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古人的假日有多精彩?||唐恬

作者:唐 恬 来源:《成都日报》2024年9月17日第4版 发布时间:2024-09-22 21:51:57 浏览次数:354 【字体:

古人的假日有多精彩?

唐 恬

9月对于许多人而言,是一个值得开心的月份。刚休完三天中秋“小长假”没多久,马上又会迎来国庆“长假”……

休假,从古至今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就连“休假”这两个字,也从古代沿用到了今天。《说文解字》中对“休”的含义解释为:“息止也,从人依木”,非常形象地表现出了人倚着树干休息的场景。至于“假”,原作为“叚”。《说文解字》称“叚,借也”,添人字旁为“假”,增日字旁为“暇”,假日也很形象地表现出了人们在工作之余,“借”来了休息的时光。

与今天的“双休”与“节假”相比,古人的休假模式一直在发展与变化,而他们的假日生活,也同样精彩纷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古代人是怎么休假的?休假的时候,他们又会干什么呢?

放假安排:两千多年不断变化

1

秦汉:从无定到有规

在先秦时期,并没有史料详细记载那时候的古人是如何休假的,当时的人们在休假一事上,显得比较随性,休不休假,什么时候休假,处于一种无定的状态中,无事即休,有事则作。春秋时期的休假方式,孔子总结其为“百日之劳,一日之乐”。民众辛勤耕耘工作一段时间后,就能够在闲暇之余享受休息时光了。这里孔子所说的“百日”与“一日”,并非确数,而是一个略数。同时,孔子还提出了“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的理念,并将它上升到了治理国家的层面。

秦统一六国,制定了非常详细的律法来规范国人的生产生活,其中就包括了休假制度。从出土的秦国及秦代的简牍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休假的种类包含了告归、病假、丧假、农假、婚假等。比如丧假,以亲属的亲缘关系远近为请假依据,其中丧假最长的是父母离世,大概可以请30天左右的丧假用以处理相关事务。

至于告归,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年老归乡,一种则是因事或病休养。汉高祖刘邦在担任秦朝亭长的时候,就“常告归之田”,这件事还被司马迁记录在了《史记》上。

到了两汉时,在秦代的休假制度上,发展出了极具特色的定期休假以及节假日制度。汉代的官员是有定期休假的,五日一休,被称为“休沐”或“洗沐”,这与我们今天的定期休假已经非常接近了。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汉代官员在工作的时候可不能像今天一样,下班就回家,他们是需要住在官署衙门里“值班”的,只有到了休沐日,才能回家,汉诗《相逢行》里非常形象地记录下了汉代官员的休沐场景:“兄弟两三人,中子为侍郎;五日一来归,道上自生光;黄金络马头,观者盈道傍。”

在五日一休的休沐之外,汉代也开始引入节假日。当时最重要的两个节日分别是冬至和夏至。这两个日子中,冬至是一年当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时候,夏至则是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时候,古人认为,夏至阴气始起,冬至阳气始萌,是“气至”的日子。因此,“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日夏至,礼亦如之。”

2

唐宋:旬假少节假多

到了唐宋时期,因为经济文化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在休假上的讲究更多,休假制度也更加复杂。

唐宋时保留了汉代时的定期休假,但从之前的五日一休,改成了十日一休。关于这种旬休制度,唐宋的诗人们纷纷在诗词中记录,比如白居易就说自己“无轻一日醉,用犒九日勤”,韦应物则表示自己“九日驱驰一日闲”……

从五日一休到十日一休,看起来唐宋时官员的假期似乎减半了,其实不然。在旬休之外,唐宋增加了许多节假日。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七夕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冬至、三伏……这些都被加入了唐宋时的“放假单”中。唐宋官员还拥有婚丧假、事假等额外假期,用以处理个人事务。

宽松的社会氛围,不仅让唐宋时的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还孕育了诗仙诗圣以及“唐宋八大家”这样的千古大文豪,涌现出了无数传唱至今的诗词作品。

《清明上河图》(局部) 宋 张择端

北宋灭亡后,随着局势的日渐紧张,之后金、元等政权在官员的休假制度上进行了“紧缩”,很多节日被取消,比如金国朝廷就将节假固定在了元日、清明寒食、端午、重阳、冬至、立春、立秋这几天之上。

3

明清:从“三天”到“封印”

明太祖朱元璋是苦出身,他深知民间疾苦,建立大明帝国后,也一直秉承着让官员多做事,让百姓过得好的理念,给官员制定了一个简单明了,但又极为苛刻的放假制度。一年只放三天——过年、冬至以及朱元璋生日。

《雍正十二月令圆明园行乐图·八月赏月》清 郎世宁

至于其他的时间,用朱元璋自己的话说:“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这个放假制度倒是简洁易懂,但是执行起来却会出很多问题,首先,一个官员,如果长时间工作且没有得到足够的休息,会精神倦怠,造成处理政务的能力下降。其次,官员天天都在衙门里工作,家里谁来管,子女教育问题如何解决?最后,如果是异地为官的官员,那如何照顾父母妻子?

为了解决这些矛盾,明朝陆续加入了冬至放假五日、正旦放假三日以及元宵节赐假十日的假期,这样一来,明朝的官员们终于有了一个比较长的空闲时间,可以处理家务。清朝在明朝放假制度的基础上,将这三个节日连了起来,官府从十二月底开始休假一个月左右,这段长假也被称为“封印”。

假日生活:古人耍假“板眼”多

1

假日娱乐越来越丰富

我们今天的假期生活,内容可谓十分丰富,自驾游、踏青、聚会、看电影、打电玩、逛街等,不一而足。而古人的假期生活,与今天相比,在多样性上可能稍显不足,但在热闹程度上却丝毫不逊色。

汉代人的休假日生活,可分为室内、室外两个“流派”。其中汉景帝是比较典型的室内派,他曾经和吴太子一起玩六博棋。六博棋的玩法是在棋盘的相应曲道上安置棋子,中间模仿水池放入两枚“鱼”。双方轮流投掷色子,由此决定棋子的行进步数。当一方某棋子走到特定位置就可以被竖起,称之为“枭棋”。枭棋可以吃掉对方的“鱼”,牵“鱼”能够获得博筹,率先得到六根箸的一方获胜。

汉景帝与吴太子的这场棋局,到了后世因为一个突发事件演变成了千古名梗——汉景帝输给了吴太子后,恼怒之下用棋盘砸死了吴太子。他的这一行为,为日后的“七王之乱”埋下了种子,也被后人调侃为“棋圣”。

至于室外派的代表,则当属汉武帝。汉武帝曾于元封六年夏举行百戏演出,据《汉书·武帝纪》记载,当时“京师民观角抵于上林平乐馆”。百戏中的“乌获扛鼎,都卢寻橦。冲狭燕濯,胸突铦锋。跳丸剑之挥霍,走索上而相逢”等各种杂技以及“鱼龙曼衍、东海黄公”“易貌分形、吞刀吐火”等戏法,让参观者如痴如醉。

到了唐宋时,元宵灯会,清明踏青成为时尚主流。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里,用“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写下了宋代灯会的绝美浪漫,杜甫“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则记录下了唐代春光的无限美好。此外,还有王维写下的“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陆游难忘的“油筑球场飞騕褭,锦裁步障贮婵娟”等,将唐宋假日的精彩纷呈展现得淋漓尽致。

明清时虽然官员们在制度假期上缩水严重,但休闲娱乐的方式却得到了极大地拓展,当时最流行的是看戏。每逢节假日,有实力的官员大户们就会雇佣戏班,到自己家里开台唱戏,比如《红楼梦》里就有薛宝钗过生日,贾府“在内院中搭了家常小巧戏台,定了一班新出小戏”的描述。在看戏之外,说书也深受民众喜爱,《三国演义》《说岳全传》等脍炙人口的古典名著,都与说书人讲述的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

《讲评书》 戴树良

2

蜀人爱耍会耍“有名堂”

“蜀人从来好事,遇良辰、不肯负时光。药市家家帘幕,酒楼处处丝簧。”南宋词人京镗曾任成都知府,在他的眼中,成都繁华,蜀人爱闹热,每逢节假日,整座城市就会成为一座欢乐的海洋,让人流连忘返,如痴如醉。

在成都,除了宋朝朝廷规定的法定节假日外,还有一些属于自己的节日。据统计,宋代成都大概有21个节日。每到节假日,蜀人都会扶老携幼,出门庆祝。至于去哪玩?近百首诗词已经给出了答案,青城山、学射山、武担山,锦江、浣花溪、摩诃池,碧鸡坊、锦里、大慈寺、青羊宫、武侯祠……都是成都人的心头好。那古代成都人是怎么玩的呢?这当中的内容极为精彩,踏青、赏花、逛街、灯会、灯谜、唱歌、诗酒唱和等不一而足。

《休闲老成都》 戴树良

纵观诗词和史册,遨乐成为唐宋时成都节假日休闲的特色标签,陆游曾诗云:“遨乐无时冠巴蜀”,足见当时成都遨乐风气之盛。遨乐并非简单的在节假日游玩,而是还带有独特的经济与文化内涵。因为蜀人好遨乐,使得成都商业繁华,诞生了全国闻名的“十二月市”;因为蜀人好遨乐,让无数文人墨客文思泉涌,写下了“从昔遨游盛两川,充城人物自骄闻,万家灯火春风陌,十里绮罗明月天。”“春山寒食节,夜雨昼晴天。日气薰花色,韵光遍锦川。”等诗词。

最独特的是,成都的遨乐并非只是民间的自娱自乐,反而持续呈现出“太守与民同乐”的独特景象,在中国历史上堪称一景。这些成都的父母官,想方设法地丰富民间的节假日娱乐活动,甚至将与民同乐变成了官方行为,不少创意还传承至今,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比如北宋的知益州张咏,就在“上元灯夕”放灯三日的基础上,增加了“残灯会”。于正月十七日这一天,由通判主持宴请灯会期间负责治安巡逻的两名都监。还有赵抃,在四月十九日浣花溪的“大游江”之外,主持兴起了二月二日游江,又号“小游江”。赵抃在写《成都古今集记》时,小游江已经热闹非常,“彩舫至增数倍”。

“倾坐东风百媚生,万红无语笑逢迎。照妆醒睡蜡烟轻。采蝀横斜春不夜,绛霞浓淡月微明,梦中重到锦官城。”站在今日遥望往昔,很多人都会发出与词作者范成大同样的感叹,成都这座城市的繁华与活力,从古至今,从未褪色。

敬告:本文已经成都日报授权转载,未经原发媒体成都日报授权,请勿转载!

来源:《成都日报》2024年9月17日第4版

作者:唐 恬

来源: 《成都日报》2024年9月17日第4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