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新津,从这里走来||郑小满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8-27 15:57:47 浏览次数: 【字体:

新津,从这里走来

郑小满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在新津城东,金马河、羊马河、西河一字排开,从北向南奔涌而来,与南河一起汇入岷江,浩浩荡荡,直泄眉嘉。在三江汇流之处,黄桷树社区卓然而立,辖区三面环水,水润秀美,澄江如练。这里曾是成都南来第一水运码头,也曾是新津县治所在地,千百年来,商贾云集,货如轮转。2023年,黄桷树社区获得成都市样板村、街道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繁华的旧县

据1989年版《新津县志》记载,今黄桷树社区在乾隆元年(1736)地属长乐二支。1931年属五津镇,1934年属桥津联保,1936年属五津乡,1955年属花桥乡,1958年属花桥人民公社,1982年12月属花桥乡。2005年6月,村组管理体制改革时,原柳溪村、桥津村撤并新建黄桷树社区,因辖区内有一棵古黄桷树而得名。2019年12月属花桥街道。

20世纪60年代的三渡水大桥(陈翱 供图)

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蜀汉犍为郡太守李严为了开辟连通成都平原与眉嘉平原的新路线,乃“凿天社山,循江通车道”,并在西河、羊马河、金马河江面或搭简易木桥,或以舟摆渡,到达今黄桷树社区。这个新开的路线被称为“新津”(《说文解字》:“津,水渡也。”),成为成都前往川西南的必经之路。“新津”开通之后,岷江中下游的商船货物都在这里集散,“新津”之东迅速形成一个集市,商贸日益兴旺,朝廷在此设立了“新津市”。公元557年,北周以“新津市”为中心,设置了“新津县”,县治就在今黄桷树社区。隋开皇三年(583),新津县治从今黄桷树社区迁到南河北岸(今新津城区所在地五津街道),原县治遂被新津人称为“旧县” 。

1944年新津旧县老照片

2018年,成都市考古研究院在黄桷树社区发现了大量遗迹和遗物,这些出土文物不仅涵盖了从西汉到明清的各个时期,还发现了汉代具有商业用途的房址和唐宋时期的大型庭院基址。这些发现证明了这片土地曾经的繁华。

桥津上街汉唐遗址发掘工地房屋基址(成都市新津区文体旅局 供图)

1949年底,“旧县”迎来了它历史上很特殊的时期。随着国民政府的溃败,众多军政要员和民众聚集于此,准备从新津机场乘飞机前往台湾。当时,总统府、行政院、立法院、国防部等显赫招牌纷纷挂在了“旧县”的民房门口。众多等待前往台湾的人们挤满了镇上的房屋,许多人甚至不得不在寒风中露宿街头。这段历史虽然充满了动荡,但也为旧县留下了独特的记忆。

雄鹰,从这里起飞

黄桷树社区还有一座二战时著名的机场——新津机场。1928年,四川军阀刘文辉为在军阀混战中占据优势,从法国购买了3架飞机组建空军,在今黄桷树社区征地4700余亩,修建新津机场。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新津机场被国民政府指定为中国空军基地之一。1938年至1943年,经过多次扩建,新津机场成为当时中国第二大机场、亚洲最大的轰炸机机场。美国空军第十四航空队、58轰炸团、20轰炸总队、成都地勤服务总队、第40轰炸大队进驻此地,将其作为对日战略轰炸基地。

1944年,修建机场的民工(成都市新津区档案馆 供图)

1944年,民工拉着石碾修筑新津机场跑道(成都市新津区档案馆 供图)

1944年,40大队在新津机场维修

1944年,B-29重型轰炸机准备起飞(成都市新津区档案馆供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津机场改建为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新津分院,成为培养民航飞行员的摇篮。一架架雄鹰从这里起飞,翱翔天穹。

如今,我们走进新津机场,仍然能感受到那战火纷飞的岁月。在机场西南部,有3处保存完好的碉堡,混凝土修筑,平面呈不规则多边形,上方有两个瞭望孔,侧面有高射机枪射孔。在机场东部和北部分布着4座油库,呈圆柱体,穹隆顶,上部内凹,用红砖嵌砌而成。2020年10月,新津机场抗战旧址被公布为成都市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黄桷树社区的蜕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津的城乡建设得到快速发展。1960年,横跨西河、羊马河、金马河的三座公路桥(俗称新津一、二、三号桥)建成,新的大桥替代了新津渡,实现了新津人“大江飞渡一瞬间”的梦想。

便捷的交通也促进了黄桷树社区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有本地人利用沿街铺面开起了餐饮店,以卖鱼鲜为主,其中尤以黄辣丁最为有名。小小的黄辣丁在新津人特有的烹饪下,色香味美,成为新津饮食的一道靓丽名片。于是,本地人纷纷效仿,沿街的河鲜美食店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川藏路上知名的河鲜美食一条街。

然而,随着岁月流逝,曾盛极一时的旧县,饱经沧桑,显得狭窄而老旧。低矮破旧的桥津社区住宅区被当地居民戏称为“白天吃灰,晚上听噪音”的居住地。这里不通自来水、天然气,甚至连基本的排污管和下水道都缺失,每逢暴雨,居民们便得忙着往外舀水。

2008年,随着大件路的扩建、西创大道的建设,黄桷树社区迎来新的转折点。同年,旧县启动拆迁工作,并在2011年建成棉花沱安置小区,自来水、天然气、光纤入户,卫生站、图书馆、超市一应俱全,6000余名旧县居民迁入新居,成为花桥最大的农民集中居住区。

棉花沱社区(成都市新津黄桷树社区 供图)

2021年,花桥街道以旧县百年老街为文化脉络,巧妙利用小区空地,打造出时光长廊、时光影院、旧县老茶馆等富含历史底蕴的公共设施。其中,旧县老茶馆不仅重现了五津上下街搬迁前黄桷树下的茶铺盛景,更融入了新中式设计元素,既古朴又舒适。同时,“桷蘭书屋”的设立,为居民提供了一个阅读、学习、交流的文化空间,成为连接居民心灵的桥梁。

步入2023年,黄桷树社区在花桥街道党工委引领下,紧抓乡村旅游发展机遇,依托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滨河公园等自然优势,实施“花桥集·最新津”项目。项目旨在打造集新国潮、文化、美食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该区域内自然条件优越,业态多样,目前,有商铺206间,经营150间,涵盖餐饮、零售、休闲等多个领域,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丰富的消费选择。

此外,黄桷树社区还对黄辣丁一条街进行了改造升级,通过建筑改造和庭院空间营造,打造出具有年代感的特色街区,充分展现了街区的文化特色。同时,黄桷树醉野营露营基地也进行了提档升级,以“营地+N”的模式,为游客提供生态体验、游玩、住宿等多元化服务。

黄桷树醉野营

如今,宽阔的三渡水大桥如长虹卧波,横跨在西河、羊马河、金马河之上,“走遍天下路,难过新津渡”成为历史。走进黄桷树社区,绿树成荫的街道、繁花似锦的景观、络绎不绝的行人,共同绘就了一幅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画卷。

〔参考文献:《新津,1949》(周明生)《千年新津渡》(何毅豪)1989年版《新津县志》《花桥镇志》《花桥乡志》《老五津》〕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撰稿:郑小满

供稿:成都市新津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