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古蜀国母“种酒藏天下”(一)‖易旭东

作者:易旭东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8-15 15:07:54 浏览次数: 【字体:

古蜀国母“种酒藏天下”

(一)

易旭东

编者按:“方志鼻祖”常璩的故乡,崇州滨河路又添新景,老西江桥头旁的朱氏街口对面,一尊女神雕像亭亭玉立,由当代中国方志学者、地方志专家、年逾九旬的“崇州人”张伯龄创意,著名雕塑家韩德雅造像,连同配套的浮雕墙工程——朱利,“三星堆文化”时期的古蜀国母、农耕女神。

继承创新,“两代人”的接力。

同为“崇州人”的知名学者型纪实作家、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特聘资深研究员、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易旭东,继《成都传•雪山下的公园城市(上、下)》后,又在《三千年前的“双城记”——从“三星堆”到“金沙城”(上、下)》中,“再现”了朱利在古蜀州酿酒再到藏酒的“场景”。经作者授权,“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及四川省情网刊发部分章节内容。

“江源女子”的身影

洪水仍频繁暴发,地震间或而至。

迫使创业的“古成都人”不停地搬家、不停地建城。

一簇簇民居聚落产生,一个个古城遗址形成。

匆匆一瞥,便是终年。

宝墩人在成都平原上的800年,进步缓慢。

俯瞰宝墩遗址(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供图,图源:四川日报)

800年的时光,在中国历史上几乎从汉朝到了唐朝。从大汉的开疆辟土、金戈铁马到盛唐的万国来朝,强弓劲弩,中华文明从世界的一个巅峰,跨上了另一个巅峰。

百思不得其解。宝墩文明似乎误入“黑洞”。

令人吃惊。一如当年三星堆一样,千年之谜。

分散的人口,逐渐向成都平原腹心转移。

能工巧匠,向鸭子河畔的三星堆城聚集。

为社会进步提供人力资源,为过渡到文明阶段做好准备。

动力源泉。加上中原文明的影响,东西方文明因素进入,宝墩积累的挖壕筑城、治水、水稻栽培、家畜养殖等经验,为三星堆文化时期古城址的修筑、主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古蜀国与中原的商王朝并肩而立。

夏末商初,就在与中原地区华夏文化融合成长时,早于夏朝的古蜀国,大禹父子开启“江原文化”的故地、第三代蜀王“鱼凫”,融合并取代蚕丛、柏灌部族,成为最先统一蜀国之人。

蚕丛,代表栽桑、养蚕。

鱼凫,代表部族的渔猎经济生活。

古蜀文明由渔猎进入初级农耕时代的奠基者。从岷江上游的高山石室,到岷江中游的成都平原择居,从采集到渔猎,再到农耕文明,每一次大的转折、生产与生活方式的转变,都蕴含着古蜀先民们开拓、进取、创新的价值取向和智慧闪光。

鱼凫渐走渐远,杜宇声名鹊起。

古蜀国,从夏商到西周,就是西南第一大国。

巨细靡遗。“让生活更美好”。

“古成都人”持续与自然抗争,反复调整生存空间。

离开温江鱼凫城后,取代鱼凫的杜宇,才会把自己统治的中心选择在古江源。

平原插秧,草原放牧。

西蜀农村,晨鸡长鸣。

文井江畔,林鸟飞翔。

岷山南麓平坝上,部落首领朱利带领族人发展农业生产。“自然奇观”。将四川省地图“剪辑”成成都市地图,再把成都市地图“剪辑”成崇州市地图。然后,把崇州地图向左旋转90°,定格在银幕上,就变成一个剪影。再把崇州地图旋转,《蜀王本纪》《华阳国志》《水经注》等文献、古籍所说的“江源女子”的身影,明晰可见。

朱利雕像(图源:史志崇州)

地形地貌。高山、丘陵、平原,崇州都“尽入囊中”。

美丽女人,婀娜多姿。

火烧营,海拔3868米的鸡冠山最高峰,宛如一位美女侧面沉思的头像,整个山区,恰如她丰满的上体,丘陵地带,正像她弧线优美的臀部,其余占总面积50%以上的平原,由北而南,曲折多变,宛若她从腰间下垂的飘逸百褶裙……

天气特别好,适合“过朱邑”观山。

奔流而下。一条文井江,延绵3700多米的落差。

一江春水,缓缓东流。

两岸风光,美不胜收。

东边割麦,西边插秧。

田间地头,一片繁忙。

生活美学。两岸点缀着雪山、森林、草甸、湿地、湖泊等多种地貌,有大熊猫、雪豹、金丝猴、珙桐,有商道、泽田、聚落、民居、农人等多样风情。山川隽秀、富足丰饶,生态宜居……

“过朱邑”四川旅游业滥觞

心之所向,为景。

行之所到,是游。

东西夹持。川西坝子,四周群山环抱,龙门山脉的邓峡山斜列于西,龙门山横拦于东,从平原中心,向周边阶梯状抬升的封闭的菱形盆地景观。往西,距离最近的西岭雪山,直线距离约82公里,距离四姑娘山景区约126公里,视觉距离,雪山近在咫尺,纵观南北的横断山,能肉眼看到、能标识出名的连绵雪山有许多。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多达126座。

大邑县西岭雪山(图源:西岭雪山景区)

看雪山,不以为稀。

贡嘎山,上到海拔7556米的“蜀山之王”。

青城山,下到海拔今1600米的道教圣山。

海拔6250米的“蜀山之后”幺妹峰,海拔6618米的爱德嘉峰、海拔6070米的田海子山,海拔5353米的“成都第一峰”大雪塘,海拔5040米的巴郎山与都江堰的赵公山等。

2021年8月23日,成都市民观望远处的幺妹峰(图源:川观新闻)

以岷山为代表,贯穿于蚕丛氏、大禹的“神山崇拜”的传承。

横断山脉东缘的龙门山与四川盆地的交界处,山势的高峻与平原的低平分界。奔腾的岷江,经都江堰温柔地一绕,留下一个优美的曲线,流入广阔的成都平原,河流的急促与舒缓分野。

城邑之外见天地,雪山之下见众生。

成都金牛区的沙湾一带,处于原始森林中。

出土大量“金牛乌木”。

犀角河(今洗脚河街一带,河滩形状颇像犀角,取名犀角河,街名有些文雅,就以谐音而误说成洗脚河)挖出一根乌木,根部粗径约2米,干长30多米,木质紫红细密。营门口立交桥出土巨型乌木,直径3米多。西南交通大学西门外沙西线、成都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等处。

城北的金牛区,蓬勃地生长着野草、树木。太平洋、印度洋的季风迢迢吹来,与亚热带高压相碰撞、融合,气候温暖,生态环境湿润。温暖湿地,争夺太阳的照耀,享受雨露的滋润。

成都市金牛区全域旅游全景图(蓬州闲士供图,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蓝天白云下,原始森林。

莽莽苍苍,郁郁葱葱,碧海绿波,林涛滚滚。林海中,象跑狮吼,虎啸猿啼,牛奔鹿窜,狼突蛇行,凤唱鸡鸣……即使亭午夜分,也不见曦月,唯有云绕雾缠,有“蜀犬吠日”之说。

乔木高大,凭借天生的发达根系,吮吸着充沛的雨水、丰富的湖底沉积物、草木残枝落叶化成的腐殖质,不断地营养着自身的躯体,高与天齐,成为林海中标志性的大树。

《山海经》多处,记载为“建木”。“百仞无枝”“日中无景”,顶天立地,“众帝所自上下”“盖天地之中也”。建木,在碧海绿波的原始森林中,诚如“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英雄之树,圭臬之木。

建木,远古时代高大树木的代名词。

成都平原上的人们,已有超过5000年的观山历史。

“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在成都,有一种生活方式,叫“在成都遥望雪山”,东看朝霞,西望雪山,杜甫那句“窗含西岭千秋雪”,如今已成了成都人阳台外一道不可或缺的常见风景。

遥相守望。成都平原与西岭雪山的壮美画卷。

朱利故里,朱亭村口。

杜宇“过朱邑”观山,实为今成都平原、四川旅游业滥觞。

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供图,图源:成都日报)

“美女英雄配”古蜀版本

一片祥和景象。

文井江畔,朱亭部族,麦苗青青,菜花初黄。

江中,竹筏往来,岸边牧童吹笛,村口小孩嬉戏。

生有国色。朱邑的“乡村游”,杜宇“邂逅”朱利。

来敏《本蜀论》,“自江源出”。

常璩《华阳国志》,“朱提有梁氏女利”“帝悦之,纳以为妃”。

郦道元《水经注》,“女子朱利自江源出”。

李昉《太平御览》,“自江源而出”。

朱崇河,崇州一条普通的小河。

成都名字最古老的一条河。文井江在鹞子崖,分出的岷江二级支流,流经今怀远镇北,过洄澜塔、崇福桥,至元通镇原公议乡将军桥下分二支,左为泉水堰,右称桤木河,流经公议、道明、白头、济协、隆兴等地后,注入大邑斜江,蜿蜒百里,旱时灌溉良田数十万亩,涝时排洪保千家平安,环境优美,风光秀丽,下流复合为一,统称桤木河。全长25公里。

崇州市元通镇(图源:成都日报)

鞍子河、西河、西江、南河等,都是称谓。

现在成都市第二水源地——李家岩水库,就选址在文井江上。库区主要是崇州市文井江镇、怀远镇部分区域。大坝位置,怀远镇青峰岭社区大桥上游约1.3公里处。

离成都直线距离45公里。

朱崇河,朱利、大禹父亲家门口的河。

大禹父亲、女子朱利,就在“岸上住”。

朱利是望帝的妻子,鲧禹一系。

雕塑家韩德雅为朱利造像(图源:史志崇州)

梁姓,与鲧禹有关,属于黄帝族系。

鲧禹带领“北漂大军”北上治水,留下一部分族人,以梁为姓。

《说文》解释说:“梁,水桥也。”徐锴《系传》:“用桥跨水,则今之桥也。”发明木桥的氏族,在多水之区,不会生于高原。梁姓,鲧禹之后,属蜀中黄帝系的大族。

蜀族与黄帝族系,早有稳定的姻系关系。

峰回路转。转弯处,遇到爱情。

两情相悦。“蓉漂”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

朱利诞生在文井江畔的朱亭。今崇阳街道朱氏街。

天造地设。奇男美女,结为夫妻。

把“游客”变为“崇漂”。与大禹一样的“上门女婿”,古蜀州女婿杜宇。死后化为杜鹃的望帝,悄悄诠释一见钟情的含义。而这次“邂逅”,不仅成就经典爱情,也成就伟大事业。

“崇州女婿”。专业人才,有技术、项目、团队。

《蜀王本纪》称,朱利“从江源井中出”,凿井技术在成都平原的运用。生产、生活的新水源,离开江河湖泊,到更广阔之地发展农业,“原始农业”迈向“灌溉农业”的关键性一步。

强强联手。杜宇部族来到上芒城、下芒城一带古江源的平坝时,朱利部族处于由住牧向农耕的转型中,农作技术发达,不仅植麻、种小麦和菽类,而且已经掌握了水稻种植、酿酒技术。

“美女英雄配”,意义重大。

杜宇与朱利婚盟,得到族人支持,力量更为强大,地域逐渐扩充。

朱利辅佐杜宇称帝,带领人民治水,在文井江穿行的土地上,从一片片沼泽、山林之中,实行按季节耕种的农耕制度,五谷丰登,古蜀文明开始向更平坦的广汉、郫都、成都城区迁移……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易旭东,知名学者型纪实作家,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特聘资深研究员,天府文化学者,北宋人物史研究学者,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资深媒体人。曾在多家报纸任副总编辑。在国内外报刊发表纪实作品700万字,近50篇作品获各种奖项,200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等权威文摘报刊选用,成集出版,收入文库。著有《成都传•雪山下的公园城市(上下)》(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22年出版发行)、《三千年前的“双城记”——从“三星堆”到“金沙城”(上下)》(中国工人出版社2023年出版发行)等专著。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易旭东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