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130年前的今天,那场大海战惊醒了国人!
130年前的今天
那场大海战惊醒了国人
导言
今天(9月17日),是中日甲午海战130周年纪念日。
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大东沟海面,曾经爆发了世界海战史上首次铁甲战舰的对决;
对决双方,是清朝北洋水师和日本联合舰队;参战舰艇,中国12艘,日本12艘。
北洋水师主帅,是提督丁汝昌,旗舰为定远号;日本联合舰队主帅,是司令官伊东祐亨,旗舰为松岛号。
此次海战,从中午12点50分北洋旗舰定远舰打响第一炮开始,到17点40分日本联合舰队先行退却,共历时5个多小时。
北洋舰队“致远”、“经远”等4艘战舰被击沉。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及全舰将士250人大部分壮烈牺牲。战后,北洋舰队退守旅顺口。九月二十日(10月18日),回威海卫。
清政府由此丧失海权,退守一隅的北洋水师在1895年2月被日军水陆两路围困在威海刘公岛,最后这支近代中国最先进的军事力量全军覆没。这段沉重的历史,丧权辱国的伤痛,让国人大梦惊醒,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复兴。
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刘公岛视察,强调“要警钟长鸣,铭记历史教训,中国人要发奋图强。”
铭记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1894年9月17日,甲午战争的关键之役——黄海大战爆发。号称“远东第一舰队”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军败于黄海,败于朝鲜,败于辽东……一败涂地。
1894年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的巡洋舰突然出现在大清帝国北洋水师的运兵舰队前。一个多小时之后,北洋水师的舰船或逃或沉,死伤惨重。随后,日本政府立即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对清宣战书——甲午战争正式爆发。
中日甲午海战
尽管这场丰岛海战因日军的偷袭而惨败,但当中日开战的消息传出来后,世界的舆论并不看好日本。原因很简单,实力是战争的决定因素。彼时,庞大的清帝国“硬实力”是高于那个小小的岛国:从经济状况看,中国当时年财政收入8867万两白银,日本11376万日元,折合白银收入比中国少1000万两;从军事力量看,大清陆军总数100余万人,自称“大清快枪快炮之多,甲乎天下”,而日本兵力仅为35万人,装备也并不占优势。然而,战争进程一边倒的形势却让无数军事家大跌眼镜。
短短9个月内,从陆地到海洋,清军全面被动全面挨打。曾经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九的北洋水师,在大东沟一战丧失制海权,最后孤守刘公岛全军覆灭;而被给予厚望的淮军陆军从朝鲜一路溃退,甚至退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都无法站稳脚跟。
1895年4月17日,已无力抵抗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还辽而未能得逞)、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此外,中国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中华民族也几近跌落到了历史的谷底。
中日双方在日本马关春帆楼签订《马关条约》
致敬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邓世昌,中华民族英雄。北洋水师致远号穹甲巡洋舰管带。
邓世昌
在1894年9月17日的甲午海战中,北洋海军主力铁甲舰致远号在弹药将尽且遭受重创后,由管带邓世昌下令冲向日本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号,欲与敌同归于尽,不幸爆炸沉没,全舰官兵有246人为国殉难。清末书画家高邕为光绪皇帝起草了邓世昌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甲午决战前致远舰军官唯一合影,第二排左四为邓世昌。
甲午黄海海战爆发后,邓世昌指挥致远号巡洋舰与敌舰展开激战。在战斗中,他率战舰冲向敌舰比睿号,对其一顿炮击,打得比睿号招架不住,此时,友舰定远舰又向比睿号发射了30公斤的巨型炮弹,击中其舰尾,该舰后部舱面燃起大火,挂出“本舰火灾退出战列”的信号,匆忙逃遁。排水量只有600多吨的日本炮舰赤城号,遭致远、定远炮火打击,也迅速逃离战场。
击退了比睿舰和赤城舰之后,邓世昌又与北洋友舰,一同炮轰日舰西京丸号,日本海军部部长桦山资纪中将,正乘此舰督战。北洋战舰炮火将西京丸号打得蒸汽舵轮废毁,只好改为人力操舵,勉强航行。当此之时,邓世昌指挥致远舰上的12吨重炮向西京丸号开火,敌舰右舷后部水线,被炮弹砸开了月牙口子,海水顿时涌入舰内。遭受重创的西京丸号死里逃生,仓皇向南逃遁。
紧接着,邓世昌的致远舰,又向东乡平八郎指挥的日舰浪速号展开攻击,这艘敌舰,就是7月25日丰岛海战时击沉我方运兵船高升号的罪魁祸首。仇人相见,分外眼红。邓世昌命令全舰水兵,炮火全开,猛击浪速号。被打得蒙头转向的东乡平八郎不禁感叹:“不期北洋亦有如此威猛之将!”急令转舵,以避锋芒。
此时,日本战舰吉野号、秋津洲号、高千穗号正在围攻北洋旗舰定远舰。为解旗舰之围,邓世昌率舰冲将过去,先打高千穗,后攻吉野,解了定远号旗舰之围。但致远舰却身陷重围,中弹累累,邓世昌也被弹片崩伤。其时,林泰曾率领镇远舰赶来相助,牵制了敌方炮火。致远面对的只剩下吉野一舰。在弹药用尽之时,邓世昌率舰冲向吉野,欲与其同归于尽。
然而,这艘北洋军中航速最高的巡洋舰却在距离日舰尚远的地方,响起了一声剧烈的爆炸,一头扎进海里。邓世昌壮烈殉国,全舰官兵250人,除7人生还外,全部殉难。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随着2016年10月致远舰的水下考古宣告结束,以往对于其沉没是由于鱼雷或火炮攻击所致的说法基本可以排除。对此,时任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研究馆员的周春水作出了解释:“如果是被鱼雷击沉的话,(舰底)肯定有撕裂伤,但通过对水下沉舰的现状分析,整个舰底是比较完整的。另外,我们在舰内还发现了一些完整的炮弹和鱼雷引信,如果被鱼雷或炮弹打中,所有这些易爆品肯定是会被引爆的。”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的教授姜波提出了另外的意见:从发掘到的穹甲上显露出的外翻迹象,他推断是锅炉爆炸的结果。在最后的冲锋途中,致远舰的航速超过了动力上限,强排风导致锅炉压力过大而发生剧烈爆炸,舰体因而迅速沉没。“早期船舰因锅炉爆炸发生的事故并不罕见。”
邓世昌,1849生9月17日生,广东番禺人,福建马尾船政学堂第一届毕业生。参加黄海海战的那一天,正是其45岁生日,他以壮怀激烈的战斗,为自己45岁的人生画上了悲壮而又完满的句号。
邓世昌落海后,本有机会获救,他却断然拒绝,誓与致远舰共存亡、义不独生,自沉于汹涌的海涛之中。船上两百多名爱国将士,绝大多数在9月17日以身殉国。致远舰沉没的地方在鸭绿江入海口附近五公里处,后有七位勇士在丹东获救。
1894年9月17日,致远舰冲向敌舰的最后留影。
反思
甲午海战为何会敗?
甲午海战中,清军约1万2千人阵亡,两万多人受伤;而日军远道而来,客场作战,仅仅付出了1100多人阵亡的代价。为什么一场本来实力占优的战争,却输得这么惨这么彻底?翻看历史的细节,那支所谓“亚洲之雄”的大清军队,里子却如此不堪入目——失败的种子早就在战争爆发前就深深埋下了。
19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转变,新一轮对殖民地更加激烈的争夺。而此时,中国大陆战祸连接,国运岌岌可危。李鸿章奉命创建海军,建设国防力量,虽学习西方之经验,但只学其皮表,未触实质。
反观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建立新政,充实国力,汲取西方文化之精髓,摒弃不合时宜之思维,提出“开拓万里波涛”的口号,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1887年3月,正当中国准备挪用海军购舰专款之际,日皇谕令从皇室内库中提取30万日元(相当皇室经费十分之一)作为购舰用费。谕令即出,全国影从,至当年9月,集资即达100余万日元。两相比较,高下立现,由此可见大清帝国首先败在国体政体上,甲午之战,其实是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甲午之败,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至甲午战前,日本已建立起一支拥有12万名常备军和25万预备役的新式陆军,包括6个野战师团和1个近卫师团。海军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72000吨,超过了北洋海军。同时,还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对北洋军舰的航速、火炮口径,以及威海、旅顺军港地形地貌等已全部掌握,绘成了包括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渤海沿线的详细军用地图,上面村庄、道路、炮台、营房、山岭、河流、水井、树林等都标示得清清楚楚。
但大清朝廷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蕞尔小邦”的阶段,“不以倭人为意”。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户部尚书翁同龢迭次以“部库空虚,海疆无事”为由,奏明停购船炮,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器械弹药经费。为筹备慈禧太后六十大寿,竟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
甲午海战中被日舰击伤的镇远舰
战争无疑是检验一支军队成色的“试金石”。整场甲午战争中,几乎每一场战斗都有临阵脱逃的将领,一些战斗中竟然出现大部分清军逃逸,少数清兵拼死抵抗的场面。日军进攻旅顺时,当时驻守清军有一万余人,却不战自乱,将领们六神无主,一个个只想逃命。旅顺船坞工程总办龚照玙提前携家眷细软逃往烟台,手下官兵先后效仿,纷纷逃跑,甚至有乱兵开始抢劫仓库、工厂、店铺等。
这样的军队,即便有占优的机会,也没有能力将优势转换成胜势。日军进攻辽东兵力不到五万人,清军调集的援军先后有十几万人,但体系庞杂、多头指挥、互相观望、各不相救,一仗接着一仗败。威海卫之战中,防守威海军港和要塞的都是李鸿章的北洋系统部队,但同属北洋派系的陆海军将领却各行其是、互不协同,结果陆上防御很快溃散,炮台尽失,陷北洋水师于绝境。
镜鉴甲午,才不会重蹈甲午。
中日甲午海战的硝烟
虽然已经远去
但留给中华儿女的反思
却深刻而久远
没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没有一个巩固的国防
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
和平发展就没有保障
勿忘国耻!
奋斗强军!
来源:天津广播(综合:中国军网钧正平工作室千里海疆爱国教育北京日报纪事中国新闻周刊爱来刘公岛威海记忆传媒观察杂志等)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