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不尽的思念———深切缅怀我的父兄们‖马建虎
不尽的思念
深切缅怀我的父兄们
马建虎
洮云陇草都行尽,路到兰州是极边。
谁信西行从此始,一重天外一重天。
几十年前,我们马家人坚决服从新中国社会主义伟大建设事业的需要,离开了生息繁衍的陕北绥德县义合镇沙峁则那片血地热土,毅然来到中国边陲“黄河远上白云间,孤城一片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这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西北省份甘肃,现在甘肃已成为我们的第二故乡。那时,我们是几个人,现在已繁衍发展壮大成几十口人的大家庭。在此,我可以骄傲地告慰先人们:马家人丁兴旺,枝繁叶茂;马家事业有成,鸿业远图;马家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盛夏的兰州,瓜果飄香。今天,是期待许久的我们马家兄弟姊妹齐集和团圆的吉日。这次的齐集使我有一种很高的成就感和荣耀感。回想过去,我们的先祖生活在恶劣的社会里,少吃没穿,饥寒交迫。而他们出于生存的需求,有的投亲靠友,有的打工受苦,过着四处漂泊的日子,饱尝了人间辛酸,历尽了世间磨难。在那段苦难的历史中,他们的后代相邻居住却逐渐疏远,由于受历史、地缘、交通、通讯、文化等因素制约,他们相互沟通、交流甚少,逐渐已至互不认识,但我们确是同根同族,一脉相承。现如今我们马氏家族人丁兴旺,枝繁叶茂。我们这些晚辈赶上了太平盛世,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请不要忘记,倘若不是我们那些老祖宗历尽千辛万苦,以极其坚强的意志挣扎着活下来的话,这世上还会有我们这些人吗?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忘记祖先就是不孝子孙。
我和建农退休后,早于泰陆加入了甘肃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延安保小分会。延安精神研究会的中心任务是学习、研究和宣传延安精神,与全国各地100多个延安精神研究会和有关学术组织保持紧密联系。在保小分会,大家把我们称为马家军,我也乐于接受,我们就是一支为党为国为人民作贡献的生力军。此时,我们相聚一堂,分享马家人的幸福生活,缅怀我们的父辈和兄长,这是我们应该铭记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对他们的很好纪念。
我们义合沙峁则的马家,是一户名副其实的“耕读人家”。祖父去世早,留下尚小的兄弟四人,在祖母带领下,靠着一家老小的双手,勤奋劳动,艰苦奋斗,历尽艰辛,成家立业,养育儿女,打拼出马家人的一片天地,成为乡间有名望有影响的马家人。马家人的发展,就是一部亿万贫苦人民在党和毛主席领导下,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翻身解放的创业发展史。
我的大伯父马象敦,他是农家有名的劳动好把式,也是种地能手,会漏粉,做豆腐有一手好厨艺,是位有名的婚丧喜事总管。乡间大户人家婚丧嫁娶,操办红白大事,都请他来管理操办,在他的精心操办下,一切井井有条,喜得盛赞。
我的二伯父马象英,是乡镇有名望的知识分子,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为二先生,谁家有事求他帮忙,他尽心尽力帮助。他是全家人唯一的读书人。我听家中老人说过,二爸的上学也历尽艰苦,由于家里贫困,连饭也不能按时吃上,二爸经常放学回家,吃不上饭,只好紧紧裤带又去上学。他刻苦读书,寻求真理,是大革命时期1925年由李子洲介绍加入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投身革命后,走南闯北,为革命四处奔波,成为马家人的荣耀,影响着马家兄弟和马家子孙,他是马家晚辈学习的榜样。
我的三伯父马象杰,也是一位务农的好把式,他对家里的孩子要求很严,从小教育我们端端正正做个好娃娃,不容许孩子们和外面的人吵架,要有礼貌。沙峁子马家的孩子多,男孩打瓦,女娃踢毽子,每天玩得都非常高兴。这里我给大家讲个小故事,记得有一天,不知什么原因,我们马家姊妹在粉房窑门外,与杨家渠的博大对骂起来了。博大在后坪上种了些西瓜和甜瓜。他在瓜地里看瓜,怀疑我们偷瓜发生了口角,双方开始对骂。我三爸上地路过,手里拿着干活的农具,首先管教自家的娃娃,向我们喊了一声:“龟孙子,你们……干啥!”追着要打。我们吓得早跑了,怕被三爸抓住挨打,找地方藏起来。我三爸对孩子们的严格管理也是有名的,长大后才懂了,我三爸这样管我们是为了我们好,他还是村里的积极分子。当年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坚持走农业合作化道路,他是合家签村,成立合作社时,全村只有八户人家入社的其中之一,成为农业合作化的带头人。他腾出自家窑洞,给生产队办粉房,给生产队饲养牲口,白天参加生产队劳动,晚上又饲养生产队的牲口。他劳动积极,爱社如家,很受乡亲们拥戴。
我的父亲马象雄,过早去世离开我们。因为年龄太小,我对父亲没有一点记忆。只是听老人说,父亲是位老实肯干、吃苦耐劳、种了一辈子地的受苦人。这就是名门望族的马家四兄弟,历尽艰辛,艰苦创业,勤俭持家,养育着马家子孙不断成长的家庭背景。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那片贫穷的黄土高坡,养育着一代代的陕北人,锻炼出他们坚强的性格。豪迈刚毅,刚正不阿,敦厚诚实,坚忍不拔,艰苦奋斗,这就是马家人的创业精神。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就是马家人的优良家风!
1969年,我随部队从西安来到兰州,回到了马家人的身边,实现了多年的梦想。西固的大伯,科委的二爸,邮电大楼的建勇哥,成了我避风挡雨回家的家和温暖的港湾。我见到西固的大伯大妈,他们是20世纪50年代初,离开老家来兰州工作的。他们虽说老了,但是那种勤劳淳朴、热情的气质没有变,我每次去看他们,都给我做好吃的,大伯做的砂锅炖豆腐,我现在还记着真香。我二爸和二妈对我一样亲热,记得我第一次见二爸时,是20世纪50年代初,二爸携兰州的二妈和弟妹回陕北探亲,他是那样的和蔼可亲,没有一点架子,不像外面回来的大官,倒和老家人一样,一有空就坐在灶火边,拉风箱烧火,家里人围着他,有说有笑,他也不断地招呼着大家。他还给我带了礼物,给我一块双面咔叽布料,这是当时最好的布料了。后来给我做了一身衣服,是宽裤腿的,只有过年过节走亲戚时才让穿的。所以我很高兴见到二爸二妈,也爱弟弟妹妹们。二爸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蒙受了委屈,受到不公正对待,但是他坚持信念,忠贞不渝,努力工作。二爸家里的床上放着《红旗》杂志合订本,是他和弟妹们学习的资料。后来他的冤案终于被平反昭雪,党和国家还了他的政治清白。弟弟妹妹茁壮成长,挑起了家庭重担,二爸二妈安度他们幸福的晚年。
我们的大哥马建勇是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大嫂党文瑞也是同期参加革命,她担任过延安保小的保育员,经历过革命战争血与火的考验。1964年我在部队当兵,大哥参加广州商品交易会,返回时特意在西安停留,我们驻防在西安霸桥,这里是郊区,交通很不方便,大哥冒着夏天的烈日,徒步到部队看我,问了我在部队的情况,摸了我盖的被褥,让我十分感动。1965年,我母亲来西安部队看我,之后她要到兰州看望在兰的马家人,这时她已身患重病,到兰州后,建勇哥嫂送母亲到医院检查治疗,又送母亲到大伯二伯家看望,受到家人们的热情招待,老母亲终生不忘此行。亲人的相聚温暖了她久别思念的心,它如一剂良药,一把开心的钥匙,解开了思念亲人的心结,扫去愁云,她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回家后,母亲向家人向亲友叙说着她在外面看见的繁华世界。在马路边遇见解放军,她会主动和人家打招呼,说我儿子也是解放军,感到无比自豪和光荣。我到兰州后见到马家人从心里面感觉踏实了,他们就是我的肩膀和靠山。记得我在白龙江林业局军管,每次回兰都是吃住在大哥家里,他们的工作很忙,大嫂又是先进工作者,要照顾大哥,要相夫教子,养育着六个优秀的儿子,最小的泰陆,我记得他当时才8岁,大嫂很能干,她是这个大家庭的贤妻良母。是大哥大嫂帮助我找对象,主持操办我的婚姻大事,使我有了新的家庭,开始了新的生活。我非常感谢我的大哥大嫂,他们的恩德,我永远铭记于心。建勇大哥是我们马家兄弟的中心,他参加革命早,思想品德好,工作能力强,为人处事周到,不居功自傲,平易近人,乐于助人,是一个很优秀的人,是我们兄弟姊妹学习的榜样。
我们的父辈,我们的兄嫂,他们已经作古,离开了我们。他们不是高官,不是富豪,但他们却为我们子孙后辈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铸就了我们心中的丰碑!他们是千千万万普通的老百姓,他们的人生足迹,他们的言传身教,默默无闻地教育着马家的子孙,他们的精神永远在我们心中荡漾,鼓舞着我们成长向前!
孔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不忘先人,追念先人,是为了后人更加腾达,是为了宗族更加辉煌。尊敬的亲人们,马家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只有自强不息才能把握命运,只有与时俱进才能紧跟时代,只有勤劳勇敢才能成就伟业,只有艰苦奋斗才能兴旺家族!“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让我们携起手来,为我们义合马家人活得更幸福、活得更有尊严而不懈努力!
写于2024年7月6日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马建虎(陕西省绥德县人,甘肃省延安精神研究会保小分会会员,马家四兄弟马象雄的二儿子,就职于甘肃社会主义学院,现已退休)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