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文史英华】诸葛亮的成都岁月‖徐敬国 马鑫悦

作者:徐敬国 马鑫悦 来源:成都方志 发布时间:2024-07-16 10:50:31 浏览次数: 【字体:

诸葛亮的成都岁月

徐敬国 马鑫悦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诸葛亮年逾三十,奉刘备之命率军从荆州西援,随即入川,与刘备会师成都,至54岁病逝于五丈原前线,他在成都生活了20年左右……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匡扶汉室,统一中原,他励精图治,其丰功伟绩深深烙入蜀地人民的心中,关于他的传说和遗迹也遍布巴蜀每个角落。

《武侯高卧图》卷,明,朱瞻基 绘(图源:故宫博物院)

1

严明法纪,稳固蜀汉政权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名相,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发明家、文学家。

入蜀之初,面对蜀地的混乱局面,诸葛亮与法正、李严、伊籍等人共同制定《蜀科》,作为依法治理蜀汉的依据。面对蜀地豪强的强烈抵制,法正等人主张“缓刑弛禁”,诸葛亮则坚持严正执法,他在《答法正书》中说:“……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

因此,诸葛亮在治理蜀国时严明法纪,严厉打击广汉郡彭羕等蜀地豪强及叛乱势力,使蜀汉社会秩序逐渐好转,政权得以稳固。

诸葛亮像(《晚晴堂画传》清原刻本,蒋蓝 供图)

对蜀汉弊政和腐败的治理,也充分体现了诸葛亮赏罚分明的理政思想,即使对廖立、李严等重臣,也有过必究,毫不徇私。

廖立早年跟随刘备南征北战,是蜀汉重要谋臣,受到诸葛亮的器重,赞其为“楚之良才”。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派遣吕蒙袭取荆州,廖立脱身逃走,刘备未过多责怪他,仍任其为巴郡太守,后又征召为汉中王侍中。刘禅继位后,调任为长水校尉。但廖立自恃奇才,公然批评因先主刘备决策失误,导致关羽兵败、损兵折将失去荆州,还诽谤朝臣,非议朝廷用人之策。诸葛亮秉公执法,上表将其废为平民,流放到汶山郡(今四川省汶川县西南)务农。

李严(后改名李平)是蜀国重臣,曾担任过尚书令,与诸葛亮一同受遗诏辅佐刘禅,被任命为中护军,地位仅次于诸葛亮。建兴九年(231年)春,诸葛亮出兵祁山,李严负责督运粮草。因运粮不继,李严假称东吴来犯,劝诸葛亮退兵,又向刘禅奏说粮食充足,不知诸葛亮为何退兵,以推脱运粮不力的责任。诸葛亮认为李严“尚为小惠,安身求名,无忧国事”,甚至“横造无端,危耻不办,迷罔上下”“以危大业”,立即奏请刘禅将李严废为平民,流放到梓潼郡(今四川省梓潼县)。

马谡为诸葛亮至交马良之弟,好兵法善谋略,曾向诸葛亮献“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之策,并被采纳。但在街亭之战中,马谡违背号令,执意屯兵山上,导致街亭丢失,诸葛亮不徇私情,将其处死。副将王平因曾规劝马谡按令行事,且在马谡逃走后独领千余军士退敌,被晋升为讨寇将军,封亭侯;诸葛亮的长史向朗,因与马谡关系密切,对马谡兵败逃走之事知情不报,则被诸葛亮革职。

街亭失守,蜀军被迫退兵汉中,诸葛亮挥泪痛斩马谡后,深刻自省,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听取刘备“马谡不可委以重任”的忠告,重用马谡铸成大错;并立即上书后主刘禅,检讨自己的过失。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他“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2

兴修水利,延续天府之国

都江堰因李冰父子而生,因诸葛亮而兴。诸葛亮最早制订的设置堰官、岁修维护等治水措施,被严格执行了近2000年,并延用至今,对避免成都平原水旱灾害、保障农业丰收和维护都城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蜀汉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颁布了保护都江堰的政令,对岁修都江堰的日期、掏挖、清淤深度等都作出明确规定,并专门制作了用于清淤的石标尺。他还设置堰官,抽调一千二百名士兵,常年淘浚河道,维修堤堰,以保证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营。诸葛亮当年用于清淤维护的石标尺,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被原样仿制的不锈钢标尺替换。

都江堰(图源:“青城山都江堰”公众号)

《成都通史》记载,九里堤原堤坝位于郫江东岸,东起现北较场附近,西至九里桥,全长十余里,历史上曾号称“九里长虹”。筑堤工程肇始于李冰时期,后诸葛亮在前人基础上重建。

据传诸葛亮开府总理蜀国政务后,听说西北郊的柏条河常泛滥成灾,便亲自前往视察。果然,暴雨后的河堤垮了三里,洪水淹没了大片庄稼。诸葛亮立即派人将堤坝重新筑好。一位白眉老人走来,看到刚修筑的河堤,反而摇头叹气。诸葛亮心想也许这老人对筑堤有更好想法,忙上前请教。但老人留下一个“九”字,即飘然离去,让诸葛亮百思不得其解。

第二年夏天,洪水再次爆发,修好的三里河堤又被冲垮。诸葛亮突然想到老人写的“九”字,口里念道:“三里河堤,三、三、三……”他恍然大悟,重新设计后筑起了长九里的防洪大堤。九里堤筑成后,再未被洪水冲垮,人们感念诸葛亮筑堤治水之功德,又将此堤称作“诸葛堤”。

九里堤遗址(图源:方志四川)

诸葛亮重视水利工程的维护和兴修,延续了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景象,使蜀汉地区“百姓布野,余粮栖庙”,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赞颂和爱戴。

3

重农安民,发展蜀地经济

在古代,农业对社会稳定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有农业发达,经济社会基础稳固,国家实力才能不断提升。诸葛亮早年曾“躬耕陇亩”,深知农业是富国强兵之根本。为尽快巩固刘备在益州的政权,恢复和发展蜀地生产,增加财政收入,诸葛亮在治蜀过程中始终“务立其本”,提出“务农殖谷,闭关息民”,积极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刘备进驻益州前,益州牧刘璋性格软弱无主见,疏于严法理政,益州官场吏治混乱,导致社会财富集中于少数豪绅劣强,而百姓穷困不堪、怨声载道,以致益州膏腴之地却羸弱不堪。刘备进驻益州后,大肆赏赐有功将士大臣金银钱帛、田土宅院,使原本就匮乏的财力更加紧张,并威胁着益州新政权的根基。

诸葛亮劝说刘备不计前嫌,任用一批刘璋时期,管理能力出众、关心民生实际的官员继续管理具体事务,如提拔蒋琬为丞相府参军、长吏,任用“具桑弘羊之才”的刘巴管理财政。诸葛亮还在中央专设大司农一职以加强监督统筹全国农业事务,《通典·食货志》载:“大司农一人。魏国初置大农,黄初元年改大司农。蜀、吴同。”诸葛亮先后以秦宓、孟光担任大司农。

诸葛亮 画像 梅凯 作(四川省方志馆 藏)

益州豪强“贪残放滥,取受狼藉”“赋敛烦扰”,致使天府之国许多农民也失地破产,田地荒芜。诸葛亮深知“剋食于民”会导致叛乱,入蜀后便制定“唯劝农业,无夺其时;唯薄赋敛,无尽民财”的政策,以减轻农民赋税,防止官吏过度勒索。同时,采取打击抑制豪强兼并势力的措施,颁发“丈田令”,以核实土地田数,增加赋税,并震慑打击豪强,稳定益州社会。

但丈田令施行后,豪强纷纷抵触,联手对抗,有的拒绝丈田、交赋;有的依仗权势隐瞒田亩,将田赋转嫁给无权无势的农民,造成土地兼并、国家赋税流失更加严重,甚至有激起民变的可能。因此,诸葛亮严明法令,施以严刑峻法,对广汉彭羕、郫县刘洵等地主豪强采取强势镇压。如刘洵被依法处死后,其全部田产券契被焚烧作废,田地被分给佃农或赐给无地农户。

4

置盐铁,尚蜀锦,促进商业繁荣

诸葛亮在重点发展农业的同时,根据益州资源丰富的特点,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大力发展手工业生产。

蜀地素产盐铁,自古以来煮盐、冶铁业都很发达。东汉中后期,盐铁由政府专卖的禁榷制度逐渐转为由大地主控制经营权。为抑制豪强地主,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诸葛亮重新恢复盐铁官营制度。“置盐府校尉,较盐铁之利”,任命王连、吕乂为司盐校尉,张裔为司金中郎将专管生产农战之器。

为提高盐产量,诸葛亮改进技术,用火井煮盐,《华阳国志》载:“取井火煮之,一斛水得五盐;家火煮之,得无几也。”当时临邛、广都、什邡等地都有盐井,诸葛亮曾亲自到临邛查看火井,督导生产。

古火井广场的“诸葛亮视察火井”浮雕(图源:成都武侯祠)

诸葛亮也很重视冶铁,四川许多地方都留有他当年冶铁的遗址,《读史方舆纪要》载:“铁溪河县西十里……相传诸葛武侯曾烹铁于此。”由于诸葛亮的重视,盐铁业生产效率得到提高,蜀汉盐铁生产“利入甚多,有裨国用”。

蜀锦是四川的特产,蜀人善纺织,《后汉书·公孙述传》载“女工之业,覆衣天下”。为充分发挥这一地方优势,大力发展织锦业,支持蜀锦生产,诸葛亮提倡养蚕种桑,开辟丝源,身先士卒在家中种下八百株桑树,鼓励老百姓大量种桑养蚕。在诸葛亮的重视和倡导下,蜀锦生产规模空前发展,蜀地呈现出“阛阓之里,伎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贝锦斐成,濯色江波”的景象。

复原后的汉代织机(图源:华西都市报)

诸葛亮还曾设置锦官专门管理蜀锦生产及销售。除了被视为重要的外交礼物与外销货物,蜀锦的价值甚至一度上升到国家战略物资的高度。为解决日常军费开支,除移民耕种外,诸葛亮敏锐地发现了蜀锦所蕴含的巨大经济价值。

在建兴初年,他就下达《言锦教》称“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用蜀锦与魏换马,与吴换粮,以蜀锦的销售利润充作军费。一时间,蜀锦在魏、吴十分畅销,南朝山谦之《丹阳记》载:“江东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则布于蜀,吴亦资西道。”

精美的蜀锦(图源:CCTV《中国通史》截图)

5

稳定市价,抑制垄断市场

三国时期,中原战乱不断,商业发展受影响。益州地区虽物资丰阜,但地方豪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扰乱市场。为整顿市场,安定民心,诸葛亮遂采纳刘巴的建议“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市”。

诸葛亮 像 姚新峰 绘(图源: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

首先,诸葛亮下令统一铸币以方便商品交换。为核实田亩数量、增收田赋,诸葛亮颁发丈田令,同时从其他地区购入低价粮食送入成都各市,以抑制粮价。又在各地设立官市,统一物价,避免富商大贾欺行霸市、压榨百姓。

此外,他效法桑弘羊,实施均输平准制度。设平准官,根据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买,以稳定市场物价;设均输官,把应由各地输往成都的物品转运至各处贩卖,通过辗转交易抑制商人垄断市场。

经过诸葛亮的整治,富商大贾和豪强兼并势力得到遏制,蜀汉地区商业繁荣发展,正如左思《蜀都赋》所描绘:“市廛所会,万商之渊。列隧百重,罗肆巨千。贿货山积,纤丽星繁。”

诸葛亮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的政策措施,一改“益州疲敝”的状况,促进了蜀地农业经济发展和生产技术进步,使得人民“安其居,乐其业”,增强了蜀汉的经济实力的同时,解决了军需和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对财力的需求,为巩固蜀汉政权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6

亲笔家书,诫子守身修为

诸葛亮一生为国日夜操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亲自教育儿子及后辈们的机会极少,但其言传身教却深深影响后代和世人。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其子诸葛瞻8岁时,时年54岁的诸葛亮写下一篇家书告诫诸葛瞻,即著名的《诫子书》。

在文中,诸葛亮首先教育儿子,“澹泊”守身、“宁静”修为,通过澹泊和宁静提高自身修养,告诫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励精图治的目的。同时,诸葛亮认为还应做到勤俭节约,才能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

诸葛亮《诫子书》(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和卫国 书,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诸葛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人生态度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崇尚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相吻合,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当时及后世的众多仁人志士。

“淫慢则不能励精”“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诸葛亮以慈父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凡事拖延则不能准确把握主动,进而快速解决;时光飞逝,人的一生很短,意志力则会随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消磨,要珍惜当下,努力利用好每一寸时光。

诸葛亮《诫子书》中修身立志的思想是对我国立志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曾言:“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宋代大文豪苏轼评晁错时也说:“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更提出“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水之源也。”认为学习需先立志,只有持大志,才能学业有成,不断进步和发展。

《诫子书》全文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雅,不事雕琢。2016年,《诫子书》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语文教材。

“淡(澹)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如今也成为了人们用以自勉自励、自审自省、修身养性的箴言。

7

自表家产,清名流传千古

美国于1978年开始实行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法国在1998年制定了《政治家生活资金透明度法》。其实,早在三国时代,一代名相诸葛亮就已公示自己的财产,可视为中国历史上财产公示第一人。

诸葛亮在晚年给蜀汉后主刘禅的一封上表,是他对自己家庭财产的一次正式申报。

“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若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诸葛亮的这封上表,可以看出他的财产和经济来源,除了俸禄,再无其他,甚至连封地也没有。

这与当时的其它官员相比,有点“寒碜”。如蜀国的李严,平时生活豪奢,“奴婢宾客百数十人”;现在有名的成都石经寺曾经是三国蜀汉大将赵云的家庙,所在地曾为赵云的封地;有“姜城”之称的四川省芦山县,曾是蜀汉后期大将军姜维的封地。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蜀中的土著豪族“家有盐铜之利,户专山川之材,居给人足,以富相尚。”诸葛亮作为蜀国丞相,“盐铜之利”“山川之材”唾手可得,但他“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这种高尚清廉的道德情操,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诸葛亮一贯主张节俭,也体现在对自己后事的安排上,“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殓以时服,不须器物”。作为一位丞相,死后一切从简,既不建豪华的坟墓,又不用任何的陪葬物品,这种做法在厚葬之风盛行的三国时代,非常少见。

武侯墓(图源:新华网)

连丧葬之事都如此节俭的诸葛亮,可谓至死都保持了他廉洁奉公的高尚品格,也赢得后世无数人的尊敬,甚至就连曾败于他的魏国大将钟会在征蜀之时,也“祭亮之庙,令军士不得于亮墓所左右刍牧樵采”。

诸葛亮摄一国之政,位高权重,但他受命于先主托孤,淡然看待个人名利,作风清廉,生活简朴,一心致力于国家治理和统一大业,与同时代自立为魏公、加九锡的曹操,形成了鲜明对比。他一心为公、鞠躬尽瘁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

成都武侯祠(图源:成都武侯祠)

参考资料

1.《三国志》,陈寿著。

2.《诸葛亮与武侯祠》,文物出版社1982年出版。

3.“方志武侯”微信公众号。

来源:成都方志

作者:徐敬国 马鑫悦

供稿: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成都方志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