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古蜀国母“种酒藏天下”(二)‖易旭东

作者:易旭东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8-16 16:35:17 浏览次数: 【字体:

古蜀国母“种酒藏天下”

(二)

易旭东

编者按:“方志鼻祖”常璩的故乡,崇州滨河路又添新景,老西江桥头旁的朱氏街口对面,一尊女神雕像亭亭玉立,由当代中国方志学者、地方志专家、年逾九旬的“崇州人”张伯龄创意,著名雕塑家韩德雅造像,连同配套的浮雕墙工程——朱利,“三星堆文化”时期的古蜀国母、农耕女神。

继承创新,“两代人”的接力。

同为“崇州人”的知名学者型纪实作家、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特聘资深研究员、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易旭东,继《成都传•雪山下的公园城市(上、下)》后,又在《三千年前的“双城记”——从“三星堆”到“金沙城”(上、下)》中,“再现”了朱利在古蜀州酿酒再到藏酒的“场景”。经作者授权,“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及四川省情网刊发部分章节内容。

与杜宇王共建“三星堆国”

“望帝”杜宇,古蜀称帝第一人。

妻子朱利,堪称“第一夫人”。

朱利雕像(图源:史志崇州)

“教民务农”。全新的农耕时代,温文尔雅的杜宇,常常戴着金灿灿的王冠,主持一年四季的播种、收获与祭祀等活动,手把手地教导“古成都人”耕地,显示出一代明君的耀眼风采。

农业经济取得突破性发展。

成都平原农作物种类繁多,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等品系;“膏”,郭璞注解为“味好皆滑如膏”,谷物质量上乘;“亦沃野,地饶卮、姜、丹砂、石、铜、铁、竹、木之器”。

“冬夏播琴”,成都平原开始双季种植农业。

大量生产粮食,确保国富民强。

正向结构。内生动力为经济赋能。

杜宇、朱利“教民务农”的农本意识,使成都平原与西南、西北地区的整个杜宇帝国范围内发展了农业,“江源”成为长江上游农业发祥地,并奠定后来的四川成为农业大省的地位。

一南一北。中原有妇好,古蜀有朱利。

两个王后,完美夫妻。

内外兼修,异曲同工。

草场无垠,牧区风光。

“冬夏播琴”。朱利脱下戴凤鸟帽、丝织长裙,没有在宫廷里腹黑、享受奢侈,义无反顾地选择支持杜宇的事业,与部落妇女一样赶着羊群,唱着牧歌,由近而远,消失在坝子尽头……

更多时,住在自己的封地里。

不仅经济自由,还精神自由。

她是王后,朝臣,还是封王,有很多经济来源。还很会经营,封地——“崇地”的收入不仅可以养活百姓和官员,养活自己,还能每年拿出一部分来,给杜宇纳贡。

独立居住。没有哪个王后敢不跟国王住在一起。一如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一样,与皇帝分开居住,有自己的独立的封地、军队。勇于打破常规,精神独立最突出的象征。

作为封地诸侯该有的进贡,从未少过,为三星堆国费尽心力。

没有宫斗,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放在辅佐杜宇“教民务农”上。

把封地——古江源经营、管理成古蜀国的农业“示范区”。

“小亭”一带,成了“第一夫人”的“示范点”。

夫唱妇随,又自尊、自爱和自信,淋漓尽致地展现。

母仪天下。慈爱有加蜀民母,功德无量望帝妻。

商王武丁与妇好,同心协力,开创“武丁盛世”;蜀王杜宇与朱利,共建“三星堆国”。

一位伟大的中华女战神,一位伟大的中华女农神。

“农耕女神”。成都平原农业文明的开山鼻祖。

朱利雕像(图源:史志崇州)

“清醠之美,始于耒耜。”

酒,农业生产的附着物。

密不可分。农业经济的发达与酿酒业的兴盛。

百姓食不果腹,哪有余粮能用来酿酒?

在大禹时期,古蜀州人就接触到酒。

意外偶然。农人把采集到的果子,放在一个木制容器中,果实互相挤压产生果汁,果汁会吸收葡萄等植物上的酵母菌发酵,温度合适,就变成含有酒精的酒,尽管度数较低。

人尝到美味后,会觉精神愉悦,喝多还会产生精神幻觉,羽化升天。之后,发现容器中的果汁,不需要用火加热,自己都会升高温度,还会咕嘟嘟地冒泡。一种神秘的力量。

古江源连年粮食大丰收。

在场院、稻垛堆积的粮食,不断发霉、变质。

迫在眉睫。寻找适合储存粮食的地方,重中之重的大事。

时值九月,茱萸、菊花遍野。

朱利带着侍女,翻山越岭,到处寻找。

粮食都变质,流出了味道鲜美的液体。

沿着朱崇河,朱利向下游行走,到了现桤木河中游,见遮天蔽日的群蝶争相啜饮涧水。俯身于涧边,闻得幽香缕缕,禁不住捧起涧水尝了一口,隐感涧水甘甜中似含凛冽,令口喉畅爽。

“古成都人”的小资生活

眼前的景象,令朱利大吃一惊。

稻垛湮没在草木丛中,成了动物的乐园,出现野猪、山羊、野鹿,有的独自安详徜徉,有的捉对嬉戏,有的趴在松软的草坪上睡得正香,更多的都围着几丛“野草”,舔食着什么……

深深吸几下。一阵风掠过桤木河,闻到一缕缕药香。

扇动鼻翼。药香越发浓郁,沁人肺腑。

循着香气,来到稻垛前,香气来自垛旁“野草”渗出的液体,珠珠相连,成丝成流,缓缓而泻,融入涧水。用随身陶罐,朱利勺接了半罐“神水”,试着呷一口,甘甜醇香,润滑如玉。

又大饮几口,感觉气顺腑畅,心旷神怡。不久,眼前的稻垛、迷魂阵般旋转,脚下如踩浮云,乱了步履,自感如神似仙,荣辱皆忘,昏昏然进入了仙境。

继而,朱利用剩余的粮食来做酴酒,酿出“务农酒”。

种五谷佳酿,藏天地精华。

没有喝完的酒,更不能浪费,效仿“稻垛”储粮、留种,在喜庆丰收的“九九”之日,陶罐装起,用泥密封罐口,在祭祀神祖、天地的盛大仪式中,半埋入地下藏起,来日、来年再喝。

唯好酒方能储存,唯储存方能成就美酒。

风采独特。处处展现知性美、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等精神。

性感会消逝,魅力可永恒。

在古代,酿酒的多为女人和奴隶,将最高的祭祀用酒,称作“女酒”。

唯美酒与美人不可辜负之滥觞。

中国酒文化里,一直不乏红颜的身影。酒文化多了一丝温柔。

衣香鬓影的美人们,与酒解不开的羁绊。

美食博主。2000多年后,同在文井江岸边长大的花蕊夫人徐惠,别出心裁,以“务农酒”为原酒,酿制了消暑的“无汗酒”,创用净白羊头,以红姜慢炖,以酒浸润渗满姜汁的羊头,以酒浸润,使酒香入骨,切成如纸的薄片,香飘四溢,取名“绯羊首”。

“种酒”起源。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民俗、文化。

种酒即藏酒,将生态原酿用陶坛封存,埋藏在土里,经过天然的沉淀与发酵,让原酒在土地里与空气中,自然状态的呼吸,汲取大地精华,吸收日月光辉,让原酒日渐老熟、醇美丰盈。

佳酿之地。“小亭”,稻米优质,水源甘甜。

汇集川西平原的田畴沃野精华。

陆游任蜀州(今崇州)通判,在“似闲有俸钱,似士无簿书”的闲宦生活之余,学习朱利“务农酒”的酿技,选“野草”中药入曲成酒,增加强身健体祛病延年之效,再现酒市盛况。

肆旗飘扬,弥香千里。

“兴来买尽市桥酒,大车磊落堆长瓶”,陆游描述时年在蜀州酒市的盛况。后人传颂:“华夏酒神,相传杜康;崇阳酒祖,当为陆游。”至今仍然广为传唱:崇阳药香酒,南宋陆游酿……

古蜀国的大部分酒,同中原地区“汁滓相将”的酒不同,去掉滓后仅饮汁的低度发酵酒。古蜀人庙堂祭祀用的酒,称“醴”,一种仅发酵一宿便取用、酒汁清淡、连滓一起食用的浊酒。

喝一杯低度浊酒,吃一点野生水果。

有了粮食和各种肉类,外加一些野豌豆、薏苡属等植物之外,至少三千年前的古蜀人的“餐桌”上,好吃、好喝,小日子有滋有味。只是酒的质量、味道,难与今天享用的美酒相提并论。

在三星堆遗址中就曾发现大量酒器,包括各种酿酒器具、盛酒器和饮酒器,既有陶制,也有青铜。从大量饮酒器做成束颈、侈口(口沿外展,类似广口)的形状来看,古蜀人的酒应与中原连酒糟一起饮用“汁滓相将”的酒不同,可能是去掉渣滓后仅饮其汁的低度发酵酒。

还有葡萄属、猕猴桃属、桃、梅、核桃楸等水果。

能肯定的不是今天经过人工培育、嫁接后的香甜美味,有点甜味,已经弥足珍贵。

窥视到“古成都人”小资生活的确凿痕迹。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易旭东,知名学者型纪实作家,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特聘资深研究员,天府文化学者,北宋人物史研究学者,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资深媒体人。曾在多家报纸任副总编辑。在国内外报刊发表纪实作品700万字,近50篇作品获各种奖项,200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等权威文摘报刊选用,成集出版,收入文库。著有《成都传•雪山下的公园城市(上下)》(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22年出版发行)、《三千年前的“双城记”——从“三星堆”到“金沙城”(上下)》(中国工人出版社2023年出版发行)等专著。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易旭东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