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文史英华】蓬安县原县衙堂前的抱柱匾对楹联及额匾‖沈仲子

作者:沈仲子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7-10 14:29:48 浏览次数: 【字体:

蓬安县原县衙堂前的

抱柱匾对楹联及额匾

沈仲子

原蓬安县城(现锦屏镇)和周口两地的耆老们,大都熟知这样一句歇后语:蓬安大堂坝(儿)的匾——天理、国法、人情。

蓬安县锦屏镇人民政府驻地(图源:《蓬安县乡镇简志》,2020年9月广陵书社出版)

旧时,一般额匾多为四字。清季,县衙大堂额匾多为“清慎廉明”,或为“明镜高悬”等类,而蓬安县衙的大堂额匾却是六字,与众不同,确属奇异。至于其由来,却有一段轶闻传说,这待文后再细叙。

蓬安县相如故城相如县衙“廉生威”匾额(费尚全 供图)

清末民国初,蓬安县衙大堂额匾由于高悬大堂之上,人们对它的印象还比较淡漠,但对于大堂前悬挂的抱柱匾对楹联却印象较深,只是随着时间流逝,于匾对所载楹联大多淡忘,记不真切了。

在搜集采访县志资料中,笔者曾向一些知情耆老探询,粗有所得,谨摘抄并略加诠释,以就正于有识之士。

抱柱匾对楹联,系木制三镶,呈圆弧形(悬吊时以与圆柱相合),弧宽约二尺左右,厚寸余,楹联字径约五寸(茶碗大),红漆镏金,悬于大堂檐柱两旁,颇有气势。

蓬安县相如故城相如县衙对联(费尚全 供图)

其楹联为:

弟一州纯良称最,愿饥者得食,渴者得饮,寒者得衣。

贤父兄成仁有德,助吾教养,共宣扬堂下春风。

继三君奉檄而来,与洪侯同省,韩侯同府,姚侯同县。

乡先生遗爱于斯,加意护持,勿剪败庭前佳树。

楹联作者方旭,字鹤斋,安徽桐城人,拔贡出身,工诗文、喜书画,为晚清文坛“桐城派”名家之一,清光绪二十年至二十三年(1894—1897)莅任蓬州知州,为政清正廉明,多所革新,曾创办崇实学堂,增设乡学,主持纂修《蓬州志》,有政绩,为历史上于蓬安政教有所建树的贤吏之一。后调署梁山,回任蓬州(前后共莅蓬五载),旋迁邛州直隶州,继赴日本考察(学政),归国后即徙署川东道,以肇兴州县学校,为时所称。四川总督锡良保奏,擢任四川提学使,终清之季,于四川省、府(厅)、州、县学校并剙兴,著有勋绩,有“青天知府”之誉。辛亥革命后,方旭寓居成都,与徐炯(子休)、赵熙(尧生)、骆成骧(公臻)、刘咸荣(预波)、林山腴等,经常诗文唱和、品论时政,为人所尊,同为民国初期成都有名的“五老七贤”、清朝遗老之一,年90卒。

蓬安县相如故城相如县衙对联(费尚全 供图)

这副对联,即为方旭任蓬州知州时撰写,令人刻制而成的。

“弟”是作者方旭的自我谦称,“弟一州纯良称最”,就是“兄弟我所署任治理的这一个蓬州素有民风非常纯良之称”之意,但因古文里“弟”与“第”通用,故“弟一州”亦有“第一州”之意,而“弟一州纯良称最”亦含有“风俗纯良第一州”之意,此即民国时期,城周两地,耆老们常津津乐道的“蓬安乃天下纯良第一州”一语的由来。

楹联首句,既是作者方旭对其时蓬安淳厚朴实民风的溢美,也是其自得心理的表露,而“愿饥者得食,愿渴者得饮,愿寒者得衣”,则为方旭莅任蓬州时的施政抱负的表白。“贤父兄”有两层涵义:一是泛指蓬州的广大父老兄弟,二是寄厚望于当时蓬州那些较具开明思想的士绅们。“成仁有德”则是方旭对“贤父兄”们的嘉勉之词。“助吾教养,共宣扬堂下春风”这两句,既是方旭作此楹联的主要意旨所在,也是其莅蓬施政抱负的表白与企望。封建时代,较为清正廉明的官吏们,都把“教养子民”(即使治下的百姓们衣食足,知礼仪,不干法纪)作为自己莅任一方的“大任”,而所谓“教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则是地方官的衙堂审案,这句楹联里的“堂下春风”,亦即审案公允、俯察民情之意,这也是封建时代清官廉吏们的重要标志之一。由此可见“助吾教养,共宣扬堂下春风”,一是方旭的自励、自勉,同时也是吁请那些“贤父兄”们(主要是那些举足轻重的开明士绅们),能自觉地、积极地协助自己施行“仁”“德”之政。这里一示自勉,亦示共勉,这就是作者方旭当时所具有的狭隘民主主义改良思想的显露。这在今天看来,未免可贵,但在当时清朝末期吏治混沌的历史环境中,确是难能可贵,应予肯定的。

再析下联。

“继三君奉檄而来”,“三君”即为其下所涉及的洪、韩、姚三侯。

“与洪侯同省”,洪侯,即洪运开,字支塘,安徽合肥人,清道光三年(1823),以进士第,按蓬州知州,其后二十四年间(清道光三年至道光二十六年,即1823—1846),曾六次莅任蓬州,后病逝于蓬州任所。其为人才敏工文、勇于为治,莅任治蓬期间,重农桑、辟田园,创修塘堰447处,分俸建养济院,收养孤老,重修学宫,立乡学12所,并置办学田以供其需,营考棚、号舍,主持纂修《蓬州志略》(为清季蓬州第一部县志),建团设堡以靖乡闾,凿治牛毛漩、八字脑等处险滩,疏浚嘉陵江航道,政绩颇丰,遗著有《劫灰集》。

洪运开因与楹联作者方旭同为安徽省人,故称“同省”。

“与姚侯同县”,姚侯,即姚莹,字石甫,安徽桐城进士,长于诗文,为清季“桐城派”名家之一,有《中复堂集》行于世。曾任福建、台、澎兵备道,兼提督学政,后因公迁谪,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以同知莅任蓬州知州。到任次年,即力排阴阳邪言(谓修玉环书院处,利于学但有妨于执政者之宦途),创建玉环书院,并为筹措学田六处,以充其资,道光二十八年(1828年),以病乞归离蓬,后官至广西按察使。其为政,勤于治化,民怀其德,吏畏其威,史称其“有循吏风”,与洪运开、方旭同为清季蓬州名吏。

姚莹因与楹联作者方旭同为安徽桐城县人,故称“同县”。

“与韩侯同府”,韩侯为谁?待考。

“乡先生”,即指前面洪、韩、姚三位大小同乡(省、府、县)而言。

“乡先生遗爱于斯,加意护持,勿剪败庭前佳树”,这几句言浅意蕴,具体说来其义有三:

一表义。因姚莹《花事》诗小序中记云:“州廨东偏有小苑,桂桔梗梧芙蓉紫薇樱桃桑榆桃柳杂莳数十株,小池二方,可以种荷……”(实即县衙内花园是也),其《食桔》诗亦云:“庭中佳树复何有,八桂丹青五株桔,紫薇已罢芙蓉鲜,梧柳枅榈相间密……前人护惜周以垣(即指将其围作县衙内花园之事)”。以此参照姚莹在这两首诗所述,方旭在楹联末的“加意护持,勿剪败庭前佳树”这两句联语,似缘此而兴,只是寄意弥深罢了。

二浅义。“庭前佳树”,与上联“堂下春风”相对应,其意当为,一褒洪、韩、姚三位大小同乡莅蓬时所树(留)的“仁德”之政的业绩,二表白自己决心护持(亦即继承、发扬),决不“剪败”的意愿,其实,这也算是一种自勉吧。

三隐蕴之义。因为这楹联不仅是作者方旭当时用以自勉(如同座右铭),同时也主要是留给后来莅蓬的官吏们看的。言下之意便是:前面的已“遗爱于斯”,我现在是“加意护持”,后来者呢?亦望(你们)能以此自勉、自励,万勿“剪败”才是。

综上,以肯定的口吻,赞颂大小三同乡的德政业绩,铭以自勉,且厚望与“贤父兄”及其后莅蓬者共勉,这是方旭作此两句联语的主要用意,也是方旭作此楹联的主要意图,这也就是此楹联所表露出来的作者方旭的狭隘民主主义改良思想的闪光之处,应予肯定。

位于蓬安县锦屏镇的相如故城(蓬州闲士 摄,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方旭治蓬迄今已80余年。岁月沧桑,昔日匾对楹联已不复存,原楹联中所称道者,所自勉、共勉者,亦多不合于今之世了,但若从历史的角度而论,温故知新,作为历史借鉴,还是有其可取之处的。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沈仲子(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理事,《蓬安县志(1911—1985)》编辑,《相如街道志(1949—2022)》主编)

供稿:蓬安县地方志办公室

供图:费尚全 蓬州闲士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