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古峨眉廿四景述略‖李家俊

作者:李家俊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7-28 15:01:04 浏览次数:538 【字体:

古峨眉廿四景述略

李家俊

峨眉风光秀丽、人文荟萃。清康熙年间,四川嘉定府知府窦容恂鉴定、峨眉县知县文曙鉴修的《峨眉县志》记载,峨眉古有十三景,后扩为廿四景。乾隆庚申(1740),峨眉县令文曙鉴修、邑人候选知县张弘㫙纂修《峨眉县志·卷之二·古迹》,沿袭了康熙版《峨眉县志》廿四景,分述如下:

一、洞口抛珠

位置:龙门洞。

奔流不息的黑白二水自双飞桥下,迂回曲折在峭壁之间,峡谷处两壁悬崖数百米,最险处呈穹隆状,即龙门洞。范成大在《峨眉山行记》中称“中罅几尺,天光一涧,亭蓝曲绕”。

乾隆版《峨眉县志》叙:“当为吕纯阳游目之区,实属孙思邈修真之所。孙富春双钩龙门其上,前贤题咏极多,苇航咏赏于其下者抑复不少。”

现状:景观尚存,只是旧道已毁,公路从景观顶上过,欲临其境,只能溯河而上。

二、池心眩锦

位置:龙池湖。

峨眉南部一天然湖,四周群山环抱,垂柳成荫。清乾隆版《峨眉县志》叙:“一鉴中涵,弥漫十里许,深黝叵测,下有龙居。”“汉李膺记峨眉山下有龙池,方广十里,即此也。”传湖中有水怪,体大如舟。

龙池湖一角

现状:龙池湖一度改造为水田,水域面积急剧萎缩。20世纪90年代实施还水工程,景观逐渐得到恢复。近有四溪沟溶洞,新辟自然景观,加之乐汉高速在湖畔设“峨眉南山”站,前景可待。

三、桥援跳虎

景点:黑水寺虎跳桥。

黑水寺曾是与万年寺齐名的峨眉山古刹,名茶雪芽的原种地。虎跳桥在黑水溪上,黑水咆哮奔涌而下,两岸山势秀隽,绿树成荫。峨眉史书记载:唐代慧通禅师游峨眉山,至黑水溪,遇水涨,有虎来背负禅师过溪,后禅师于此处筑桥,遂命名为虎跳桥。史书还载:明“嘉定七贤”张凤羾、章寓之、王宣、安磐、徐文华、程启充、彭汝实游此,盘桓不肯去,题桥名“七笑”。

现状:先是驻军,营房和民房在此兴建,后有川桃公路在溪上筑高架桥,景观消失殆尽。

四、水印旋螺

位置:万年寺无梁砖殿。

万年寺是有籍可考的峨眉山第一座寺庙,南北朝时期慧持和尚始建,宋代茂真尊者铸普贤铜像,为峨眉山普贤道场地标。名称经历了普贤殿、白水寺和万年寺。无梁砖殿为明万历年间奉诏修建,形似覆釜,世号旋螺,中铸大士骑象,周罗万佛华龛。檐下二池,亭泓澄澈,倒影映入。每逢光霁,水殿交融,日浸月燥,在梵天中别具一景。这一带秋景壮观,殿右侧白浪滔天,殿后山势雄伟,四周丛林密布,秋风萧瑟,疏影横斜,彩林染山,空明无限,清末谭钟岳把此景命名“白水秋风”。

现状:经年保护,无梁殿风采不减,重放光芒。

五、蹑蹬摩仙

位置:绥山玉蟾洞。

绥山又名二峨山,与峨眉山相对,故郦道元在《水经注》云:“去成都千里,然秋日清澄,但见两山相对如蛾眉焉。”绥山之北是峨眉山市,绥山之东为沙湾镇,郭沫若先生以此自号为“峨眉人”。玉蟾洞在仰天窝下,白岩溪旁,清嘉庆十八年版《峨眉县志》说此洞为仙道白玉蟾尸解处。洞周古木阴森,奇峦叠翠,仄蹬纡盘乃造其窟。入可容数十人,四壁星然如云母石,中有天成妙相。壁间有一葫芦状石乳,游人手摩之温润如玉,相传为玉蟾蜕化者。

二峨山远眺

玉蟾洞附近有葛仙洞,传葛仙骑木羊上绥山,蜀中王侯趋之若鹜,纷纷上山求仙。这里产桃,被视为珍品,《峨眉县志》载:绥山之桃,虽不能成仙,却足以自豪。

现状:洞尚存,只是为了安全已将洞口封闭,加之树木砍伐,道路修建,周围的景观不及从前。

六、绿崖点佛

位置:普兴千佛崖。

千佛崖长约一公里,崖壁有“大牙仙”三字,传为轩辕问道峨眉山寻访天真皇人处。唐宋至明清,有佛教雕像数百尊,因此得名。乾隆版《峨眉县志》叙:“千仞壁端,遍刻金仙妙相”,“现身不一,说法如生,俨乎其灵鹫佛都也”。界接花山,上多苍树偻生,下则碧流驯逝。鸟啭奇音,兰馨幽壑,四时清赏无穷。

现状:20世纪80年代,修建小河坝至悦莲的乡村公路,从千佛崖半山开筑,凿岩壁填路基,石雕或被凿平,或被掩埋在路基下。今有几尊仙道浅雕像,为现代作品。千佛崖危岩耸立,终年郁郁葱葱,下有小河之水款款流淌,仍然不失为一景。

七、银界团霞

位置:金顶睹佛台。

金顶海拔3077米,舍身崖在千仞绝壁之上,东瞰日出云海,西望雪山冰封,气象万千。志书说睹佛台“危临万仞”,兀石直插云霄,状如金刚,每当正午,白云波涌,若兜罗绵布满崖壑,上临丽日,光照云海,正中托出虚明巨镜,晃跃渐开。其后外晕五色,变幻陆离,观者影射镜中,举手动足只现自己,不见旁人,名曰摄身光。古今疑辩纷然,卒难窥其灵妙。

1938年孙明经拍摄的金顶睹佛台

现状:金顶恢复了金殿、银殿、铜殿,仪象庄严。今有华藏寺、十方普贤、朝拜大道,睹佛台流光溢彩。

八、宝峰瀑布

位置:宝掌峰。

宝掌峰在峨眉山中段,与白云峰、中峰相邻,近有牛心寺、大峨寺、纯阳殿、清音阁等。宝掌峰传为中印度僧人宝掌和尚结庐处,故而是文传中最早上峨眉山传法的僧人。峨眉山瀑布以龙门洞、弓背山为胜。然而以修缩阔狭,有辩盈涸,显晦不时,唯宝掌峰左之瀑布更胜。乾隆版《峨眉县志》称宝掌瀑布“玉虹凌霄、珠帘拂涧,长牵井络千寻,不减庐山三叠。”观此景,峰似危楼,飞流狂泻,水落之处好似有一个巨大的金盆托住,溅出水花无数,阳光照射,七彩流霓,风吹云散,如浴甘露。

现状:峨眉山水量渐减,瀑布断流。古道逐渐消逝,漫山遍野丛林覆盖,普通人难以靠近。

九、天门望雪

位置:天门石。

天门石

天门石在峨眉山高处,太子坪后,旧有一寺,与金顶近在咫尺。天门石为两块巨石,两石夹道,中余一缝,仅单人可过,因之成为峨眉山一道奇特的景观。天门石传为仙女下凡的垫脚石,进而有了许多美丽的传说。伫立天门石处西望,见晶莹映天,玲珑屏汉,钩连贡嘎大雪山。每当峨眉山巅雪霁时,身倚寺阁,神驰玉界,两相映照者,天门石与雪山也。

现状:天门石依旧完好,风光不减,是徒步登山的必经和赏雪打卡地。

十、龙窟传盂

位置:神水阁。

神水阁

神水阁原为明代巡抚吴用先别墅,明万历年间易名圣水庵,清顺治年间改名神水阁,阁以泉名。传隋朝时,智者禅师住锡中峰寺知此水源从西域来,后居荆门玉泉寺,病思此水,一叟自称龙王愿为师取水。智者说,我有钵杖寄中峰寺,如与水俱来便信。后果引水浮钵杖至玉泉洞口出,后人题曰神水通楚。神水阁前有二石,一名大峨石,石镌陈抟题“福、寿”和吕洞宾“大峨”二字;一名歌凤台,讲楚狂接舆在石上修炼的故事。

现状:龙窟传盂,景观依旧,近年来有善人捐资修缮,圣水池经疏通后水量充沛,大峨石亦粉刷,字迹如新。近处新发现有“琴棋石”和“宝华昙法师墓碑”。

十一、听雷吼窟

位置:雷洞坪。

雷洞坪于连望坡上,海拔2430米,坪上有一寺,古名雷神殿,据载为汉时开建。寺右有一亭,篆书刻“雷洞坪”三字。雷洞坪旧竖禁声铁碑一通,禁止游人大声喧哗,否则迅雷惊电,风雨暴作。相传岩下有七十二洞,龙神和雷神居住。遇天旱,乡民来这里求雨,往岩下投死猪死狗或妇人衣裤鞋袜,往往雷雨交作。明朝大学士胡世安在《译峨籁·道里山记》中称“荒烟岑樾中,殷殷作砰訇声者,雷洞坪也”。这里悬崖万仞,风雪雷电自下倒射穹崖,路人过此不敢出声,生怕惊动雷神。坪下云涛布护,色如罗锦。古传有雷神洞,深黯不可测,蜇龙所居,附近有女娲洞、伏羲洞、鬼谷子洞等。

雷洞坪

现状:雷洞坪上有寺庙名灵觉寺,康熙题,古迹石碑尚存,只是禁语铁碑难觅。坪下云遮雾绕,人迹罕至,吼窟不可及。峨眉山有数十种杜鹃花,雷洞坪占据十二种。初夏时节,花团锦簇,缤纷成林,十分耀眼。近有滑雪场,冬来试手者众。

十二、鼓掌鸣蛙

位置:黑水寺八音池。

古黑水寺有一池,占地数亩,池水清清,四周浓荫密布,岚气缭绕,宛若仙境。池中有蛙,蛙鸣之声非常独特。清康熙年间蒋超编写的《峨眉山志·卷之二·形胜》有记,每当游人过虎跳桥,鼓掌其上,则一蛙带头大鸣,群蛙次第相和,临近终了,则一蛙大鸣,群蛙顿止,宛然一部大合唱。

现状:黑水寺已不复存在,唯余遗迹。八音池依旧,只是水面不及从前。八音池附近有峨眉山雪芽基地,数千亩茶园终年郁郁葱葱。附近新开发有灵芝谷。

十三、双虹跨涧

位置:清音阁双飞桥。

双飞桥下,左一水从雷洞坪绕白水寺而来,右一水从九老洞绕洪椿坪而来。据传,左桥始于轩辕上峨眉山拜会天真皇人所建,右桥从汉至宋有多次维修。双桥峙立,双龙腾跃,交汇于牛心石,构成精致的景观。其上有古刹清音阁,石上小阜一亭,名接王亭。两水崖壑,林樾萧森,震撼山谷。清末谭钟岳《峨山图说》将其名“双桥清音”。

清音阁双飞桥

现状:风光不减当年,为峨眉山中山最经典的景观。附近有刘光第题“双飞两虹影,万古一牛心”碑,近处有斗龙坝、中日诗碑亭、山下桥、清音湖等,引人入胜。

十四、九老潜踪

位置:九老洞。

九老洞又名九老仙人洞,在仙峰岩下,侧有仙峰寺,始建于元代。九老洞深不可测,洞中有数条岔洞,为古来探奇秘道。洞内有财神殿,传说赵公明入九老洞修炼成仙,亦佛亦道,故康熙版《峨眉县志》有“寺号仙府,洞临九老;山迎佛顶,台接三皇”之谓。传黄帝访天真皇人游此,遇一叟,询问有侣乎?答以九人,遂以名其洞。入洞内里许,崖水渗漏滴成泉窝,止一盂,取不竭亦不盈。蝙蝠如鸦,竟来扑炬,寒冽刺肌。

现状:九老洞历千年亘古不变,只是洞口古坊已毁。

十五、山响潮音

位置:响水桥。

响水桥在大峨寺下,今圣水禅院山门左侧,去歌凤台两百米,又名万福桥、积善桥。从桥上观山潮,“闻声起崖壑,林樾萧森,震撼山谷,然水之去来无踪,杳不可觅。”谭钟岳在《峨山图说》谓“听之,四山皆响如洪涛,巨浪挟风而来,昔人称为山潮,以之验雨晴占丰歉”。雨久听潮声则要晴,晴久听到潮声则会雨。据此,“山响潮音”不仅是一道景观,而且还是古人判断年景好坏、收成丰歉的预兆。

万福桥石碑

现状:随着生态的改变,昔日澎湃的山潮仅存涓涓细流。石板搭建的桥体被潮水冲毁,今建水泥石墩桥,“万福桥”石碑半掩于路基。

十六、凤穿灵窦

位置:孙真人洞。

孙真人洞即孙思邈修炼处,在牛心寺后,又名炼丹砂洞,孙思邈炼丹处。清康熙年间,蒋超在《峨眉山志》中叙“药炉丹灶见存,岩石皆碎裂,无草木,说者以为丹气熏蒸所致,方士多取此石煮服,以为能助精养神云”。孙真人洞为一秘境,闻鸟啼猿啸,藤萝千仞,洞似神灵斧劈,或皎月行来,或寒蟾入窟,或白云封门。

现状:洞口依旧,杂草丛生,近有一泉,千年不枯,石龛书“藏风聚气”。

十七、石款棋盘

位置:呼应庵。

呼应庵在呼应峰下,中峰寺左侧,大峨石右。宝掌峰、白云峰、呼应峰三峰阵列,蔚为壮观。《峨山图说》载:“原有呼应庵,为智者禅师道场。”呼应庵下另有茂真尊者庵,传孙思邈隐居峨眉山时,常邀约智者大师、茂真尊者相集此处下棋,相互呼应。现尚存石质棋盘,名“琴棋石”,石长宽一米余,上刻棋盘,栩栩如生。

庵前昔有温凉二池,后有三仙洞。岚烟寂历,地籁清幽,真红尘不到处。

现状:三峰依旧,青翠挺拔。2023年圣水阁主持悟妙法师请人将琴棋石清理出来,恢复旧貌,供游客观赏。

十八、林排经字

位置:古德林。

古德林牌坊在白龙洞下,沿途有楠木数万株,如翠云遮天蔽日。民国末期刘君泽的《峨眉伽蓝记》记载,古德林为明嘉靖年间慧宗禅师手植,“种树一株念《法华经》一字,按字计株,共六万九千七百七十七株,延袤二里”。旧碑有诗云:郁葱佳树拂慈云,幻出槎枒避斧斤。老衲得知山是佛,令人同谈法华文。

古德林坊

古德林绿云掩映,清风徐来,仰视槎枒,群狲攀跃,众鸟栖迟,野趣良多。

现状:经年砍伐,自然枯死楠木所余不多。尽管如此,这一带树种繁多,生机盎然,仍可谓郁郁葱葱。

十九、屋产灵芝

位置:紫芝洞,即猪肝洞。

蒋超述明督学王公敕过洞前罗目街,知有异物,掘地得石碣,上有“紫芝洞”三字,旁注“一山五口道人书”,有学者认为是“吕洞宾”三字的组合。紫芝洞在古罗目街对面(非今罗目镇),背负二峨山系,北瞰罗目镇。洞口有一石龛,深阔丈余,气象轩昂,相传吕洞宾曾在此修行。龛顶中悬一奇石,状似羊肝,色白质坚,玲珑光润,真天然罕见之物。传说洞内石窍曾有白米流出,旁复有石像猪肝,滴水冬夏不竭,洞深曲折,有仙人首、仙人掌诸胜迹。

现状:洞尚存,钟乳石造型羊肝、猪肝仍栩栩如生,只是近年来为了安全,地方政府实行管制,封闭了洞口。

二十、峰亭玉女

位置:玉女池。

华严寺在雷音寺上,曾经用名会福寺、归云阁等,为唐福昌达道禅师道场。华严寺左后有玉女峰,峰下有桥名玉女桥,峰上有池即玉女池。康熙版《峨眉山志》说“相传为天女浴器,深广四尺,岁枯不涸”。传说宋代邛州太守冯楫结茅峰下,虔诚诵经,感动上天玉女,为他送来食物。此峰以秀丽见奇,嫩柔窈窕,静质宛乎仙姝在望。

现状:玉女峰犹在,风姿绰约。古道难觅,玉女池已不见踪影。

二十一、飞殿成冈

位置:大庙飞来殿。

鸟瞰飞来冈

飞来殿在峨眉城北,唐代有十分浮华的建筑名家庆楼,宋时为峨眉进士杨甲祖传家祠。为对抗蒙古军队,宋军在此驻扎,后杨家以私宅供宋军驻守换回飞来殿,供百姓祭祀。相传此地原名虹泥溪,低洼滥泞。忽一夜,风雷大作,远近闻声,第二天清晨,见洼地中突涌一冈,有殿巍然立冈上。据说殿飞来时遗失一枋于大邑县,县内尚有吊枋池。

明初,吕洞宾曾游此处,题诗于壁云:教化先生特意来,世人有眼不能开。道童漫说云游客,记取终南吕秀才。飞来殿匾额由知府郭卫宸书,笔意翔鸾舞凤,有飞来之势。

现状:飞来殿集宋、元、明、清四朝建筑,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向游客开放,峨眉山市文管所在此办公。

二十二、标棻映堞

位置:峨眉城南三台山。

清嘉庆十八年版《峨眉县志·卷之一·山川》载:“三台山,县志,育贤门外,以连亘三台故名。”站在城南一望,三台山连绵不断,数株乔木(俗称蛾儿香树)挺立高丘,古干扶疏,绿映山冈,恍似王维山水画,此树果实圆秀玲珑,人拾作绣球香坠,俗名路路通,乃吉祥象征。树下有三教庵,树左即古学宫,树附近即名宦祠。

现状:峨眉山市人民医院、峨眉山市自来水公司在三台山兴建,附属建筑一栋接一栋,树木砍伐所剩无几,此景消逝。

二十三、东阁舒眸

位置:大佛殿。

明万历时期僧人无穷化缘铸造千手千眼观音像一尊,高丈余,因无法搬运上峨眉山,就地在峨眉县城东猪市坝搭棚供奉。万历皇帝敕地三百亩建寺,慈圣太后赐名大佛寺。大佛殿坐落东郊平原,高阁留云,绿荫环翠,清流萦带,十分幽深。明代知州袁子让篆书“人间天上”匾额。1939—1943年,故宫文物七千多箱存放于此并设有“北平故宫博物院峨眉办事处”,一个连驻守警卫。此后香火渐衰,1950年后划为峨眉县粮食局东门仓库和峨眉二小(民小)校区。

现状:1994年峨眉山佛教协会着手恢复大佛寺,终因场地限制,移峨眉城南白塔公园重建,即今大佛禅院。

二十四、西坡问古

位置:西坡寺。

西坡寺在峨眉城西,唐武德六年(623)建。古人游峨眉山大都从东门入城,西门或大南门出城至西坡寺,蒋超在《峨眉山志·卷之三·寺观》称:“游山者往来多宿此。”寺周风景极佳,寺内名士品题甚多。相传有仙者寓此,临别在壁上彩绘一芦凫图,向住持嘱咐切勿近水。后僧徒失戒,在壁下用水洗面,水溅壁上。住持外出归来,见壁上只有芦花而凫已远飞。

现状:西坡寺之凌霄殿搬迁到了大庙飞来殿,西坡寺原址一分为二,靠东部分为峨眉山市委党校,西面部分为峨眉山市人民武装部。

附记:

清光绪年间,湖南秀才谭钟岳奉诏编写峨眉山旅游指南,著书《峨山图说》并刊行于世。据普超老和尚讲,谭钟岳是个非常严谨的秀才,他领旨之后直上峨眉山,用步计算距离,绘制山川、河流、洞桥、道路并山中寺庙详图,至今仍然是研究和考证峨眉山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峨山图说》书中末章有“峨山十景”,辅之以惟妙惟肖的画面,十分精致。每景有题诗,十分超然。这十景是:金顶祥光、灵岩叠翠、圣积晚钟、象池夜月、白水秋风、洪椿晓雨、双桥清音、九老仙府、大坪霁雪和萝峰晴云。

古峨眉廿四景与峨山十景,既有联系,亦有区别。其一,区域不同,峨眉十景专指峨眉山,廿四景则包括峨眉山在内的峨眉山市;其二,数量有别;其三,部分沿用并增改。水印旋螺升格为“白水秋风”,银界团霞在峨眉十景即“金顶祥光”,双虹跨涧就是“双桥清音”,九老潜踪即为“九老仙府”。

主要参考资料:

1.清康熙版《峨眉县志》,故宫珍本丛刊《四川府州县志》,海南出版社2001-6;

2.清乾隆版《峨眉县志》,峨眉山市地方志工作委员会影印,2018-11;

3.清嘉庆版《峨眉县志》;

4.清蒋超《峨眉山志》,峨眉山佛教协会编印,2019-12;

5.明胡世安《译峨籁》,峨眉山佛教协会编印,2018-01;

6.清龚煦春《四川郡县志》,成都古籍书店1993-09;

7.刘君泽《峨眉伽蓝记》,峨眉山佛教协会编印2020-12.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李家俊

供稿:乐山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