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成都地名溯源——龙泉何来 “驿”于何时?
成都地名溯源
龙泉何来 “驿”于何时?
纵卧龙泉山西侧,
青山一半入城来
峰峦叠嶂与平川旷野在此交织
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在此碰撞
作为全国唯一以“驿”为名的城区
千年古驿、世外桃源
龙泉何来 “驿”于何时?
成都市龙泉驿区眺望图(图源:成都市龙泉驿区地方志办公室)
1
川东首驿 钩沉千年
龙泉驿,位于成都平原东缘、龙泉山西侧。在古代一直被作为通邮的重要“中转站”,汉代开始设置邮亭,唐代设驿传,元代改“站赤”,明代曰“驿站”。自古以来便是蓉城门户、川渝要津,被誉为“川东首驿”。
龙泉驿历史悠久,区境古为蜀国辖地,秦朝为蜀郡管辖。
西汉时期(前127年),蜀郡设置广都县(双流),龙泉驿为广都县辖地;前117年,设置成都县(现成都市区),龙泉驿分属成都县、广都县辖地,为益州(成都)管辖。
东汉时期(214年),刘焉、刘璋父子割据四川,龙泉驿建制沿袭,属刘焉、刘璋父子割据地管辖;蜀汉炎兴元年(263年),广都县入成都县,龙泉驿为益州成都郡成都县管辖。
晋代时期(265年),龙泉驿属晋国成都郡成都县管辖。
南北朝时期(479—502年),重设广都县,龙泉驿又为成都县、广都县管辖。
隋朝时期(581—618年),广都县改为双流县,龙泉驿属成都县和双流县管辖。
东安湖畔大运公园(图源:龙泉驿发布)
2
区境置县 始于唐代
历史上龙泉驿建立县制可追溯到唐代。唐朝时期,贞观十七年(643年)从成都县分置蜀县(原华阳县),从双流县分置广都县,龙泉驿区域为蜀县(华阳)和广都县属地,属成都管辖。
唐代的益州(今成都)经济社会繁荣,城市建设步入“快车道”,有“扬一益二”的说法,拥有仅次于扬州的经济地位。
随着益州东郊龙泉驿区域日趋繁荣,益州长史李通广为加强辖区管理,奏请朝廷,进一步细分区划。朝廷准奏,于久视元年(700年),正式将原属广都(双流县)以北和蜀县(华阳县)以东区域划分出来,独立设为县制,名为东阳县。
东起分栋山(龙泉山)山脊,西与蜀县绥江(沙河)交界,南至广都县灵池以南双碑桥(今太平镇、白沙镇以北),北至金堂县西江河与毗河交界。县治(县府)位于王店镇,辖16个乡。这也是龙泉驿区域历史上第一次正式设立县制。
据《唐会要》记载:“久视元年十二月三日,长史李通广泰分蜀县广都,置东阳县。”潘洞《圣母山祈雨诗》记载有:“锦里城东邑,高原十六多”。
在龙泉山俯瞰龙泉驿城区(图源:龙泉驿发布)
3
因灵池而得名 宋朝易名灵泉
唐代,因在位于灵池县以南35华里的分栋山(龙泉山)山麓,新发现一处涌泉(现柏合镇双碑村龙椅山脚),水量不大,但翻滚不绝,当地人觉得非常神奇,称其为灵泉池。
民间传说当年灵池气泡翻滚,如沸腾之势,有龙虎之象,在古人眼里是“石如虎形,气若龙息”的灵异之处,后在灵泉池前建有寺庙,引得许多人前来烧香许愿。
于是县府上奏请改具名,唐天宝元年(742年),东阳县正式改名为灵池县,仍属成都府管辖。
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公元757年12月,蜀郡正式改为成都府,灵池县成为成都府的次畿。
从此,这里便作为成都东面的从属之地,始终伴随着成都一起发展。唐朝开始修志,本地也著有首部地方志《灵池县图经》,可惜未能保留下来,只有书名和部分引文散落记在其它文献之中。
从龙泉山眺望雪山(图源:中国国家地理)
宋朝时期,灵池县辖区沿袭了五代时期的区划,大致范围为东至东山(龙泉山)山脊、南至太平镇灵池附近、西至沙河以东、北至毗河,辖15个乡,3个镇。
据《元丰九域志》载:次畿,灵泉,府东五十里,一十五乡,洛带、王店(现龙泉镇)、小东阳(现柏合镇)三镇。
另外,当时的区域还包括现大面街道的部分沙河以东区域。王宗侃墓的墓志记其为“灵池县强宗乡花严里”,以及宋代县官潘洞的“锦里城东邑,高原十六乡”都得到了印证。宋代薛回《成都书事诗》中有“大面盘形正压乾”之句,表明已经有大面铺的影子了,只是场镇还不大。
宋天圣四年(1026年),县名由灵池县改为灵泉县。
据《元和郡县志》记载,灵池和灵泉得名是由于县南有灵池。到后来灵池萎缩成泉眼,县名也改为了灵泉县。
灵泉县地图(图源:成都市龙泉驿区地方志办公室)
灵泉县尉李流谦撰《澹斋集》中《迎灵泉杨知县启》记载:灵泉县设置有知县、主簿和县尉。
当时的灵泉县长期有主簿、知县两名京城下放的官员掌管,还配有李流谦等县尉,属“上县”,县城房屋约一千间,全县人口在一千户以上,居民主要以獽、夷、猿族人为主,人员熙来攘往,经济社会繁荣昌盛。
4
元代撤县 明设驿站
龙泉驿之名由此始
因元军入川屠城,灵泉县成荒野,到元朝初年,灵泉县仅存一名称。据民国柯劭忞撰《新元史》记载,元二十年(1283年)灵泉县从成都划归简州,入简州两年后,“以地荒,亦废不置”,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灵泉县这个县制被撤销,所属区域大部分归简州管辖,西江河以西归益州华阳。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的《简州志》也有记载:“灵泉,元废入简州。”
明代开始,驿站网络遍及全国,从京师至各省的交通要道都设有驿站,负责供应驿站官员的吃、住、夫役和交通工具,称为驿递制度或驿站制度,此种驿传严禁私人递入。各级官员按照《给驿条例》领到勘合(介绍信)后,便可凭勘合使用驿站,并遵守驿站的管理制度,如:符验簿记制度,饮食供给制度,交通工具供应制度等。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明玉珍据成都称帝,国号夏,年号天统,龙泉驿入夏10年。明代改称“龙泉”,于此设驿站。明洪武四年(1371年),为加强成都与京城(南京)的联系,设龙泉驿,其总规模在成都府22个驿站中仅次于成都城外的锦官驿。
明洪武六年(1373年)简州降为简县,原简州管辖的灵泉县区域大部隶属简县管辖,王店镇改为龙泉镇。明正德八年(1513年),简州置龙泉镇巡检司。在《大明会典》一百三十九卷,关津二中开始出现“简州龙泉镇巡检司”,一百四十六卷,驿传二有“简州龙泉驿”的记录。两个称呼几乎贯穿明清两代。
据明天启元年(1621年)《成都府志》记载:“龙泉驿,早夫六十名,该银四百三十二两;号衣三两六钱;厨子六名,该银四十两二钱;马四十五匹,每匹三十两,共银一千三百五十两,供应银二百四十两,每年共二千六十八两八钱。”
从龙泉镇到山泉铺再到茶店子的古驿道,是成都往东翻越龙泉山的最便捷道路,历来有蜀巴“官道”之称,龙泉驿就处在这条古道龙泉山的起点。
清朝初期,在历经近60年战乱后,“天府之国”成荒野,简州调整为义和乡和仁善乡两个乡,龙泉驿东部为简州仁善乡属地,西部为华阳县(西河)属地;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置龙泉巡检分司,设汛署;清康熙中期裁撤巡检分司;清雍正七年(1729年)重置巡检分司;清宣统二年(1910年),区境为简州之洛带乡、柏合乡、龙泉驿乡和华阳县之西河镇(含大面铺、青龙乡)。
1912年,改置简阳县行政分署;1919—1927年,简阳划分团区,茶店子属四团区,龙泉驿、山泉铺、平安场、东来场、柏合寺为五团区,镇子场、万兴场、义兴场、文安场、黄土场属六团区,大兴场属八团区,后又作了调整;1936年,区境为简阳第三区(辖洛带、柏合、龙泉三乡,区署驻龙泉驿)和华阳县第三区(含大面、西河)等地,直至1949年12月27日解放。
1941年,成都龙泉驿镇(卡尔·迈当斯 摄)
5
抗战时期 设县讨论
抗日战争时期,龙泉驿作为抗战大后方,首先要保证自身区域内的安定。但龙泉山长期面临匪患困扰,急待清除,当时简阳距成都较远,治理龙泉山匪患鞭长莫及,需在龙泉驿设县来治理。
1940年,四川省军事委员会正式提出:成都西北南三面,不外40里皆有县治足资拱卫,惟东面简阳距省达150里,空隙太大。允许将龙泉驿改设县治,以资震慑地方,巩固治安。后来,日机加大了对成都的轰炸,战事繁忙,设县之事暂时搁浅。
1942年,遭受日机轰炸的成都城中居民死伤惨重,为应对日机轰炸,省临时参议会李御参议员提议:“指定龙泉山脉为成都全市疏散区,以便建筑适应时代之省会”。此议案一出,得到众多议员的响应,但因耗资巨大,在当时的条件下根本无法实施而搁浅。
1940年讨论在龙泉驿设县的档案资料(四川省档案馆 藏)
6
向“新”而行
龙泉驿区应运而生
1949年12月龙泉驿区境解放时,为简阳县第三区和华阳县第三区,此后多次进行调整撤并。
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年之际,四川省委专门发文筹建成都市龙泉驿区,这是区境首置东阳县以来重新建立县制。
1960年2月18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复,建立成都市龙泉驿区,从此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奋进征程。
1976年1月洛带划入后的龙泉驿区区划图(图源:成都市龙泉驿区地方志办公室)
古蜀沧沧,沉淀至今
龙泉驿,山起成都之东
古驿道,通达四方天地
古往今来,商贾云集,喧嚣繁盛
从“川东首驿”走来到全国“创新百强区”
如今的龙泉驿区
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地
是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承办地
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主轴的重要门户
是国务院命名的“中国水蜜桃之乡”
更肩负着成渝相向发展主战场、
成都市工业化主战场的重大使命
龙泉驿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在新的征程上砥砺前行
2023年7月28日晚,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成都开幕。图为在成都市龙泉驿区东安湖体育公园举行的大运会开幕式燃放焰火仪式(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图源:四川日报)
来源:成都方志
供稿:成都市龙泉驿区委党研室(成都市龙泉驿区地方志办公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