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古蜀文明】铜双耳罐栩栩如生“马毛毕现” 盐源老龙头墓地揭示南北文化交流之路

来源:《华西都市报》2024年8月14日第12版 发布时间:2024-09-28 15:45:01 浏览次数:139 【字体:

铜双耳罐栩栩如生“马毛毕现”

盐源老龙头墓地揭示南北文化交流之路

刘可欣

蜀道,是中华民族的统一之路,是民族融合之路,是文化交流传播之路,也是商贸流通之路。2024年7月28日,四川博物院《雄关古道经纬中华——大蜀道上的天地人与中国精神》特展正式开启。在本次展览中,一件盐源老龙头墓地出土、中国西南地区少见的铜双耳罐,揭示出了一条南北向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之路。

铜双耳罐

写实程度“马毛毕现”

铜双耳罐仿陶双耳罐而制

这件铜双耳罐于2022年7月出土于盐源老龙头墓地1100号墓葬。田剑波介绍,这件青铜器出土时位于墓室东端,出土时整体形态较为完整,铜盖上铜人与马脱落。因为铜盖距离罐身距离只有几厘米,且罐身上的凹陷与铜盖上的凸起刚好嵌合,因此考古人员确定,这件铜盖与铜罐同属于一件器物。铜双耳罐从老龙头墓地出土后,便被带回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由文保中心工作者进行除锈、修复等工作后,才与观众见面。

这件铜双耳罐与传统陶双耳罐器型相似,器身上同样装饰着旋涡纹。铜盖上有一披发立人,牵着一匹马。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仔细看,连马的鬃毛都看得见,颇为写实。田剑波等考古工作者认为,这是盐源先民仿造陶双耳罐所制作的器物。

田剑波(左)在考古现场

铜双耳罐,即便在整个西南地区也较为少见。目前,老龙头墓地仅出土这么一件实物大小的器物。另有57号墓出土的铜马车上,铜立人手持的小型铜双耳罐模型,以及在老龙头墓地代表性器物——枝形器上,也出现了小型铜双耳罐模型。据田剑波介绍,该铜双耳罐出土的1100号墓葬,在老龙头墓地已发掘的1800余座墓葬中,虽非最高等级墓葬,但也属中上等墓葬。该墓葬保存相对较好,并未被盗扰,因此陪葬品数量相对较多。“铜制器物并不易腐朽,但是我们发掘了这么多座墓葬,也只出土了这么一个(实物大小)的铜双耳罐。这件器物的制作相对精美,并且出现于等级较高的墓葬中,以及枝形器这种具有代表性的青铜器上,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带有礼仪性质的器物。”田剑波解读。

铜双耳罐出土时的状态

老龙头墓地出土的铜立人手持双耳罐

M57出土的铜马车

他介绍,陶双耳罐常见于甘青地区齐家文化、寺洼文化等早期青铜文化中,而老龙头墓地也出土了上千件陶双耳罐。“在老龙头墓地,如果一个墓葬里出土了陶器,那么很大概率能够看到双耳罐。”在老龙头墓地所出土的陶罐一类器形里,陶双耳罐比例达90%以上。因此可以说,双耳罐也是老龙头墓地代表性器物之一。“一般认为,包括盐源盆地在内的西南山地,都受到了来自甘青地区文化影响。这些文化沿着青藏高原东麓到达了川西高原,再继续向南来到川西南山地,也就是盐源地区,然后再到滇西北地区。”田剑波说。

既具有本地文化特征

又兼容外来多种文化影响

而来自甘青地区的文化,并非构成老龙头墓地青铜文化的唯一元素。田剑波认为,老龙头墓地的青铜文化,是“具有自身特色,又有复杂文化因素的文化”。

老龙头墓地的“以石构墓”以及随葬陶双耳罐、砺石等葬俗,见于邻近的安宁河流域大石墓文化、川西石棺葬文化。而叠葬墓、青铜器的写实风格、人兽主题树枝形器、中国青铜时代最为完整的青铜腰机,则显示出来自滇文化的影响。

此外,老龙头墓地的青铜文化,还显示出明显的尚马之风。在最具特质的青铜枝形器中,双马神是最为常见的主题。老龙头墓地还发现了单独的殉马坑,其墓葬中出现了马具,包括马衔、马镳、铜铃及各类装饰品。另有马车、铜马。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周志清曾介绍,随葬殉马和马具的习俗多见于中国北方和欧亚草原地区,盐源盆地的尚马之风,显示出了浓烈的北方草原文化风格。老龙头墓地还出土有小型马饰片、联珠饰和带柄铜镜,同样也是北方草原文化影响的印记。

老龙头墓地出土铜枝形器

另外,出土的海贝、费昂斯珠、随葬石范和鼓风管等,又体现了老龙头墓地可能受到欧亚草原乃至东南亚文化影响。

老龙头墓地M552出土陶双耳罐

得天独厚地理位置

南北纵横沟通文化交流

独树一帜、兼容并蓄、多元一体,考古人员曾用这样的词语来总结盐源盆地青铜文化特征。这种文化的形成,与盐源盆地地理位置以及文化传播通道有密切关系。

盐源盆地位于横断山区中部。整个横断山区的地貌都是高山峡谷,形成纵横南北的交流通道。“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农业、畜牧业等从北方进入西南山地,甚至传播到东南亚地区。宗教信仰、语言发展、人种的融合,都能从这个南北向的通道里看到。”田剑波说。

或许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才造就了文化交汇之地盐源。

考古学家童恩正先生曾在《试论我国从东北至西南的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中,对“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的范围进行了界定:大致东起大兴安岭南段,北以长城为界,西抵河湟地区再折向南方,沿青藏高原东部直达云南西北部。盐源盆地恰恰就在这个范围之内。童恩正还提出,在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中,主要地貌、气温降水、太阳辐射、植被面貌等环境特征呈现出很多相似之点。田剑波进一步解释道,这也就决定了这个范围内的人们生业方式相近,更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交融。

盐源盆地因为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连接起了甘青地区、川西高原、西南山地,成为南北文化交流不可缺少的一环。而蜀道则为蜀地与关中地区的文化交流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两条文化交流通道,共同见证了千年中华文明的发展与演变。

来源:《华西都市报》2024年8月14日第12版

作者: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

图源: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来源: 《华西都市报》2024年8月14日第12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