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古人在秋天有多忙?||唐恬

作者:唐 恬 来源:《成都日报》2024年9月30日第16版 发布时间:2024-10-13 16:05:34 浏览次数: 【字体:

古人在秋天有多忙?

唐 恬

秋高气爽、一叶知秋、秋月寒江、秋收冬藏……秋,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独特又深沉的情结。秋是静的,少了盛夏的酷热与喧嚣,让人们那颗躁动的心能够平静下来;秋也是动的,人们带着期盼与希望,在田野、在山间、在溪谷……将一年的辛勤耕耘收入囊中;秋是喜悦的,无论是“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抑或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都透出了古人对秋的喜爱;秋也是悲伤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诗传唱千年,将古人伤春悲秋的情感推到了顶峰。

《唐人秋猎图》 张大千 作

秋天从立秋开始,三候依次为:“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每一候,气温都会发生变化,每一候,古人都会有对应的庆典与活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个秋季,古人都很忙。

迎秋

从官方来到民间

天时,在古代是第一等的大事,对于朝廷来说,要顺应天时,承天之运。每逢季节变换,天子都会携三公九卿与诸侯大夫,到四郊去迎新。至于秋天,作为一年中最重要的收获季,更是有着重要的地位。

《溪山秋色图》 北宋 赵佶 作

从周代开始,周天子就带着文武百官到西郊迎秋,并举行祭祀少嗥、蓐收的仪式。《礼记·月令》记载:“立秋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秋于西郊。”迎秋的祭奠非常讲究,穿哪种规格的服饰、奏怎样的乐曲、流程是怎样的,都有着严格的标准,以体现朝廷对天时天运的尊重以及对民生的关注。

迎秋盛典结束后,天子回朝后还要举行盛大的犒劳军队的仪式,而古代大规模的选兵练兵也大多是在秋收之后展开的,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兵者的肃杀之气与秋天调性相契合;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兵卒作为百姓家的壮劳力,也只能在秋收之后才有充足的时间来参与军事训练。

到了唐宋时期,迎秋已经不再是官方的“专利”,而是逐渐从“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民间会根据当地和自身的条件,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比如秋忙会、秋社节等。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成都的“十二月市”。北宋赵抃在《成都古今集记》中明确记载了“成都十二月市”:“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四月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七宝市、八月桂市、九月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

这当中,七月七宝市、八月桂市、九月药市是属于秋天的专属集市。在这三个秋季集市中,七宝市属于特例,因为我们很难从名字上看出它到底卖的是什么?

“七宝”,本是佛家用语,指的是七种珍宝。对于民间而言,古代珍贵的货物,多以“七宝”命名,如七宝娄、七宝兰干、七宝钟、七宝辇等。关于成都“七宝市”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资治通鉴》记载, “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甲子,(西川节度使崔安潜)出库钱千五百缗,分置三市。”胡三省注“三市”则言:“成都城中鬻花果、蚕器于一所,号蚕市;鬻香、药于一所,号药市;鬻器用者号七宝市。”

正是因为民间对七宝的定义,是泛指百货和各种奇珍异宝。因此,后世推断成都的七宝市并非单一品类的集市,而是囊括了日用百货、奇珍异宝的大型综合性集市,堪称古人秋季的“购物节”。

秋闱

学子的晋身之阶

古代的秋季,每隔三年还有一个意义重大的事件,那就是“秋闱”。

《竹菊图》 张大千 作

从隋唐开始,随着科举制度的逐渐完善与普及,朝廷取士已经不再局限于世家豪门,而是将目标扩大到了全天下的人才当中,这也使得平民百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有了实现可能。

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取士制度已经发展到了成熟阶段,基本固定了科举考试的模式。第一考为“院试”,通过考试的考生,可以获得“秀才”的身份。

第二考为“乡试”,虽名中有乡,但实际上是省级的考试,众多秀才每三年就可以参加一次“乡试”,通过者能够获得举人的身份。乡试的考试日期是在农历八月的秋季,因此也称为“秋闱”,地点在各省城的贡院。清代成都的贡院,就位于今天四川科技馆附近。

第三考为“会试”,这就是全国级的考试了,于乡试的第二年举行,考试时间是春季三月,因此也被称为“春闱”,中试者基本上走一遍殿试的流程后,就会获得进士或同进士的身份,然后就能直接做官了。而殿试的第一名,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状元。

清代小说家吴敬梓所作《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便是与“秋闱”有关的故事之一。在科举考试中,“秋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从《范进中举》中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范进还是秀才时,他的岳父胡屠户经常嘲讽他:“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当范进中举后,胡屠户态度立刻180度大转变:“虽然是我女婿,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

对于民间而言,举人不仅意味着全家免税,而且还能当官,相比遥不可及的“春闱”,反而是近在眼前的“秋闱”更加接地气,也值得关注一些。

“吃”秋

美食美酒贴秋膘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一年里食物种类最丰富的季节,在如此良辰美景之下,不把秋“吃”到肚子里,怎能对得起美食美酒的丰盛?

在中国,几乎各地都流行贴秋膘的习俗,俗话说得好:立秋到,贴秋膘,冬去春来身体好。至于吃什么、怎么贴?那选择面可就太大了,让人意外的是,最受古人欢迎的秋季食品之一,竟然是西瓜。《帝京岁时纪胜》载:“立秋预日,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院中露一宿,新秋日阖家食饮之,谓秋后无余暑疟痢之疾。”《清嘉录》中有“立秋西瓜”记载:“立秋前一月,街坊已担卖西瓜,至是立秋日,居人始荐于祖祢,并以之相馈贶,俗称‘立秋西瓜’。或食瓜饮烧酒,以迎新爽。”对于西瓜这种量大管饱、甘甜爽口的水果,古人可谓是喜爱到了骨子里,还给秋季吃瓜赋予了一个独特的名号——“咬秋”,与春季吃萝卜的“咬春”相互呼应。

但是光靠吃瓜,是很难贴上秋膘的,因此古人主要的贴秋膘手段还是各种大鱼大肉,古人最主要的肉类是羊肉、猪肉以及其他动物的肉,至于牛肉则相对少见,这是因为耕牛是重要的农耕劳动力,不能轻易宰杀。有意思的是,在贴秋膘的时候,一起吃饭的人也有讲究。那就是要和比自己胖的人一起贴,在古人看来,这样吃饭才能迅速达到与同食者相同的体重。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资的丰富,今天的人们虽然也要贴秋膘,但更注重营养均衡,并不过于追求大鱼大肉了。

秋天的另一大美食,就是蟹。中国人吃螃蟹最早的记录能追溯到《周礼》,上面明确地记载了周天子祭祀用的食物中就包括蟹酱。到了唐宋时期,吃螃蟹已经成为一种风尚,各色以蟹为主角的菜品层出不穷。成长于四川的诗仙李白就是资深“蟹饕”,他在螃蟹美味面前,情不自禁,陆续写下了“摇扇对酒楼,持袂把蟹螯”“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等诗词,盛赞螃蟹的美味。宋代另一位四川大文豪苏东坡也不遑多让,吃螃蟹吃到兴致来了,大笔一挥,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丁公默送蝤蛑》:“溪边石蟹小如钱,喜见轮囷赤玉盘。半壳含黄宜点酒,两螯斫雪劝加餐。蛮珍海错闻名久,怪雨腥风入座寒。堪笑吴兴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

从苏东坡的诗里不难看到,古人吃美食之余也要饮酒,而秋季也同样是畅饮美酒的季节,特别是桂花酒、菊花酒这样的时令美酒,更受古人青睐。一方面桂花酒、菊花酒有着令人沉醉的花香;另一方面,酒与花的融合,让金灿灿的琼浆玉液与金黄色的秋天相得益彰,透着一股文风雅气。

玩秋

登高赏花忙不停

早在先秦时,我国就已经有了秋季赏菊的习俗,作为秋季最明艳动人的花,菊花以满眼金灿灿的视觉冲击,征服了古人的心,哪怕是满怀忧国忧民之心的屈原,也不忘在《离骚》中,用“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等文字,盛赞菊花之美。

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陶渊明更是爱菊如痴,那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道出了无数人心中的诗与远方。到唐代后,文人墨客对菊的观赏角度更是多元化起来,在元稹眼中,菊花有着无与伦比的美感,因此他写下了“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至于黄巢,他眼中的菊花则是“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在这些文字中,透露出了一派豪迈与肃杀。

成都绚烂的秋菊(刁觉民 摄)

与金黄色菊花相互映衬的色彩,是来自秋季红叶的灿红,当秋季来临,层林尽染之时,古人也喜爱徜徉于红叶黄花之间,感受那来自大自然的美丽。杜牧在《山行》中将这一场景描述得淋漓尽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成都从古至今都是一座爱菊之城、菊盛之城。早在汉代,成都就有菊花种植,在蜀郡守文翁所建的石室书院内,就曾发掘出菊花浮雕。宋人景焕撰《牧竖闲谈》记载:“蜀人多种菊,以苗可采,花可入药,因旧悉植郊野。”到了清代,秋季的成都,更是被金红相间的菊花所环绕。据民俗专家刘孝昌介绍,那时成都三洞桥、东郊,还有龙爪堰遍布花农,光三洞桥周边的菊花花农就有20多户。其中最有名的花农当属《成都通览》中提到的朱懋先,此人曾经种植过上万株菊花,品种上千,如深紫、墨紫、金红、朱砂香菊等,这些菊花成为后来人民公园菊展中名贵品种的来源。

名声在外的成都人民公园菊展(刁觉民 摄)

除赏花外,秋季同样是登高之时。古代文人逢秋爱登高,登高须饮酒,饮酒必赋诗。诗圣杜甫就曾登高望远,写下了《登高》,其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等诗句成为传世经典,吟唱不休。

成都人虽然同样爱在秋日登高,但大多数人却是在城区里完成这个仪式的。据刘孝昌介绍,百年前成都人登高,最主要的去处是老成都的城墙,那里熙熙攘攘,市井美食遍布,生活气息浓郁。市区里另一个登高点,当属望江楼,文人聚会,颇为青睐登高望江楼,他们在那里饮酒赋诗,雅趣十足。

秋天的望江楼(冉玉杰 摄)

此外,成都近郊的狮子山、天回山、凤凰山、修觉山等,秋季天晴时也会聚满了游人,让秋季登高成为老成都人最难忘的“狂欢日”。

敬告:本文已经成都日报授权转载,未经原发媒体成都日报授权,请勿转载!

来源:《成都日报》2024年9月30日第16版

作者:唐 恬

来源: 《成都日报》2024年9月30日第16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