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自贡灯会与天灯会||钟学惠

作者:钟学惠 来源:《成都日报》2024年5月14日第8版 发布时间:2024-10-31 13:53:56 浏览次数: 【字体:

自贡灯会与天灯会

钟学惠

驰名中外的自贡灯会源自何处?文史专家宋良曦认为,自贡灯会源于成都。在发展中融合了川内,尤其是毗邻的泸州、井研等地区的灯会习俗。成都灯会,西汉萌芽,东汉有形,唐代炽盛。传说东汉顺帝时沛国丰人张道陵在成都鹤鸣山创五斗米道而举行“燃灯祭斗”仪式,乃是最古老的灯会滥觞。

元宵灯会从宫廷走向市井,逐步枝繁叶茂地生发开来。与此同时,灯会也走出宫廷,走进寺庙祠堂,被赋予了宗教色彩,遂演变成天灯会。兴起与隋唐以来佛教的兴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天灯会多以法会的形式为信众祈愿,而市井灯会也以祈福娱乐为目的,更多体现为全民参与。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看,二者都生发于家庭手工业与小农经济结合的自然经济状态下,半封闭的四川盆地中部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在家国同构的宗法社会里成长壮大。作为传统农耕文明孕育的、川南汉民族集体创造的乡村风俗和特色地域文化,市井灯会节庆与寺庙祠堂的天灯会民俗并行不悖,一个喜庆热闹,一个庄严肃穆,互为补充,相映成趣。两者在某一特定区域可能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此消彼长、互为补充的关系,并未出现因一个民俗兴盛导致另一个民俗受到挤压和影响而出现衰落的情况。

2019年,中国彩灯博物馆组织开展自贡彩灯传统制作工艺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时,对自贡灯会的历史渊源进行过梳理,认为:(自贡灯会)植根于自贡这方热土,具有独创性和唯一性。自贡因盐而兴,盐场井架、天车、笕管等采卤、输卤工具捆扎技艺,成为制灯技术的源泉。初唐后,佛教传入,荣县大佛、诸多庙宇和铁山古道上大量摩崖石刻佛像相继开凿与修建。其间举行的天灯会,为彩灯技艺的发展创造了社会文化条件。井盐生产,推动盐场多门类手工业发展,古建营造,泥、木、石等民间工匠汇聚,技艺得以精进、糅合、协作,卯榫、雕刻、彩绘、编织、扎染等成为彩灯制作的技艺基础,成就了技艺的丰富、吸纳、包容性。明清时期,自贡地区繁荣富庶,为物质能耗极高的灯会展示主体——彩灯的制作提供了经济保障。湖广填四川、川盐济楚,促进大量移民,大开井灶,带来文化交流互鉴。盐商的奢靡享乐,赏灯、玩灯、斗灯风盛,繁荣了彩灯文化,推动制灯技艺成熟。

自贡地区自唐宋以来即有新年燃灯的习俗,明清时逐渐形成灯的会节。《中国自贡——南国灯城》中描述:每逢春节至元宵期间,燃火树、挂红灯、立灯杆,还有各种民间杂耍、曲艺表演,称之为天灯会,亦曰天灯节。《自贡史话》称,(自贡)古代灯会分两种,一为庙会期间举办祭祀性(天)灯会,一为每年春节期间举行庆祝性灯会。

2024年自贡中华彩灯大世界一景(蒋蓝 摄)

就自贡地区天灯会的起源,荣县高山镇湘阳洞《同结》残碑载“天灯之供,肇端于宋……相仍勿替如新……流传……锱铢……”等字样,“天灯之供”即信民供养天灯,这是天灯会运行的主要方式;“肇端”,即开始。碑文记载表明,自贡荣县地区的天灯会起源于宋。

自贡天灯会的起源,及其与元宵节庆间的关系来说,今自流井区仲权镇《南华宫敬设万年天灯记》中有“天灯之设,昉自汉唐……以庆贺上元之佳节”的记载。对此,我们认为可这样理解:“昉”即开始的意思,亦即自贡地区天灯习俗始于汉唐,其目的是庆贺元宵佳节。汉唐时期是一个宽泛的时间概念,汉朝和唐朝是我国两个兴盛的朝代,常常并提,但是时间跨度大,汉唐的提法多意指后者。同时,仲权镇原为富顺辖地,秦时属巴郡、汉时属犍为郡,彼时为刚刚开发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点天灯是汉民族节日习俗,此地唐时天灯习俗的可能性较大。比较而言,“天灯之供肇端”比“天灯之设昉”的表述更为确切。

民国版《荣县志·山脉》记载,位于来牟千佛岩附近也有“灯杆山”之地名,说明此地立灯杆的习俗古已有之。

那么,自贡灯会又源自何处呢?文史专家宋良曦认为,自贡灯会源于成都,在发展中融合了川内,尤其是毗邻的泸州、井研等地区的灯会习俗。(宋良曦《中国自贡——南国灯城》)

成都灯会,西汉萌芽,东汉有形,唐代炽盛。传说东汉顺帝时沛国丰人张道陵在成都鹤鸣山创五斗米道而举行“燃灯祭斗”仪式,乃最古老的原始灯会。费著《岁华记丽谱》记述了唐玄宗元夜在叶法善陪同下在成都街市观灯,在富春坊饮酒赏夜的传说。五代“蜀王孟昶时的四十年中,间亦放灯,率无定日。宋开宝二年(969),命明年上元放灯三夜,自是岁以为常”。(《蜀故》)据《华阳县志》载:“正月九日,俗谓之上九,是夕始放灯,日出灯。”“十五日谓之元宵,市井祠庙结棚张灯,光明如昼”。川南井研县,“正月初九开始出龙灯、狮灯、牛灯、花灯,日夜不断。正月十五元宵节,白天有各种灯和平台、高装、地会等旅行,入夜烧花,鸣放各种烟花,闹至天明始散。”泸县古称江阳,其县城“旧历正月初九至月望,此数日晚间,七门五保,竞赛龙灯”。“观者填街塞巷,锣鼓喧闹,火星乱落。”

这些史料证明,随着官民同乐的成都灯会会节活动向周边地区辐射,自贡、泸县、井研等盐业产销地由于交通相对便利、经济较为发达,而更容易起而效仿。同时,亦可合理推测,自贡灯会应该与井研灯会、泸县灯会处于同一时代,不应早于成都灯会的唐朝。

民国版《荣县志·礼俗》记载了上元(元宵)和中元(七月十五)灯会的盛况:“荣县新年灯火甚盛。唐人称火树银花。合者,盖林立矣。而楼台为甲观,乡民通曰亭。一城数亭,一亭各式,其高数重,构材雕楼,临春组合,彩笺书画,嵌灯如星。一亭然四五百灯,辉丽万有。西人来观,亦欣然京沪所不见也。七月十五,各乡馆举盂兰佛事,夜张花繖,其制不一。火之发也,瑰怪溢目……师灯为西凉胡舞,木媐索诸技,唐宋具详焉。”这样纷繁热闹的场景,就是放到今天的自贡灯会现场也不会逊色多少,各种杂耍表演也和今天灯会的文艺演出有类似之处。只是时代不同、形式不同、档次不同而已。

这段记载两次提到唐,充分表明自贡地区新春灯会和中元灯会唐时就已盛行。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陆游受命摄理荣州(现自贡市荣县)代理州事,其间写下的《沁园春·一别秦楼》中有“一别秦楼,转眼新春,又近放灯”一句,被很多人认为是自贡灯会历史的重要佐证。经过研究,我们比较认同王余、张方来在《品评自贡灯会》一书中的分析,“又近放灯”可理解为“又接近(春节)放灯的时间”,或者指京都放灯,或者指其家乡放灯,也不排除是荣州放灯,但都不能确证。

以上可知,自贡天灯会与自贡灯会都是从宫廷元宵灯会流传、演变过来的,是在自贡地区孪生并行,且相互影响的元宵节庆民俗。按照志书和现存碑刻记载,起源于唐,宋时已比较兴盛。只是天灯会更多的是依托宫庙祠堂,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这跟自贡地区宫庙祠堂的众多,尤其是佛寺众多有密切关系。

特别提示:“方志四川”已获得成都日报转载授权,未经原发媒体成都日报同意,请勿转载!

来源:《成都日报》2024年5月14日第8版

作者:钟学惠

来源: 《成都日报》2024年5月14日第8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