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明代状元杨升庵祖源初探||张瑱 杨立新

作者:张 瑱 杨立新 来源:巴蜀客家研究微刊 发布时间:2024-07-29 15:13:13 浏览次数: 【字体:

明代状元杨升庵祖源初探

张 瑱 杨立新

摘要:杨升庵作为四川历史文化名人,一直以来,探其祖先源流时却是扑朔迷离,疑窦丛生,本文以湖北麻城西阳镇杨氏族谱《升庵公序》等族谱资料为主要线索,以元末明初杨升庵的家族迁徙为研究对象,从正史、方志、族谱、友人文字与出土文物等多个方面进行相互参证,详细考证杨升庵家族由江西而迁湖广麻城、再由麻城迁入四川这一迁移轨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研杨升庵祖源,有着较为重要的文献价值。

关键词:杨升庵,祖源初探,麻城孝感乡,湖广填四川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二十岁以乡试第一中举,二十四岁高中状元,在整个有明一代“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作为有明一代四川唯一的状元,其学问之渊博,其著述之丰富,无疑是明代川蜀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新都人常以“相如赋、太白诗、东坡文、升庵科第”并称,骄傲自豪之情,不言而喻。著名思想家寓居过湖广麻城的李贽将他称作“杨戍仙”,与唐代诗人李白、宋代文豪苏轼并提:“岷江不出人而已,一出则为李谪仙、苏坡仙、杨戍仙,为唐宋并我朝特出,可怪也哉!”杨慎所属的杨氏家族,更是以“一门七进士,(两朝首辅)宰相状元家”显赫一时,成为当地名门望族。2017年杨慎入选第一批10位四川历史名人,可就是这样一位历史文化先贤,在谈起其祖先源流时却变得扑朔迷离起来,疑窦丛生。按学界通行说法杨升庵祖籍乃湖广麻城县孝感乡,可自近代特别是晚清民国以来,在“麻城说”的基础上多了一个“梅州说”,皆因年代久远,世易时移,战乱失谱,后续客居地与祖地族谱没能对接是很重要的原因,因此仍有必要在本文作者原研究过《明代状元杨升庵家族迁徙轨迹详考》的基础上,从祖源研究角度进一步补充与完善。

一、关于杨升庵祖源研究述评

目前学术界针对明代新都杨氏家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杨廷和、黄峨、杨慎这三个知名人物上,成果颇为显著,论著较多,尤其是杨慎,但从整体系统上研究杨慎家族祖源的文章并不多。1984年杨升庵博物馆、新都县杨升庵研究会编印《杨升庵研究论文集》中有冯修齐先生整理发表的《新都杨氏族谱考论》,该文提到“抑闻新都本支家谱,以张逆、蓝逆两次乱蜀失之,目前所见新都杨氏族谱数种,均为清代以后续修,谈到民国辛未(1931年)崇焕改订《新都杨氏家谱》,乃参取各房支派的抄本,丰富其内容。但再经窜改,大失原貌,并从一般姓氏谱和名人录中,抄凑宗人,实乱谱牒。”,冯修齐先生对民国以来《新都杨氏族谱》修编本提出了质疑,认为是附会之说,但遗憾的是没有找到更好的资料加以佐证。张德全发表在《四川文物》杂志分别于1988年第5期发表《明代状元杨升庵故里》和1995 年第1期发表《杨升庵故里活动考》,两文对杨慎家族在新都的遗迹及其活动进行了考述。朱韬在《四川文物》2007年第1期发表《成都市新都区明代杨恒墓志考释》,利用新出土的杨恒墓志铭,探讨了新都杨氏的迁徙及其谱系。2011年7月湖北麻城龟峰山明清移民与学术变迁“麻城孝感乡现象”学术研讨会,杨立新、罗卫华和杨锦辉发表《明代状元杨升庵家族迁徙轨迹详考》会议论文,详细地考察了新都杨氏家族的迁徙轨迹,指出杨氏家族是从江西庐陵迁到湖北麻城,后因避乱迁入四川,定居新都。四川西华师范大学2016年刘辉亮撰写硕士论文《明代新都杨氏家族研究》,从新都杨氏家族的兴衰历程、新都杨氏家族的教育与文学成就、新都杨氏家族名望的积累等方面对升庵家族变迁进行研究,文中提到“杨氏家族在麻城发展状况不祥”,陈伟平老师在2020 年第1期《客家研究辑刊》发表了一篇《清代杨升庵祖先世系的建构与新都粤东客家移民》文,提到杨升庵祖源的“麻城说”与“梅州说”,对“梅州说”明显为附会之说作了考证,对新都粤东客家移民与清代杨升庵祖先世系的建构原因也进行了分析。新都本地文化学者倪宗新先生2013年6月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著作《杨升庵年谱》,在广泛涉猎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补充了大量有关杨升庵先世、行踪、交游、著述、书法创作以及后人对谱主评价等内容,全面地展示了一位百科全书式文化巨匠的毕生经历和对后世的影响。这部年谱给学术界研究评论杨升庵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但也有因资料不足原因采集了不少民国版杨氏族谱的内容,略有遗憾。

二、正史与地方县志中关于杨慎家族的记载

新都杨氏一族,自杨玫(注:也有文献称玟、文,多因古字体笔误,现多数称玫)起,五世为官,尤其是杨廷和、杨慎父子,一个是两朝首辅,一个是大明状元,盛极一时,官修史书、方志自有文字记载。

正史中对杨慎家族的记载,最早的是二十四史之一的《明史》。《明史·杨廷和传》的记载为:“杨廷和,字介夫,新都人。父春,湖广提学佥事……弟廷仪,兵部右侍郎,子慎、惇,孙有仁,皆进士,慎自有传。”《明史·杨慎传》的记载为:“杨慎,字用修,新都人。少师廷和子也。”

国史重在资政,对于家族的记录虽然较为简略,却具有既有极高的真实性和权威性。从以上两处记载,我们已经可知新都杨氏家族四代人的基本情况。

白寿彝教授主编的《中国通史》中的记载则比《明史》更为详细一些:“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祖籍江西庐陵,六世祖避元末乱徙湖广麻城,再徙入蜀,遂居四川新都(今属成都)。”这部《中国通史》共12卷22册,约1200万字,历时近二十年完成,引用资料翔实,反映了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是迄今国内外规模最大的《中国通史》,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权威性。上述这段文字,对于杨慎家族的迁徙,则在《明史》的基础上,补充了“徙湖广麻城”一段,从而使得杨氏家族的迁移轨迹更为清晰。

史载从杨升庵的祖父杨春到杨升庵的子侄辈,杨家四代人一共出了七个进士,杨升庵的父亲杨廷和亦为进士,官至正德、嘉靖两朝首辅,可谓一门七进士,(两朝首辅)宰相状元家,成为四川新都最有名的望族。

麻城、新都两地县志对于杨氏家族的记载,则比《明史》和《中国通史》更为详细。县志是地方官修的性质,其真实性也是很可靠的。根据清光绪八年《麻城县志》附原籍记载:“杨文忠(注:杨廷和,谥号文忠)新都人,先世由麻城迁蜀,父春复为湖广提学佥事,廷和年十九岁成进士……”。清道光甲辰年的《新都县志·文献遗徵》开篇文即为《明修撰杨升庵先生年谱》,据其记载有:“宏治元年戊申公一岁,按公先世江西庐陵人,六世祖世贤避元末乱徙居湖广之麻城,再避红巾乱乃入蜀,居新都(状元馆记)”。1994年版四川《新都县志·社会风土》则记载:“杨,元末避乱,徙湖北麻城县,后入川居本县。”麻城和新都两地县志的对杨氏家族的记载完全吻合,亦与前述之正史记载完全一致,当无疑义。

从以上正史和方志中的记载,我们可以确知:杨慎家族经历了一个由江西庐陵迁入湖北麻城、再由湖北麻城迁入四川新都的迁徙过程。

三、湖北麻城西阳镇杨氏族谱补证

家族族谱,亦是史籍文献之一种,具有较为重要的史料价值。罗香林著《中国族谱研究·中国族谱研究之史学意义》明确指出其史学价值:“族谱为中国史籍之一类,与中国民族及文化之维系,关系甚巨。”

关于杨慎家族的迁徙情况,在笔者所见到的现存民国十三年八修、民国三十五年九修和一九九二年十修版麻城《西阳镇杨氏族谱》,对新都杨升庵家族情况有比较明确的记载。

以民国三十五年湖北麻城《西阳镇杨氏族谱》九修版为例,这套族谱共二十八册,分卷首四册,正谱二十四册,其中卷首四册计一百三十三篇文献,七十二幅绘图,虽显陈旧,但保存完好,较为详细地记载了麻城西阳镇杨氏族人的迁徙史。从该支族谱记载文献研究来看,由入麻始祖万户侯杨仲祥于明洪武十四年肇启撰修简谱。关于杨仲祥公,清乾隆六十年刻本《麻城县志》记载:“明武勋,万户”。次修为入麻六世长孙杨润公。杨润公,据谱记载为明成化十九年癸卯亚魁,初任四川广安知州,后升浙江佥事、山西提学副史。三修为杨氏九世孙著名贤吏杨王庭,因筑“杨公堤”救民数万而载史册。据族谱记载,王庭公为明万历十三年乙酉举人,历任江西德化南直桃源知县、山东莱州通判、江西广信府同知、署饶州府知府。以上族谱记载与湖广通志、麻城县志所载相符。该杨氏族谱历经明、清,至民国三十五年,修编九次。九修由福六房第十八世孙前清湖北省自治研究所毕业生杨大福字桂芳主持,一九九二年由六房二十一世裔孙杨志国主持第十次修撰。从肇启到十修之间的时间跨度达六百余年。

据族谱记载,该支杨氏入麻始祖仲祥公为江西庐陵人,元末兄伯祥被盗贼所害,自已因去蜀地幸免,为报兄仇,孤身单刀除盗贼,后盗贼愈多,为避盗贼逃于扬州,在扬州发迹当上元朝地方将军,后举义旗追随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中功勋卓著,封护驾将军,在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鄱阳湖之战中激战六昼夜,一举打垮了陈友谅军,陈中流矢而亡。鄱阳湖之战虽艰难取胜,仲祥公却遭朱元璋猜忌,遂学古人,功成身退,最终隐居于元未带兵驻守过的光黄故地麻城西阳镇,朱元璋屡求不至,八十三岁即明洪武十三年庚申封万户侯,仲祥公年八十五无疾而终,葬卧牛大蛇形山,配夏戴汪周四房夫人,生子十三公,分别为福一、福二……福十三,后封“十三太保”。由于元末明初的动荡与迁徙,后裔分散到四川、重庆、河南的人数众多,也有到安徽、江西、浙江、贵州、陕西等地,在省内的有孝感、随州、竹山、竹溪、京山、钟祥等地。

族谱中涉及新都杨氏家族较为重要的文献有:明洪武壬戌敕封万户侯始祖仲祥府君叙,明洪武辛亥开科状元江西籍吴伯宗谱序,明戊辰赐进士状元及第刘若宰谱序,明正德辛未状元及第升庵公序,清咸丰拾年岁次庚申仲冬月赐进士出身兵部主政世愚弟徐宗一谱序。相关文字摘录如下:

《明洪武壬戌敕封万户侯始祖仲祥府君叙》中有:

“逮元末岁,天子少乾健之学、决断之才,而奸邪盈廷,正直避世,遂以盗贼横生,吾祖父号林安由华阴而移居弘农之北乡。及吾父伯二公,又见乱炽盗多,复徙于江右。江右文人皆宗以为师焉,学术之深渊,固无庸予言也。其纷纷世系,虽居不一地,官不一朝,而其嫡派是无毫末之差。”

《升庵公序》全文如下:

“吾族之谱,岂可妄言哉。自伯彦公入籍江西,传之太祖,十七世矣。太祖同胞有三。伯一公之子孙,安守故土。伯二公之子,即仲祥公也。伯三公当仲祥镇麻之日,幕居数载,旋已相与家焉。因元季余乱,避而入蜀,遂庐于新都,后以武功封益州侯,即慎之太祖也。独记仲祥公除元乱而创明业,膺封拜而镇光黄,嗣续多人,皆善继善述。甫及六世,登甲科者已有八矣。其六世长孙润公,先司牧广安,与家君细查世派,本一族兄弟。后家君升浙江经略,润公升浙江佥事,同寅数载,相待益真。两人即不乎同胞万世,讵可忘其本始?慎今奉命,入河南过湖北特录世谱,以志之庶,令传之不朽云。

明正德辛未状元及第四川新都慎升庵氏谨志”

《西阳镇杨氏族谱》这样记载三公各自的居住之地:

“伯一公守故土,住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伯二公长子伯祥早逝,媳抚二孤世居扬州,次子仲祥籍麻始祖;伯三公侄仲祥镇麻之日,公幕居数载,旋已相与家焉。因元季余乱,三世避蜀,住于新都,后以武功封益州侯,数传至春。”

明戊辰赐进士状元及第刘若宰所题写的《若宰先生谱序》中有:

“悉究水木之繇,关西华阴而徙江右庐陵、金溪、南昌,又迁于楚之蕲水,后分派麻城、孝感、兴国,更一支往蜀而乔居焉。”

仔细梳理以上几段文字,我们基本上可以清楚地描绘出麻城西阳镇和新都杨慎家族世系图及迁徙路线如下:

入麻始祖仲祥公叙文中有“及吾父没,吾兄伯祥复被盗害伤,予以往蜀地,幸得脱焉,及归,兄已逝矣”等字句,可见杨仲祥公于元末时在蜀地已有活动,升庵公先世日后去蜀地应与此类行程经历有关。

麻城西阳镇杨氏族谱的记载与国史、地方县志相吻合,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又具有相互补充性,其真实性应当不容怀疑了。

根据以上族谱的记载,我们还可以得知,元末明初这一段时期前后历数十年战乱造成了社会的激剧动荡,该支杨氏家族经历了多次迁徙。而新都杨氏家族从江西到麻城,再由麻城到四川新都,已是毫无疑问的了。按族谱记载,仲祥公封夫人夏氏葬蕲水县,以此推断,元末时该支杨氏还应在蕲水居住过,而蕲水作为徐寿辉率红巾军建立的伪都,在元末明初应是最激烈的战场之一、元军明军反复厮杀之地,最后该支杨氏家族以代表人物杨仲祥籍居麻城西阳镇而相对稳定下来。据此,元末明初,乃至明末清初,陆续迁徙到外省、外县的该支杨氏后裔,以湖北麻城作为原籍就在情理之中了。

四、友人文字记录及新出土文物资料的力证

新都杨氏家族,乃仕宦显贵、名门望族,且廷和治国理世之才,升庵博古通今之学,尤为时人所敬重,与其家族交往仕宦名流、诗文同道等友人,为其家族所写的“行状”“墓志铭”之类文字,亦是考证其家族渊源的可靠材料。其中关于杨春的,有李东阳的《明故封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杨公神道碑名》、靳贵的《湖广按察司佥事封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杨公春墓志铭》,刘春的《杨留耕行状》;关于杨廷和的,有熊过的《杨少师石斋先生墓表》。我们对这些文字记录加以梳理,可以进一步参证其家族的迁移轨迹。

李东阳(1447年—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湖南茶陵县人,明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明史》卷一百八十一有传。李东阳于天顺八年中进士,至正德七年,前后共在朝五十年,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讲、太常寺少卿、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内阁首辅等职,其中参与内阁事务长达十八年之久。李东阳与杨慎之父杨廷和同朝为官,共辅朝政,私交甚密。弘治十四年,杨升庵十四岁,随父返回京师时作《黄叶诗》,李东阳见之曰:“此非寻常子所能,吾小友也。”杨升庵乃进之门下,至李东阳正德十一年去世时,在其门下有十六年。

李东阳作为杨廷和的同僚、杨升庵的老师,对升庵家世应极为清楚。清道光甲辰十一月张奉书修《新都县志》(尊经阁藏板)卷十记载了李东阳为杨廷和之父杨春所作《明故封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杨公神道碑铭》一文,提及“公……上世本楚人,元季迁蜀,居成都之新都”,另一文《封孺人杨母熊氏墓志铭》里不仅提及“按杨氏之先本楚人,元末徙新都”,而且提及“春之曾祖讳世贤,赘于李。祖讳寿山,考赠行人司正讳玫,皆冒李姓”,文中提到的杨玫为杨春之父,太孺人熊氏为杨玫之妻。在杨春这一代,太孺人熊氏复令始姓杨,恢复杨姓。这两篇文献里明确记载升庵公先世为楚人。

靳贵的《湖广按察司佥事封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杨公春墓志铭》关于其家族的迁移记载,是“公姓杨氏,讳春,字元之,别号留耕。其先楚人,元季避乱入蜀,遂家新都。曾祖讳世贤,祖讳寿山,俱不仕,考讳玫,贵州永宁州吏目。”刘春《杨留耕行状》的记载也大致相同:“公讳春,字元之,姓杨氏,其先楚人,元季避乱入蜀,占籍新都。”

以上文字记载,或详或略,但所述事实并无出入,可以相互参证、相互补充。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对麻城西阳镇族谱所记载的“数传至春”作一个更为清晰的梳理,如下图所示:

另一个与杨家密切相关的友人是熊过。熊过(1506年-?),字叔仁,号南沙,四川富顺县人。明朝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他学知渊博,治学严谨,是著名学者杨升庵的好友,被列为“西蜀四大家”和“嘉靖八才子”之一。嘉靖二十年,熊过被贬作云南白盐井副提举,与杨慎在安宁相识。熊过久慕杨慎才学及为人,二人均为博学之士、忠正之臣,遂为挚友。熊过曾经与杨慎讨论过《周易》的卦象,并在其鼓励下写成《易象旨决录》。杨慎移居泸州时,熊过也辞官返乡,住在与泸州一水之隔的小市厢。杨慎曾很多次到过沱江,到小市厢去探望这位好友,他在诗中写道:“君来自釜川,我日渡江口,不看中街花,不饮市井酒。”

清道光甲辰十一月张奉书修《新都县志》(尊经阁藏板)卷十文记载熊过为杨升庵家族写过《杨少师石斋先生墓表》云:“公先世庐陵人,有名世贤者,以元末欧祥乱徙麻城,避红巾贼入蜀,家新都。”熊过所写的这段文字,最接近麻城西阳镇杨氏族谱记载,也较符合元末明初大别山区这一带的史料记载。

五、关于升庵公祖源的进一步讨论

按上文论述,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以及“麻城孝感乡”等移民现象出现的时代背景,结合来自杨廷和与杨升庵的师友及同僚记述,明代新都升庵家族出土的墓志铭、明代以来的各类方志、县志等文献记载,更加确定了升庵家族的迁徙轨迹,由江西庐陵迁徙湖广麻城再徙入蜀。按清乾隆六十年《麻城县志》记载明未清初湖广麻城县籍举人、莱阳知县邹知新撰写的《四贤考》:“又读李氏书,有杨廷和字介夫,四川新都人,父春,湖广提学佥事。按,公系出湖广之麻城,五世祖避难入蜀,居新都,以天顺己卯九月十九日生公。公幼举于乡,登成化戊戌进士,改受庶吉士,嘉靖朝为首相,以议大礼削籍为民。子慎,号升庵,登正德辛未科进士,状元及第。公之祖去麻仅五世,其於吾邑钟灵有自矣,亦奇矣哉。”,通过县志这些官方文献可知,结合明代以来记载升庵家族迁徙的文献成文年代距离杨氏入川的时代未远,其可信度不言而喻。王文才教授作为研究杨慎学谱的大家,在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杨慎学谱》及后续2018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杨慎学谱》著作中《升庵纪年录》篇节里的考论极为清楚:“近代新修家谱,復旁徵淳熙十五年杨文富《杨氏宗谱序》谓:‘后唐雲岫公讳耸,官粤寓梅,遂立家焉。’耸之后裔元杰,自梅州迁麻城。此更上推其世系至五代,以元杰遥接杨耸,显出附会。慎孙宗吾已不知远祖元杰之事,其后三百年乃知元杰为耸后裔,是为冒认宗祖可知。蓋旧撰碟牒,通弊如此。若从其说,则慎先世不属庐陵,而居梅州;迁麻城者亦非世贤,而为元杰。今考慎祖杨春碑传,凡刘春撰《杨留耕行状》、李东阳撰《杨公神道碑铭》皆谓:杨氏之先本楚人,元末避乱入蜀(二文并载道光县志)。自明迄清,家谱相承,叙其本宗之始,俱谓元末自楚迁蜀;近代杨氏祠堂新谱,欲远推世系,竟擅改其旧牒,是不知谱学之诂也。”

目前,现普利寺杨氏现在仍保存着一份清光绪二十一年的杨氏族谱抄本,由杨永桂誊抄,此谱没有金吾公序,仅仅誊录自杨世贤以下的普利寺杨氏世系,从文本形态上具有相当的原始性,与《杨慎年谱》所载明时所传家谱,断自国初世贤相吻合。再考察湖北麻城《西阳镇杨氏族谱》,通过该谱所载《升庵公序》及相关世系分析,跟明代以来的方志县志记载有四个方面的吻合,一是升庵太祖伯三公为入麻城始祖仲祥公叔父,元未迁麻城后在仲祥公驻守地西阳安家定居,祖籍同为麻城谱载的江西庐陵;二是与麻城县志等方志记载升庵家族原籍地为麻城相吻合;三是明代徐溥《谦斋文集》载《永宁州吏目赠行人正杨君夫妇墓志铭》文中:“杨之先本楚人,在元尝为武官,后避乱于蜀,因为新都人”,这与《升庵公序》中记载升庵太祖伯三公为益州侯,出身行伍相吻合;四是麻城谱记载升庵公称伯三公太祖应为其八世祖,而按西阳族谱记载“三世避蜀”则应为伯三公之孙辈入川,也即为升庵公六世祖世贤入蜀世系相吻合。这同时说明从伯三公迁麻城到世贤公明初携寿山入川,有四辈人在麻城居住过的经历。按靳贵《杨春墓志铭》叙之曰“皆不仕”,表明入川祖世贤,寿山,既无科名 ,也无官称,而上文提到:“杨之先本楚人,在元尝为武官......”,升庵太祖伯三公在元代为武官,所有这些表述跟正史记载相吻合,经历了明清至现在两地分隔六百余年,有了这四个吻合已经是相当了不起的祖源对接了。顺此我们可依据麻城西阳镇杨氏族谱对升庵祖源进一步上溯至江西祖杨伯彦(也有史志载杨彦伯),唐末五代时期著名神童和著名县令,南唐重臣,麻城西阳镇杨氏宗支先祖之一。宋•徐铉撰《稽神录》载华阴店妪中“杨彦伯,庐陵新淦人也,童子及第......”, 明代官修地理总志《大明一统志》、清•吴任臣著《十国春秋 》卷第九等文献有载,与历代文献记载升庵祖籍庐陵相吻合,由此可按麻城西阳谱进一步上溯升庵祖源至晋武公子伯侨,肇基祖为华阴汉初封侯杨僖,弘农郡关西夫子“四知”祖杨震、“三不惑清白传家”杨秉支系,知名杨氏族史专家杨维森在2018年修订由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出版《弘农杨氏族史》时已将湖北麻城西阳杨氏至四川新都杨氏编入第二十五篇,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升庵五世祖寿山出生地应为湖广麻城,因按清光绪二十一年的新都杨氏族谱抄本记载世贤公妣黄氏生子寿山一人,卒于湖广麻城县,葬湖广麻城北山,各种方志文献记载反复强调升庵先祖本楚人,那么一定有先祖出生在楚地,这个先祖只能是寿山公。这与张德全先生著《杨慎传》中“杨家祖先是江西庐陵人,新都杨氏始祖杨世贤避元未战乱,迁至湖广麻城,娶妻黄氏,生子寿山。再迁,乃入蜀之新都,以子寿山赘于李氏。”说法相吻合。

结 论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各类文献和出土文物对四川新都杨升庵家族的记述,或源于“楚”,或源于“湖广麻城”,而本文通过对麻城《西阳镇杨氏族谱》的研究发掘,更进一步找到了杨升庵家族迁蜀前在湖北麻城落脚之地——一个叫西阳镇的地方。西阳镇族谱中记载的《升庵公序》,更是印证了麻城新都两地杨氏家族的渊源。通过麻城杨氏与新都杨氏家族变迁这一典型案例的对比研究,使得“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这么一个移民迁徙脉络更加清晰起来,也进一步证实了“麻城孝感乡”并非诳语,这在《太史升庵文集》七卷杨慎撰写《铜梁尹汪汝济墓铭》文中载“汪胄孝感,吾祖同里...”得到证实。窥一斑而知全豹,无论是作为如杨慎家族之类自发移民的原籍,还是作为政府移民的“中转站”,麻城在近六百年明清移民的迁徙历程中,其作用与地位也着实显著。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值得深入探讨的广阔空间。我们撰写此文的目的,就在于抛砖引玉,希望大家做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明史·杨慎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明史·杨廷和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白寿彝,中国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4][清]张奉书,新都县志·卷十(尊经阁藏板),道光甲辰十一月.

[5][清]麻城康熙九年、乾隆六十年、光绪八年刻本,麻城市地方志办公室1999年搜集再版.

[6][民国]余晋芳,中国方志丛书·麻城县志·前编[M],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35.

[7][清]夏力恕等,印景文渊阁钦定四库全书·湖广通志[M],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

[8]黄云生,四川府县志辑(11)·民国新都县志[M],巴蜀书社,1992.

[9][民国]杨桂芳等,麻城西杨镇杨氏族谱,民国十三年,民国三十五年;孝感杨店杨氏宗谱,民国六年.

[10]韩配阵,杨慎交游考,中国文学网元明清研究,

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x?id=52790.

[11]张德全,明代状元杨升庵故里[J],四川文物,1988(05).

[12]苏东来,清嘉庆《四川通志·舆地志》所反映的元明清移民历史记忆,麻城政协网,http://www.mczx.gov.cn/onews.asp?id=1266.

[13]新都五星啤酒厂工地宋明墓发掘简报[J],四川文物,1998(03).

[14]朱韬,成都市新都区出土明代杨恒墓志考释[J],四川文物,2007(01).

[15][明]焦竑,献征录·卷八十八,上海:上海书店,1987.

[16]丰家骅,杨慎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7]董晓萍,杨慎[M],北京: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

[18]曾邹祥,“湖广填四川”始末[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5(07).

[19]李华,浅谈“湖广填四川”对巴蜀地区的文化影响[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6).

[20]董玉梅,“江西填湖广”填出的地名故事[J],武汉文史资料,2006(04).

[21]周勇,“湖广填四川”与重庆[J],红岩春秋,2006(03).

[22]肖平,湖广填四川[M],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5.

[23]罗香林,中国族谱研究[M],香港:香港中国学社,1971.

[24]陈伟平,杨德力,清代杨升庵祖先世系的建构与新都粤东客家移民,客家研究辑刊,2020 年第1期

[25]冯修齐,新都杨氏族谱考论,《杨升庵论文集》,新都博物馆、新都县杨升庵研究会编印本,1984.

[26]王文才,《杨慎学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7]王文才,《杨慎学谱》,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

[28]杨永桂,《新都杨氏族谱》,清光绪二十一年.

[29]徐溥,《谦斋文集》,明代.

[30]杨维森,《弘农杨氏族史》,西安: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出版,2018.

[31]张德全,《杨慎传》,北京:天地出版社,2020年1月第1版.

[32]倪宗新,《杨升庵年谱》,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6月.

[33])杨慎,《太史升庵文集》,明万历十年蔡汝贤刻本.

(原文刊发于《新楚文化》2024年6月上期)

作者简介

张瑱,湖北省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在《管理观察》《图书馆工作》等期刊发表数篇论文,参与《图书馆:文化传承.阅读.服务》等图书编辑。

杨立新,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农村科技创新,乡村文化等。

来源:巴蜀客家研究微刊

文/图:张 瑱 杨立新

来源: 巴蜀客家研究微刊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