研究所的境况已十分惨淡。在20世纪40年代初的两三年内,中国地理研究所呈现出昙花一现的兴旺情形,但由于战争持续和大后方严重通货膨胀的影响,研究所的各项工作逐渐陷于困顿,经费奇绌,乃至积压了许多前期的研究成果未能出版。“1946年上半年,黄国璋辞职,由李承三代理所长。他主持所务后,筹措印刷费用,多方设法,始得将积压下来的《地理专刊》1—4号、《四川经济地图集》等书出版问世。”

三、《四川经济地图集》的编绘者及编绘出版机构

(一)编绘者

《图集》主要编纂责任者为周立三、侯学焘、陈泗桥。

1.周立三(1910—1998)

周立三,男,学名祖豫,浙江杭州人,著名经济地理学家。1933年中山大学理工学院地理系首届毕业生。1940年4月,赴北碚协助黄国璋筹建中国地理研究所,周立三负责人生地理组资料室工作。1946—1947年赴美,在威斯康星大学地理研究室深造。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先后担任陆地测量总局边疆历史地图编纂委员会技士、国立编译馆编译、广西大学副教授等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后改称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等地理研究机构工作。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周立三就编写了初中教科书《中国地理》和《日本地理大纲》。1942年,他领衔开始进行《图集》和《说明》的资料整理和编绘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立三主持编著了诸多农业区划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及国情研究报告等,是我国经济地理综合考察、农业区划和国情分析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对推动我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及现代地理科学的进步有着不可磨灭之功。

2.侯学焘(1916—2008)

侯学焘,女,安徽和县人,著名经济地理学家和经济制图学家。侯学焘青年时代先后就读于金陵大学数学系、国立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1941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地学系,1941年10月至1948年在中国地理研究所工作,1949年在台湾省海洋研究所工作。1951年10月,侯学焘回到大陆,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工作,是江苏省第三、五、六届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侯学焘着重于经济地理学及经济制图领域的研究,十分注重经济地理研究中的野外考察,在农业地理及土地利用方面的研究成果斐然,为我国的经济地理学事业发展和经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在编绘《四川经济地图集》时,侯学焘主要负责其中的经济地图部分。

3.陈泗桥(1918—?)

陈泗桥,女,生于1918年,卒年不详。现今能查找到的关于陈泗桥的资料极少。1946年李承三所著《中国地理研究所的六年和将来》明确记录了相关研究人员入所和离所(如已离所)的年月,唯独陈泗桥入所和离所时间均无。1947年《中国地理研究所职员录》独缺陈泗桥信息。只能从一些侧面来考证其生平及成就。考察陈泗桥,不得不提到陈康。陈康是民国时期年少成名的一位地理研究者,中央地质调查所李星学撰有《陈康先生传》,其中写到,陈康为广东番禺人,生于1916年九月十三日,曾于广东省立文理学院读书,“并于课余之暇,偕同班陈泗桥女士至连县郊外作普通地质观察”。由此,陈泗桥亦曾就读于广东省立文理学院。陈泗桥与陈康本是恩爱甚笃的恋人,本应择日完婚,但陈康在1944年4月到贵州考察时,不幸遭土匪劫掠戕害,英年早逝——

“先生尚未婚,与同乡陈女士交谊夙笃,情爱深挚,七八年如一日。原拟于先生公毕归后,举行婚礼,讵意造化作梗,一去不返,绵绵长恨,无有绝期矣。”

张九辰《山水人生:陈梦熊传》也可证明陈泗桥为陈康的未婚妻:“此外还有陈梦熊的舍友陈康的未婚妻陈泗桥,那时候他也在地理所工作。”

陈康为广东番禺人,陈泗桥既与之为同乡,则陈泗桥也应为广东番禺人。1944年时,陈泗桥26岁,则其生于1918年,与侯学焘年龄大体一致。

关于陈泗桥到中国地理研究所工作的时间,杜怀超在其书中写道:“这期间,又来了两位研究人员——侯学焘和陈泗桥。两人被分在了周立三的手下,负责地理文献资料的搜集。”侯学焘是1941年到所工作,则陈泗桥到所时间应相近,此时她应在25岁左右。来所之后,陈泗桥做出了诸多研究成果,并与侯学焘一起协助周立三完成了《图集》和《说明》的编绘撰写工作。直到1944年11月,陈泗桥仍在中国地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

陈泗桥青年时期著作颇多,除《图集》和《说明》之外,其独著或合著学术成果有《连县东陂至连山大掌岭之沿途地质概况》《坎井》《扬子江水系发育史》《四川盐业地理》等,为民国时期中国地理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二)编绘出版机构

《图集》由中国地理研究所编绘出版。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于1937年3月开始筹建中国地理研究所,但因战乱及经济问题未果。后由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主办,1940年在北碚正式成立。该所“以研究中国区域地理,大地测量方法及内海、属海之水文水产为主要工作中心,尤着重于史地之考察与测绘,以期为我国科学的地理,奠定基础”。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当时唯一的地理学专门研究所,其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地理学研究的发端。成立之时,所内设自然地理组、人生地理组、大地测量组、海洋组4个学科组,并设地图室、图书资料室和事务室等科室,职工约40人。周立三、侯学焘、陈泗桥均属于人生地理组成员。

1943年,中国地理研究所迁到北碚城南6千米的状元碑蔡家湾。1946年上半年,所址迁回北碚市区。同年8月,中国地理研究所因中英庚款董事会无力维持,遂改属国民党教育部。1947年夏,所址迁至江苏南京。1949年南京解放后,中国地理研究所由南京市军管会文教部接管,后被移交给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并发展成为今天的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以及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承续了民国时期中国地理研究所老一辈学者的诸多研究,研究成果丰硕,同时培养了大批地理学人才,为我国的地理学科建设与地理事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汤鑫珂(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

文 静(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