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纪念华罗庚诞辰114周年 | 毛主席曾两次亲笔回信,他用生命践行自己的诺言
毛主席曾两次亲笔回信
他用生命践行自己的诺言
在美国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展列了人类历史上88位最重要的数学伟人,中国数学家华罗庚就是其中之一。有位著名数学史家曾这样评价他:“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的院士”。2021年9月28日,“华罗庚星”命名仪式在常州金坛举行。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64875号小行星,经国际天文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以我国著名科学家华罗庚院士的名字命名。此后,天上多了一颗华罗庚星。“364875”这串数字正好契合了华罗庚先生的3个时间节点:1936年以访问学者身份赴英国剑桥大学进修、1948年被中央研究院选举为第一届院士、有着75年传奇而辉煌的生命历程。今天是华罗庚教授诞辰114周年纪念日。星耀苍穹,永恒纪念。
数学天赋在苦难中闪光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普通家庭,全家人依靠父亲打理一家小杂货铺勉强为生。他幼时爱动脑筋,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常被同伴们戏称为“罗呆子”。在金坛中学读书时,华罗庚成绩并不好,但数学老师王维克从作业涂改处发现了他解题的多思路特点,并有意识加以培养。
华罗庚从王维克老师家借了一本美国人著的微积分教科书,10天后便来归还,王维克对他说:“数学这门功课是最有步骤的,你不可跳着看啊。我提几个问题问问你。”结果华罗庚不仅对答如流,而且把书上印误之处也指给老师看。年终考试时,王维克对华罗庚说:“你不必考了,因为考你的问题别人做不出,考别人的问题不值得你做。我给你拟个论文题,你回家做吧。你的数学是100分,是第一。”
15岁时,华罗庚到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求学,由于贫困,一年后便退学了。他回到江苏金坛家里的杂货铺,边站柜台边自学,有时算得入迷,竟将自己演算的结果当成货款告诉客人。
1927年的华罗庚
19岁那年,华罗庚感染伤寒,险些丧命。卧床半年后,落下终身残疾。他走路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圈,右腿再迈上一小步,他幽默地说自己走路是“圆与切线的运动”。
华罗庚生前使用过的拐杖
华罗庚寻找小城中所能找到的书看,却只找到一本薄薄的50页微积分教材。即便如此,他竟以敏锐的洞察力和耐心的计算,发现数学家苏家驹论文中一处错误。
20岁的华罗庚发表了《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看到后,惊奇不已,说“这样的年轻人应该到清华来!”,破格聘他为助理员,管理收发文件等杂务。
1933年冬,清华教授会破格接纳华罗庚为正式助教,并成为清华算学会成员(前中为熊庆来,左一为华罗庚)
“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
从1931年到1935年,清华大学屡次破格提升华罗庚,从图书馆馆员,到助教,再到教员。即使这样,华罗庚依旧刻苦如昨。他是清华园起得最早的人,常常伏在吃饭的桌子上做研究。四年的时间里,华罗庚自学了英、法、德、日四国语言,并在中国国外杂志上发表3篇论文。
1936年华罗庚受到推荐来剑桥大学读书,华罗庚谢绝哈代为他缩短读博期限的好意,表示自己想趁着这时候多学习知识,做一个访学者。
华罗庚的每一篇论文都有资格获得一个博士学位,但他一生仅有一张金坛中学的初中文凭。剑桥大学教授海尔布伦诧异地说:“东方来的人,不稀罕剑桥大学博士学位的,你还是第一个。”华罗庚坦诚表示:“我来剑桥大学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学位。”
Fields奖获得者、数学大师丘成桐教授说,中国近代数学能超越西方或与之并驾齐驱的主要有3个人,研究多复变函数的华罗庚就是其中之一。
美国科学杂志《世界科学》1985年发表《华罗庚形成中国的数学》一文称,“华罗庚一直没有得过任何学位,然而成了数学界的大人物,他写了9本书,并在有影响的刊物上发表了150篇文章”。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还未完成学业的华罗庚决定立即回国。
1937年华罗庚在英国剑桥与友人合影
1938年华罗庚与夫人孩子在昆明团聚
回国后,华罗庚任职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教授。前方战火纷飞,而在“看不见的战场”上,华罗庚每晚都在昏暗的吊脚楼里奋笔疾书,用8个月完成他的第一部数学专著《堆垒素数论》,为新中国数学研究事业打下基础。
1948年夫人携孩子到美国与华罗庚团聚
1946年9月,华罗庚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访问,并于1948年被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聘为正教授。
听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的大好消息后,1950年,华罗庚选择第一时间回国。经过香港,他写了一封《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在信中,他真诚地呼唤国外的有志青年回到祖国:
“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
1958年冬华罗庚为学生讲授基础课
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学术论文200余篇,专著10部,其中8部被国外翻译出版,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布劳威尔—嘉当—华定理”“华—王(元)方法”……在学术领域,华罗庚所取得的成就是难以逾越的高峰,但在中国人心中,华罗庚的学术理论却十分“接地气”。
华罗庚推广优选法简报
在从事数学理论研究的同时,华罗庚努力尝试寻找一条数学和工农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经过一段实践,他发现数学中的统筹法和优选法是在工农业生产中能够比较普遍应用的方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改变工作管理面貌。于是,他一面在科技大学讲课,一面带领学生到工农业实践中去推广优选法、统筹法,为工农业生产服务。数学方法创造性地被应用于国民经济领域。
华罗庚推广“双法”
1965年,华罗庚把以改进生产工艺和提高质量为内容的“优选法”和以处理生产组织与管理问题为内容的“统筹法”转变为易懂易操作的“双法”,写成几乎全是大白话的小册子《统筹方法平话及补充》。20多年里,华罗庚拖着病残之躯,到高校、工厂、矿山、油田、农村推广“双法”。其足迹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他用实际行动证明,科学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而是人人都能使用的工具。
华罗庚推广“双法”
这位“宝藏”数学家带给祖国的财富远不止于此。1953年,华罗庚在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内建立我国首个计算机研究组,实现历史性跨越。1957年,华罗庚来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讲学,提出闻所未闻的思考:能否做一个下棋机来演示人和机器的对话?5个月后,新中国第一台智能下棋计算机在哈工大诞生。在人工智能领域,华罗庚又一次走在“未来”之前。
1957年1月25日《人民日报》关于“我国首次颁发科学奖金”的相关报道
毛主席曾两次亲笔回信华罗庚
1952年,在政协会议上,与会代表被邀请到怀仁堂观看晚上的文艺演出。华罗庚因为起草一篇发言稿耽误了时间,来到大厅时,演出已经开始,灯光昏暗,他拄着拐杖,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座位。正在不知所措之时,忽见远处座位上有人朝他招手,他立即朝招手的地方走去。当他在空位子上坐下之后定睛一看,不禁惊喜交集:原来冲他招手的人是毛泽东主席。毛泽东笑着向他点头问好,华罗庚顿觉泪水模糊了视线。毛泽东和他一面看戏一面交谈,并且拍着他的肩膀说:“华罗庚同志,你也是苦出身,希望你为我们培养出些好学生来!”
毛主席曾两次给华罗庚亲笔回信。第一次是1964年,华罗庚建议推广应用优选法和统筹法,并决心走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毛主席赞扬此举“壮志凌云,可喜可贺”。深受鼓舞的他积极投身成昆铁路的建设,撰写《统筹方法平话及其补充》。第二次是1965年,华罗庚汇报西南之行的体会,强调《实践论》的指导意义,再次表示自我改造的决心,毛主席勉励他“奋发有为,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能让毛主席以这样方式予以礼遇的科学家,在当年可谓凤毛麟角。也正是在毛主席的教导指引下,华罗庚坚持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让数学直接服务于生产,为中国在工农业生产和国防建设中实现“优选”和“统筹”,进行科学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964年3月18日,毛主席给华罗庚的复信(华罗庚先生:诗和信已经收读。壮志凌云,可喜可贺。肃此。敬颂教祺!)
1965年7月21日,毛主席给华罗庚的复信(送交华罗庚同志毛寄)
1965年7月21日,毛主席给华罗庚的复信。
1965年7月21日,毛主席给华罗庚的复信。
1965年7月21日,毛主席给华罗庚的复信。
4次提交入党申请书后,1979年,70岁的华罗庚终于如愿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名“老同志、新党员”难掩豪情,写下“横刀哪顾头颅白,跃马紧傍青壮人,不负党员名”的诗句。
在华罗庚纪念馆的墙壁上,陈景润、王元、万哲先、陆启铿、潘承洞、龚升等12名华罗庚学生“群星闪耀”。“让年轻人踏着我的肩膀,攀登世界科学的高峰”,这是华罗庚为中国科学事业发展储备下的无穷动能。华罗庚发现和培养陈景润的故事更是数学界的一段佳话。在他亲自关心和过问下,陈景润从厦门大学被调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最终在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方面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绩。
1980年与学生合影(前排左起:潘承洞、陆启铿、华罗庚、陈景润、越民义,后排左起:李元杰、万哲先、陈德泉、吴方、陆洪文、龚升、计雷、王元)
“最大的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晚年的华罗庚不顾年老体衰,仍然奔波在第一线。他还多次应邀赴欧美及香港地区讲学,先后被法国南锡大学、美国伊利诺依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还于1984年以全票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华罗庚在医院坚持工作
1985年6月12日下午4时,在东京大学进行《理论数学及其应用》的讲座,这是华罗庚生命之火熄灭前留下的最后一张照片。
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应邀到日本东京大学作学术报告。原定45分钟的报告,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被延长到一个多小时。当他结束讲话时,突然心脏病发作倒在讲台上。他用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诺言:“最大的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1980年,华罗庚拜访母校金坛县中
1980年5月21日,华罗庚与金坛县中三好学生代表交谈。
华罗庚曾3次回到母校金坛县立初级中学探望师生,如今这里已更名为江苏省华罗庚中学。该校每年新生入校的一大传统,就是参观华罗庚纪念馆,重温华罗庚精神。
华罗庚常说,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矢志报国是华罗庚精神最深沉的底色,也是中国科学家的精神之魂。在全球科技博弈日益激烈的今天,“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甘为人梯、家国情怀”的华罗庚精神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来源:常州史志(据共青团中央、方志江苏等网络信息综合整理)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