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王子今:“蜀道,在世界文明史与世界交通史上都是特例”||吴晓铃
人物简介
王子今,著名秦汉史专家,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著有《秦汉交通史稿》《史记的文化发掘》《中国女子从军史》《中国盗墓史》《古史性别研究丛稿》《秦汉史:帝国的成立》《秦汉边疆与民族问题》等60余部专著以及论文800余篇,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等多项学术奖励。主编《中国蜀道》《秦直道》《秦史与秦文化研究丛书》等,学术质量备受业界称道。2023年,王子今应邀出任蜀道研究院咨询委员会主任。
搞学术研究不能只埋头在故纸堆里,书本上的知识必须与实际调查中的发现结合起来才能有准确判断
蜀道是历史上连接关中盆地与成都平原,穿越秦岭、巴山,分布于川陕之间,因交流融合而形成的一系列官驿大道和文化交流道路的统称
正是蜀道的高效能使用,使得中国西部连通为一个实力雄厚的整体
蜀道深刻影响了古代中国的发展,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蜀道和丝绸之路有重要关联,是丝绸之路研究不可忽视的学术主题
蜀道之上,广元千年古城昭化处处是景,步步皆画。“蜀道,在世界文明史与世界交通史上都是特例。”蜀道研究院咨询委员会主任王子今这样评价蜀道。
王子今是国内秦汉史研究专家,尤其对秦汉交通史钻研颇深。他的《秦汉交通史稿》是国内首部全面考察秦汉交通史的学术专著,实地调查和考古文物资料以及传世文献结合的严谨研究方式,令这本专著成为学术经典。而他数十年里孜孜不倦、触类旁通地对秦汉区域文化、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秦汉时期未成年人生活等领域进行研究,均有大量研究成果出炉。
在接受四川日报全媒体“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大型人文融媒报道记者专访时,王子今深刻阐释了蜀道在中国历史版图上的重要地位,也为人们揭开了中国秦汉时期鲜为人知却鲜活生动的不同侧面。
剑门绝壁夕照(C视觉摄影师 武丕星)
从铁路工人成为秦汉史研究大家
今年74岁的王子今经常被问为何选择交通史这样冷门的领域展开研究。偶尔,他会调侃回应:“或许这和当年我在铁路上的工作经历有一定关系,毕竟,这两者都和交通有关。”40多年前的王子今,正是西安铁路局宝鸡铁路分局的一名装卸工。
王子今初中毕业后先是下乡三年,招工回城后便先后到铁路局当过工人和宣传干部。恢复高考后,已过25岁的王子今原本不再想参加高考,但王子今母亲坚决支持儿子参加。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请了20多天假复习,结果一考即中,成为西北大学考古学专业的一名学生,从此与历史文化研究结下不解之缘。
王子今将自己的主要学术研究方向放在了秦汉时期,尤其是秦汉交通史的研究上,很好地践行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严谨治学方式。两千多年前的道路现在保留几何?1984年,王子今硕士论文选题确定为秦汉陆路运输时,他便骑行14天对武关道进行了考察。工具是借来的28加重自行车,翻越秦岭上山的时候只能推着车往前,经常一走就是两三个小时。风尘仆仆、大包小包,当他骑行到乡村,“村里小孩都以为是走街串乡的小贩来了!”
考察途中有苦也有乐。在县城可以住招待所,到乡下时就给5毛钱住农民家,洗脸要去河里。不过,碰到有店铺时,就可以在面条之外加个猪耳朵和二两小酒放松一下……
王子今
这样的实地考察一直贯穿王子今的学术生涯。
在考察武关道之后,他和朋友又开启了傥骆道和子午道等线路的考察。考察秦始皇主持开通的秦直道时,他们带着洛阳铲等工具在荒山被牛虻包围叮咬,还缺少吃食。而那个洛阳铲手柄长达一米,其功能除了“用的时候组合起来”,最重要的是不用时,可以用来驱赶路上的野狗……
研究交通,为何一定要实地行走?这和王子今曾经受过考古训练而形成的学术习惯有关。在他看来,搞学术研究不能只埋头在故纸堆里,书本上的知识必须与实际调查中的发现结合起来才能有准确判断,“如果研究古道,那它的线路怎样分布的,一定要考察了才知道。”
幸运的是,这种实地考察收获之丰超越想象。他从农民家里找到了砌猪圈的汉代画像砖;在陕西商洛找到了汉代的遗存,根据战国秦汉时期带有“武”字戳印的瓦当,确认了当时的武关位置;在子午道发现了一段非常漂亮的栈道。王子今还在陕西丹凤县古城村找到了刻有“商”字的战国时期陶文瓦当,发表调查简报推测此处应是商鞅的封地。此后陕西当地考古人员在此进行正式发掘,确认了推测。后来,著名学者李学勤在他的《东周与秦代文明》一书中专门提到这次调查,称其为“有意义的调查发现”。
躬耕于秦汉交通,王子今的学术研究成果日渐丰硕。1989年,他就拿到了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秦汉交通史研究。几十年来,《中国古代交通文化》《交通与古代社会》《秦汉交通史稿》等专著陆续出炉,王子今也成为秦汉交通史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此外,他还主编了《中国蜀道》《秦直道》《秦史与秦文化研究丛书》等,学术成果备受业界称道。
我们究竟该如何评价秦始皇?
在对秦汉历史的研究中,秦始皇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一直以来,秦始皇在教科书里的形象都是残暴不仁,然而明代学者李贽又赞他为“千古一帝”。我们究竟该如何评价秦始皇?王子今表示,秦代法律的严酷,司马迁在《史记》的记载肯定是最接近真实的历史记录。“长平之战可以一下坑杀赵国降卒40多万人;秦末战争中项羽也杀掉章邯20万人的部队。秦王子婴投降后,项羽依然将他杀死。在秦代,还存在着把腿砍断、在脸上刺字、把鼻子割掉之类的残酷刑法。”但在王子今看来,这种残酷的杀降及刑法和时代局限有关,“哪怕刘邦推翻了秦王朝,西汉初年依然继承了秦法,直到汉文帝时代,才废除了刖刑等惩罚性的法律。当然,在汉代战争里,也很少再见到杀降的情形。”
然而,推行了严苛律令并且焚书坑儒的秦始皇,王子今却借用李贽的话表示“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秦始皇的确焚书坑儒,但这个情况我们要进行客观分析。因为秦始皇自己曾经解释过,他烧的书是‘不中用者尽去之’,也就是说他认为自己烧的是没有用的书。”王子今说,秦始皇焚的书是诗书百家语,“在他看来儒家学者的书是空谈之书,他选择是否焚掉的标尺是合不合用,所以医书、农书、卜筮等书籍没烧,其他的一律限期销毁。这在客观上造成了秦以后文化的断裂,因为很多文献被毁掉了。”焚书坑儒的始皇帝,却又在客观上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并且推行书同文、车同轨,改变了自春秋战国以来诸国异制的情况。在王子今看来,这样的功劳显然值得肯定。“虽然现在有些人反问‘当时中国为何一定要统一?就像欧洲至今没有统一,各国并存似乎也未尝不可。’但统一在当时并非秦始皇的突发奇想,而是当时整个社会都人心思统,包括老子、庄子、墨子、管子等诸子百家的著作都提到一心定而天下正这类主张。所以,统一在当时是天下大势,人们统一的意识已经非常强烈。不管秦始皇统一的直接动机是为了统治更多的人还是扩张自己的权力,他一统天下客观上顺应了当时社会文化进步的趋势。”
王子今认为,秦始皇还是一个很勤政的皇帝,一直在辛苦地东奔西走,最后死在了出巡的路上,他还有一些非常有创造性的政治设计,比如皇帝制度、郡县制度以及百官制度等,构成了一个非常严密的统治机器,对后世都有非常长久的影响。虽然刘邦最终推翻了秦,这些制度却在汉代全都被继承了下来。对秦始皇究竟应该怎样评价?作为一名学者,王子今不愿意简单下定论。“不同的立场和政治觉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就会出现不同的判断。”
揭开秦汉历史生动的侧面
数十年来,王子今的研究方向逐渐扩展到秦汉区域文化、生态环境以及秦汉时期未成年人生活等多个领域,为人们了解秦汉历史的不同侧面提供了宝贵资料。
秦汉时期的交通格局对后世形成了巨大影响。“比如秦始皇修建直道,把全国的道路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交通网,为帝国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支撑。因为如果没有畅通的交通,中央的政令就没办法及时传达、发生叛乱也不可能及时平定、地方发生灾荒也影响其他地方提供救济等。这个交通网络,后来的王朝一直在代代继承。”
当时的交通速度有多快?王子今表示,相关资料显示,当时有一份从青海给皇帝的作战报告送抵长安,皇帝和大臣商量后又送去了回复,“往返时间大约7天。”
西汉时期的生活节奏比东汉更快。王子今曾写过一本《中国文化节奏论》,分析得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甚至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文化节奏。“不同的时代,也有不同的节奏。西汉讲究侠义、进取,讲究英雄主义,所以节奏普遍较快。”
王子今介绍,汉文帝性格非常谨慎,被宣布继承皇位时,担心是骗他回去。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谨慎的皇帝,却也想从“飙车”这种刺激性的运动中寻求快感。“他曾想驾车从霸陵的山坡飞驰而下,幸好身边的人把他拉住了。那时有一种叫驰逐的赛车运动风靡民间和皇宫;不过到了东汉时期,这种运动就没有了。”研究之外,王子今也为《大秦帝国》《芈月传》《汉武大帝》等电视剧担任了顾问工作,为这些历史正剧尽量忠实于史实贡献了专业力量。汉武帝时期人们的穿戴和饮食是怎样的?在《汉武大帝》总导演胡玫的邀请下,王子今等历史学者专门到横店给剧组讲课;他还作为《芈月传》的历史顾问,为剧本提供了大量专业意见。
如此跨界,王子今只希望更多的作品能够符合史实,“作为历史学者,我们有责任进行一些知识普及性的工作。”不过,对当下影视剧中频频出现的与历史不符之处,王子今却非常能够理解,“因为中国古代的戏曲或者小说歪曲甚至改变历史的地方多的是,对文艺作品,公众可以有适当的容忍度。”
川观新闻记者对话王子今
对话
蜀道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旧石器时代,穿越秦岭已有历史先声
记者:李白的《蜀道难》让国人知道了蜀道这条道路,历史上蜀道究竟是指从哪里到哪里的道路?
王子今:“蜀道”的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厚。古来“蜀道”之称的通行,的确与流传广泛的以“蜀道难”为主题的诗文作品相关。但是蜀道究竟是从哪里到哪里?一直以来有狭义广义的不同说法。
广义的蜀道,有说法是古代联系蜀地的交通道路都可以称为蜀道,比如自三峡溯长江而上的水道,连接西藏通西域的茶马古道,从云南入蜀的五尺道和在此基础上拓展可通向南亚的西南丝绸之路以及由秦入蜀、由甘入蜀的诸多道路都是蜀道。
比如把从三峡入蜀的道路称为蜀道,这个确实也有一定依据——我们看到南北朝时期梁简文帝的诗文作品《蜀道难曲》:“巫山七百里,巴水三回曲。笛声下复高,猿啼断还续”,的确明确提到了巫山、巴水这样的地理标志和地理坐标。因为南朝行政中心在长江下游,南朝人所谓“蜀道”自然主要是指“巫山”“巴水”通路。
但是到了唐代,可以看到当时诗人的作品,他们所说的蜀道含义已经比较明朗——指从陕西翻越秦岭巴山的入蜀道路。像卢照邻的诗《大剑送别刘右史》明确提到了绵州、剑阁等地标;李白的《蜀道难》传颂千古,诗里说到了“秦塞”和“剑阁”,都明确涉及蜀道的位置和走向就是川陕道路。诗里的“秦塞”应当理解为连通秦地的道路所经过的关塞,也可以理解为秦岭关塞。
翠云廊航拍(华小峰 摄)
记者:那蜀道大概从何时开通呢?
王子今:蜀道交通线路究竟何时形成,目前还没有充分的史料来论证。但蜀道无疑历史非常悠久,从史前时代蜀道的萌芽,到古代蜀道诸条道路的相继开通,再到民国时期修建川陕公路,传统蜀道向近代交通转变为止,蜀道可以说伴随了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全部历史进程。
从考古材料上可以看到,其实在旧石器时代,秦岭南北的文化风貌已经有了一些共同点,说明当时人们穿越秦岭的交通开拓,已经有了历史的先声。到了新石器时期,秦岭南北的重要遗址已经表现出共同的文化面貌,人们已经能够穿越秦岭进行文化传播。到了商周时期,蜀道已开始早期开通,周原出土的西周甲骨文刻着“克蜀”的文字,这说明当时关中地区和蜀地可以通过交通条件实现战争史或军事史意义上的文化联盟。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蜀道的建设又实现了新的历史进步,秦人和蜀人对此均有共同的付出。《华阳国志》以及《水经注·沔水》等文献记载的“石牛粪金”“五丁开道”传说,从侧面反映了蜀道金牛道的开拓史。也就是说,从国家层面对蜀道进行开发,从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但蜀道交流系统的设计和管理,我们今天对很多细节还不太清楚。像褒斜道这种重要的交通干线,当时车辆能不能走,这在学术界是有不同意见的。或许当时一般的行走方式可以满足,但大规模的运输可能还存在问题。
记者:蜀道这个交通网络包括了哪些具体的线路,大概形成于何时?
王子今:蜀道开通有一定次序,地理上则主要包括了穿越秦岭的故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等北边4道以及穿越巴山的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等南边3条道路以及其他支线。北段大致以西安、宝鸡为起点到汉中,南段则从汉中开始到达成都等地。
故道又名陈仓道等,开辟远在先秦,从陈仓(今宝鸡市)沿扦水(今清姜河),经蜀道大散关上行至秦岭,沿嘉陵江上游河谷而下至汉中。褒斜道南起汉中褒谷口,北至眉县斜谷口,沿褒斜二水行,贯穿褒斜二谷而得名。傥骆道经周至县西骆谷,而得名骆谷道,又因翻越秦岭后南面出口为汉水支流傥水河谷,而称傥骆道,是自长安西南到达汉中。子午道至迟在秦代已经存在,因其线路走向基本上呈南北方向而得名,经行路线在汉晋前后有所不同。金牛道又名石牛道,因发生在战国中期的“石牛粪金”“五丁开道”的传说而得名,是一条从汉中直抵成都的干线。米仓道因翻越大巴山脉的米仓山而得名,北起陕西南郑,翻越大小巴岭、米仓山,再分别到达成都和重庆。荔枝道因唐天宝年间,杨贵妃嗜食新鲜荔枝,唐玄宗特地修整涪陵到长安的道路,快马传递荔枝而得名。其经行路线是从长安出发越巴山抵达现在的重庆涪陵。总体来说,战国秦汉至南北朝时期是蜀道主干线路开发和拓展、形成基本格局的时期。尤其秦灭巴蜀以后,对蜀道进行过有组织的维修改造,栈道的出现,堪称古代交通史上重要的发明创造。
古蜀道(陈旻翔 摄)
蜀道深刻影响了古代中国的发展
记者:蜀道究竟怎样深刻影响了古代中国的发展?
王子今:蜀道是世界文明史与世界交通史中的特例。与其他世界古代文明体系的主要河流大多为南北流向不同,中国的母亲河黄河与长江为东西流向,而黄河流域文化区与长江流域文化区之间,在西段存在着秦岭这一地理界隔,形成了明显的交通障碍。所以,自远古以来先民开拓的秦岭道路成为上古时代交通建设的伟大成就,因为它克服了秦岭这个交通障碍。到了战国至秦汉时期,蜀道则实现了原来的天府之国关中平原和后来的天府成都平原之间的沟通,为秦定天下提供了保障。从秦惠文王时期占领了巴蜀,到后来的秦并天下,蜀道起的作用非常显著,因为这是秦人第一次实现了对一个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地方的大规模领土扩张,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当时的秦国领土南北纵跨纬度超过12度,这是战国七雄中其他国家无一能够相比的。秦国对包括畜牧区、粟麦耕作区和稻米耕作区的广大区域的综合管理,自然可以提高秦国领导集团的执政能力,为后来统一帝国提供了预演条件,这也形成了中国西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的文化优势和经济强势。一直到东汉甚至更晚时期,大批的北方移民进入江南,才使得全国经济重心向东南方向转移。但是从“扬一益二”的说法可以看到,即使唐宋时期,益州的历史贡献依然仅次于扬州。而这种影响,同样是通过蜀道实现的。
事实上我们还可以看到,当年秦国在兼并的过程中,占有巴蜀以后形势大不相同,完全可以和东边的楚进行全面抗衡。秦汉帝国的崛起直接影响了东方史的方向,也因此影响了世界史的格局。这一体现了显著世界史意义的历史进程,是以蜀道开通为基本条件的。秦汉帝国也是东方最强大的一个政治实体和文化存在,甚至后来对朝鲜和日本以及越南的影响都有目共睹。这些年还有学者提出,从秦开始修筑长城,导致匈奴不能南下、只能向西发展,也间接影响了后来欧洲历史的格局。
记者:在古代,蜀道还发挥了哪些作用?
王子今:秦汉时期“大关中”这样一个地区形态的出现,和蜀道有密切关系。当时的“大关中”,也就是司马迁所划分四个基本经济区之一的所谓“山西”的地方,成了当时东方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一情形直到王莽“分州正域”,规划“东都”的时候才有了改变。正是蜀道的高效能使用,使得中国西部连通为一个实力雄厚的整体。甚至有一种说法——“巴、蜀亦关中地也”。秦汉“大关中”区域,是统一帝国成立的基础。
总而言之,蜀道是历史上连接关中盆地与成都平原,穿越秦岭、巴山,分布于川陕之间,因交流融合而形成的一系列官驿大道和文化交流道路的统称,是一项人类交通史上的伟大工程,深刻影响了古代中国的发展。它是中华文明历史上一项非常重要的创造,在世界文明史上也有重要意义。
丝绸之路史的研究不应忽略蜀道
记者:您一直强调丝绸之路史的研究不应忽略蜀道,这二者有何关联?
王子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和世界进行文化交流的道路,它和蜀道在地理位置上有很大的距离,但是我们为何说蜀道和丝绸之路有关系呢?著名学者李学勤先生的《东周与秦代文明》一书,曾把东周时期的中国分为7个文化圈,蜀道实现了其中“秦文化圈”与“巴蜀滇文化圈”直接的交通联系,使得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与长江上游的西南地区融汇为一个文化区。
不仅如此,蜀道的进一步延伸即“西南夷”道路的开通,打开了有学者称作“西南丝绸之路”的国际通道。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曾记载张骞出使大夏时,见到了蜀布和邛竹杖,问所从来,人家告诉他“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也就是说,有一条道路和西域联通,可以帮助当时的蜀人把物品卖到大夏。
蜀道是沟通川陕的道路,对于当时东方帝国的形成和建设以及世界的影响,功绩非常显著。而通过它的延伸,又进一步使新的国际道路出现开通的可能。这条道路是蜀道的继续延伸,它从成都开始向西南方向进行西南丝绸之路新的国际道路的探求。这条道路汉武帝想找但没有成功,实际上它一直在发挥着国际交流的作用。东汉时期,古罗马帝国的使节正是通过这条道路再经过蜀道到洛阳,拜见了东汉王朝的皇帝。
另外还有一条蜀“蒟酱”的流通线路,也就是从蜀地到今天广东的一条水路交通线,它使得蜀地和南海丝绸之路产生了直接的联系。通过这条线路,古代中国和东南亚甚至更远的印度半岛都有了往来。斯里兰卡出土过秦半两钱,也是南海丝绸之路通行的物证。
此外,敦煌入蜀道路也可以看作西北丝绸之路的支线。敦煌马圈湾出土的汉简里面有“驱驴士”“之蜀”字样的简文,记载了50个专门赶驴的士兵,赶了五百头驴到成都平原,这条路就是后来人们称为“青海道”的路。河西的驴通过这条路可以到蜀地,而居延汉简也记载了四川广汉出产的纺织品输送到了河西地区。
以上种种告诉我们,蜀道和丝绸之路有重要关联,是丝绸之路研究不可忽视的学术主题,我们也可以从这样的视角审视蜀道对于世界文明史的重要意义。
记者:四川现在成立了蜀道研究院,系统推进蜀道的相关研究,未来这些研究工作重点可以关注哪些方向?
王子今:我们以前对中国古代交通的重视程度不够,蜀道自有特别突出的特点,如今被重视也是理所应当。我个人以为蜀道研究应该最大限度收集蜀道的相关历史文化信息,并进一步开拓考古学参与的调查和发掘,以获得更多新的资料,这些或许可以帮助我们获得与蜀道相关的更多信息。
蜀道考古建议关注驿站、关口以及重要路线。这些重要的交通节点历史遗存非常多,古书里面也有很多记载,比如褒城驿是唐代全国有名的驿,但是现在位置在哪,还有什么遗存,与南北边的线路有怎样的联系?就要靠考古发掘才能得到新信息。另外史料记载蜀道的关口多达七十多个,也可以通过发掘来增进对它们的认识。
记者手记
把蜀道文化遗产
保护好传承好
李白流传千古的诗篇《蜀道难》,让很多国人知道了千年蜀道。不过,相比诗仙笔下蜀道的艰难崎岖,作为秦汉交通史研究专家以及蜀道研究院聘任的咨询委员会主任,王子今从专业的角度对蜀道价值的分析和提炼,在文化遗产保护日益受到重视,并且蜀道金牛道广元段已纳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大背景下,无疑更有重要意义。
纵观蜀道之上,文化遗产如珍珠洒落。翠云廊上古柏森森见证了千百年来国人对生态环境的守护;广元千佛崖密如蜂巢的石窟,是古代石窟艺术的结晶;褒斜道上的“石门十三品”,作为汉代以来书、刻代表誉满全国;“剑门天下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文学描写,更令蜀道披上了神奇浪漫的面纱。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翠云廊视察时,嘱咐“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对蜀道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出殷切希望。无论是通过考古调查发掘摸清蜀道文化遗产家底,还是通过研究全面揭示中国蜀道的独特地位及其对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贡献,展示宣传好蜀道石刻、书法、古树名木,都需要蜀道沿线省市形成合力、创新方式方法,如此才能擦亮蜀道文化名片,把珍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
来源:川观新闻
作者:川观新闻记者 吴晓铃
摄影:吴 枫
海报:刘津余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