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中江这个地方,曾是宋代隐士的居住地||黄礼登
中江这个地方
曾是宋代隐士的居住地
黄礼登
清代《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六百二十三记载:“牟公谷在治东九里,又呼读书岩。宋隐士牟焕所凿藏书处,今牟谷铺。”这里讲的牟公谷、读书岩或牟谷铺,就在今天德阳市中江县东北镇的牟公村。牟公村位于中江县城经回龙镇到三台的必经之路上,是古代金牛道南段东线——即潼川支线上的一个重要站点。
中江县东北镇牟公村的路牌
驿道上的递铺
牟公谷之所以又被称为牟谷铺,是因为它曾长期是驿道上的一个递铺。金牛道入川后在广元朝天驿分为东西两条线路。西线经由昭化、剑阁、梓潼、绵阳、德阳、广汉、新都到成都,东线经苍溪、阆中、南部、盐亭、三台、中江到广汉与西线重新会合而到成都,东线又被称为“潼川支线”。据1957年黄盛璋在《川陕交通的历史发展》一文考证,东线最迟在唐至德二年(757)已开通。《资治通鉴》记载,唐元和元年(806),高崇文自长安讨伐西川刘辟,取道阆中、梓州(三台)、玄武(中江),当年七月,在中江打败刘辟万余人。从高崇文的行军路线上也可看出潼川支线在唐朝已经存在。中江的牟谷铺,就位于潼川支线上三台到中江之间。
今日牟公村一瞥
牟谷铺并非驿站,三台到中江之间有三台县西坪镇的建宁驿和中江的五城驿。宋太祖时开始实行驿递分离制度,驿站除了传递紧急文书,主要功能是接待过往官员,而递铺主要负责传递文书,包括私人信件,后来也有押送犯人和运输官物的功能。三台到中江县城之间在中江境内有三个递铺,分别是朝中铺、回水铺、牟谷铺,都在凯江北面。明代规定“凡十里设一铺,每铺设铺长一名”,并且在重要道路的铺设置铺兵十名,偏僻之路设铺兵不超过五名。《大明会典》规定铺一般设厅房三间,“每铺设十二时日晷一个,以验时刻,铺门首置立牌门一座,并牌额全”。从这个规定也可想见明代时中江牟谷铺的设置和规模。清康熙版《中江县志》记载从县城中的县门铺到牟谷铺的距离为九里,这也基本吻合《大明会典》设铺的距离要求。
牟公村的老房子
但是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裁撤了五城驿和古店驿,连牟谷铺也一并裁撤了。由于这条路不再作为通往成都的驿道,其重要性大为下降。铺虽撤,但牟公谷这个地方依然是中江县城通往潼川府郡城的重要交通站点。民国版《中江县志》记载:“前此吾邑邮传,出东渡至临江镇安行桥,祖师殿、金龟寺、古井陌以达潼川。”这说明后来人们从中江往三台,会过东渡而到达凯江南岸的观音岩,由此下临津镇而通往三台,不再从凯江北岸经回龙、朝中往三台。东渡就是牟公谷所在的熊家渡。
寻找牟公
牟公谷因宋代隐士牟焕而出名,但牟焕是谁?清乾隆版和嘉庆版《中江县志》将其归为五代后蜀时人,而清康熙版和民国版《中江县志》将其归为宋人,这说明他可能生活在后蜀和宋初这个时代。牟焕“隐居读书,躬耕而食”,他在家后面的山岩上凿出一个石龛藏书。文献记载“藏书万卷”,可能有点夸张,但既然龛内“左经右史”,说明肯定是有很多书的。
宋代隐士牟焕的藏书龛
牟焕还为他的石龛写了一篇铭文:“龛虚其中,惟书之容。忍枵尔腹,万卷而足。此山峨峨,人龛相磨,书传世久,永亲以寿。”牟焕读书山中,此地被称为“读书岩”,他和他的藏书龛声名远播。州郡官府多次征召他出仕做官,但他推却不就。明朝曹学佺在《蜀中广记》中记载牟焕曾作诗一首表明心志:“日中还有昃,月盈还有缺,我心比日月,昼夜常皎洁。”
牟焕的藏书龛遗迹至今尚存,就在牟公村公路旁边的山崖上。石龛大约有两到三米宽,有两米高,外部宽敞,当年可能设有石桌石凳供阅读饮茶之用。龛内有八十公分高的山洞。石龛右侧五米处有一洞口,可能就是石龛山洞的另一出口。牟焕的万卷经书当年应该就藏于其中。
石龛之上树木葱郁,石龛两侧修竹挺立。虽然现在的石龛已经岩石崩落,几近坍塌,并且无路可去。但人们若攀爬靠近,仍然能感受到宋代读书岩的清雅余韵。石龛右侧十米左右有一小庙叫做“佛爷庙”,除了神佛塑像,还有一尊“牟公”的塑像受人供奉。
来源:纵目
文/图:黄礼登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