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刘光第与清音阁‖朱仲详

作者:朱仲详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10-27 13:47:13 浏览次数: 【字体:

刘光第与清音阁

朱仲详

清末“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字裴村,四川富顺县赵化镇人。生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19岁应童子试,拔置案首。23岁中四川乡试举人,是年冬北上京城应会试,次年试礼间部,登进士,授刑部主事。9月,告假归省。光绪十年春主讲富顺县赵化镇书院。越明年,母亲王氏病逝,服丧守制,家居三年。还有一个使刘光第滞留家乡的原因,就是京城作官开销很大,他因为家境不裕,无力赴京任职。

刘光第赋闲在家期间,来到峨眉山游览,在峨眉山留下了不少诗赋和墨宝。最让后人称道的是他写于清音阁的楹联:“双飞两虹影,万古一牛心。”

清音阁位于牛心岭下黑白二水之间,最早建于唐代,叫牛心寺,后来又改名卧支寺,清康熙初年重建。庙里当家和尚根据晋人左思诗句“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的意思取名为“清音阁”。清音阁下,有两道急流自两旁峡谷中奔流而出。一水来自传说中青蛇修炼的黑龙潭,故名黑水;一水来自白娘子隐修的白龙洞,故名白水。它经雷洞坪绕白水寺而来,两条江上分别架有二道石拱桥,像两道彩虹,又似凤凰展翅,勾通着左去广福寺右上万年寺的路径,因此这两座桥名为“双飞桥”,清音阁前的亭子也名为“双飞亭”。往下为牛心亭,原名琉璃水亭,又名洗心亭。

刘光第来到清音阁时,深为这里的山水清音所打动,久久盘桓不忍离去。寺里月山和尚陪着他,转遍了清音阁的山山水水,亭台楼阁。

一个夜晚,月山邀请刘光第入夜来到寺外听“清音”。他们站在寺外,任清风拂面。坐在双飞亭上,于皎皎山月中,居然可以看到山光水色,闻到花草芬芳,听到流泉清音,令光弟十分愉悦。望着山间的月亮,刘光第不禁想起了唐代李白的“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明代海瑞所撰之联“举头望明天,放眼看青山”,方孝孺的诗句“虎啸石头风万壑,鹤鸣苍松月千崖”。刘光第从古人诗句中找到了灵感,沐浴着如水的月光,看升起的新月,他悠然吟出了“新月峨眉扫碧天,峨眉山影斗婵娟”的诗句。

月山和尚告诉他:“双飞亭又叫‘接御亭’,传为当年僧人为迎接奉旨上山赠经书、诗文的康熙皇帝的侍卫大臣海青伍格亲王而建。亭下黑白二水绕石,水声如琴,山谷回响,音清色美,有‘双桥清音’美誉,为峨眉十景之一。‘杰然高阁出清音,仿佛仙人下抚琴。试向双桥一倾耳,无情两水漱牛心。’《峨眉山志》中的这首诗,就专写清音阁的美景。”

刘光第反复品味,微微颔首道:“‘试向双桥一倾耳,无情两水洗牛心。’这两句诗好。”

他特别喜欢双飞桥,喜欢亭下二水汇流激荡巨石的奇异景观。他见那巨石高约丈许,形如牛心,砥柱中流,银涛喷雪,水声如雷。亭下还有明人所题“万古清音”四字碑。也许正是此情此景,激起了他的共鸣和诗思。他正注目和沉思间,月山说:“先生不写点什么吗?”

刘光第点了点头,此刻他心中的诗情正在波涌,如滚烫的熔岩即将喷涌而出。月山忙飞身回寺,捧来文房四宝。

他再次环视了一遍清音美景,润了润笔,挥毫写道:

双飞两虹影,万古一牛心。

灵襟撰造化,怪石延往今。

涓涓乎细流,何人赏清音。

凡僧堕牛腹,精者口自喑。

铃铎学仙语,石阙悲客吟。

虚深以峤峤,不鼓昭氏琴。

这首《牛心诗》,将清音阁的自然景色和人文内涵融合在一起,深得后人的称赞。特别是“双飞两虹影,万古一牛心”一联,被誉为“千古绝唱”,人们将其镌刻成匾,悬挂在双飞亭的亭柱上。

刘光弟离开峨眉山后,就结束了吟风弄月的悠闲时光。但清音阁的清风明月,却深深烙进了他的灵魂,让他的灵魂能够保持山泉一般的纯净。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朱仲详

供稿:自贡市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